首页>偏方秘方>中医肿瘤>胃癌>正文

胃癌反复上腹痛,胃底幽门部低分化腺癌,扶正抗癌方

林某,女,43岁,江门人,教师。

患者因为“反复上腹痛2年,加重伴吞咽困难三月余”于2007年3月29日-4月16日在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胃底幽门部低分化腺癌”,并于4月3日行手术治疗,未进行化疗,要求于门诊进行中医药调理,现症见:面色苍白,乏力,纳差,腹胀,两天未解大便,舌红苔白,脉细数。

沈师辨证后认为本病总属气阴两虚,本虚标实,因此治疗上采用扶正抗癌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鳖甲15g(先煎),北沙参30g,麦冬10g,茯苓10g,厚朴10g,鸡内金10g,砂仁10g(后下),生谷芽30g,淮山15g,桔梗5g,法夏10g,陈皮5g,石斛10g。中间因出现咳嗽、痰白,气促等症状,去掉砂仁,淮山,酌加浙贝10g,钩藤10g两味,并倍陈皮,随后症状好转。按照自拟“扶正抗癌方”加减治疗半年余,患者身体明显好转,病程中未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体重增加,面色较前红润,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组成】鳖甲15g(先煎),北沙参30g,麦冬10g,茯苓10g,厚朴10g,鸡内金10g,砂仁10g(后下),生谷芽30g,淮山15g,桔梗5g,法夏10g,陈皮5g,石斛10g。

【功效】补气养阴,扶正祛邪。

【主治】胃脘部隐痛,肿块便血,呕吐纳呆,消瘦,乏力,面色不荣,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脉象细涩等。

【组方原理】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50-60岁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胃癌的发病原因一般与地理环境、种族、生活习惯、饮食、亚硝酸、遗传和溃疡等有关。胃癌在初期阶段临床表现不明显,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早晚与癌肿的部位和性质有关。位于贲门或幽门部的胃癌可较早地引起梗阻症状;息肉性胃癌易有出血;溃疡性胃癌多有类似溃疡病的疼痛,位于胃底部或性质为浸润型胃癌的症状较不明显,且症状出现时较晚。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噎膈”、“胃脘痛”、“反胃”、“癥瘕”等范畴。发病原因与情志因素、饮食因素及素体因素密切相关。如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瘀不能畅行,积而为淤。痰淤互结,壅塞腔道,阻隔胃气,而引起进食噎塞难下,或食入良久反吐;若饮酒过度,或多食辛热香燥之品,胃郁积热,热久伤阴,以致阴液亏损,津枯血燥,淤热互结,停聚胃脘而发;素体正气虚弱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主要因素。即《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

中医古籍之中虽然没有胃癌的病名,但是相关的症状描述并不少见。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胃病则腹縝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欲不下。”《金匮要略》中描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这些都与胃癌晚期幽门梗阻情况相似。朱丹溪对于“噎膈反胃”做了详细的描述:“其槁在上,进咽久下,水饮可饮,食物难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之曰膈”。对病机的认识,《医宗必读》论述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补证医案》更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张景岳说:“食入反出者阳虚不能化……,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说明正气不足,阳气不化,脾胃虚寒,气结于内,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而形成肿瘤。

沈师认为胃癌虽然属于中医脾胃病之一,但是不能以一般的脾胃病论治,因为胃癌的症状表现除纳化失常外,还有其特定病灶,即癌肿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因此临床提倡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体现扶正祛邪的治疗特点。胃属腑,以通为补,以降为和,积极主动地注意软坚消积,既符合胃腑的生理特点,又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癌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有密切联系。尤其是肿瘤晚期,或者经过化疗、手术等攻伐疗法后,往往使机体内部造成严重耗损而出现阴阳气血虚损夹杂的症状,处于不同程度的“正虚邪盛”阶段。因此在治疗中不可拘泥于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扶正为主这个规律,而应当紧扣胃癌本虚标实之病机,大凡以攻补兼施这一原则为善。尤其是发展到脾肾阳虚之晚期胃癌,这一治疗特点就显得更为重要。

【加减运用】乏力加炙黄芪30g,杜仲15g,党参15--30g;腹胀、恶心加柿蒂10--20g,莱菔子10g,生姜3片;口苦、口疮、舌边尖痛加玄参10g,生地10g。

上一篇:癌病,壶腹癌术后,中医方异功散加味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