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某,男,73岁,退休职工,2013-01-15初次来诊。
主诉:反复心悸2年余,再发半年。
现病史:患者2余年前于安静状态下出现心悸心慌,伴胸闷气促,与活动无明显相关性,无黑朦晕厥,无胸痛、肩背部放射痛等不适,外院查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颤,2011年6月16日于省人民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双侧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服用可达龙、莫雷西嗪、华法林等药物。患者诉间断心悸不适,2011年10月26日曾在外院查心电图提示房颤。近半年患者自觉心悸较前加重,呈阵发性,无胸痛、肩背部放射痛。胃纳尚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暗红,苔黄微腻,脉弦滑。每次发作时间不定,夜间睡眠差。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结。
既往史:先后在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医四院住院(具体诊治情况不详),现口服可达龙0.2gqd、康忻2.5mgqd、参松养心胶囊2粒tid。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血压达193/114mmHg,现口服康忻2.5mgqd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有胃炎病史。
体格检查:BP151/76mmHg,心率61次/分,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2011-6-16广东省人民医院: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2012-12-17番禺中心医院心脏彩超示:EF:67%。主动脉硬化,左房增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微)。
诊断:
中医诊断:1.心悸(气虚血瘀)
2.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3.颈动脉硬化
4.手术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
患者心悸2年余,近半年加重,眠差,结合舌脉,辨证考虑为“气虚痰热瘀阻”,病位主要在心、脾,为本虚标实之证。中成药方面,可给予复脉颗粒、参松养心胶囊口服益气化痰活血,中药汤剂以“健脾养心定悸,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用药如下:
太子参25g,麦冬20g,五味子5g,茯神25g,白术15g,炙甘草30g,甘松15g,法半夏15g,海螵蛸(鱼古)15g,茵陈(绵茵陈)20g,合欢花(广东合)20g,苦参15g,浮小麦50g,炒黄连5g,
2013-02-01二诊时,患者服前方后扔有心悸,伴头晕不适,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结。查体:BP150/90mmHg。心率89次/分,房颤律,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磁石重镇安神。
2013-02-02三诊时,患者诉心悸明显减轻,轻度头晕不适,BP146/94mmHg。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2/1复查血常规:WBC:3.03×10E9/L,LYM#:0.72×10E9/L,Hb:119g/L,HCT:35.7%;凝血3项:INR:1.03R;急诊生化:肌酐(Cr):118μmol/L;肝功8项:GGT:127U/L。效不更方。
【体会】
黄老认为,本病中医归属心悸的范畴。其病机主要由心气虚衰,心失所养,心脉不畅所致。病久及脾,脾气亏虚,鼓动气血运行之力不足,且久居岭南湿热之地,日久酿成痰热、血瘀,痰瘀阻于心脉,进一步加重心脉不畅之症。在黄老的遣方用药中,对于心悸的气虚患者,多选用生脉饮合四君子汤加减。现代研究显示,甘松的提取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性甘、温,对于热象重者,注意佐加清热之药以制其性。另一方面,还当注意养心安神助眠以利于养病,故黄老的方中善用养心安神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