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或脓血便,每日2~4次,严重者为血水样便,每日10次以上;可有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伴有便意或里急后重,偶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全国名中医严世芸业医数十载,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今择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则介绍如下。
任某,女,50岁。初诊日期:2009年7月29日。诉近2年来无诱因出现大便日行1~4次,质稀薄,赤白脓血相间,伴腹部针刺样疼痛。就诊时还诉有纳谷欠馨,食后脘胀;舌淡红、苔薄、根稍腻,脉细。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现已痊愈。查体:脐周压痛(-)。200812月24日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脾气虚弱,下焦湿热型)痢疾(西医称为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益气健脾,凉血治痢,解毒排脓。
方用四君子汤合白头翁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药:党参12g,炒白术15g,生白芍15g,茯苓15g,甘草9g,广木香9g,砂仁(后入)9g,柴胡12g,枳壳12g,大腹皮15g,附子12g,败酱草20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5g,地锦草20g,葛根15g,黄连9g,淡黄芩15g,菝葜9g,徐长卿15g,白头翁15g,黄柏12g,秦皮15g,生黄芪30g。
8月12日二诊:大便日行1~2次,稍成形,无黏冻脓血,脐部偏左有针刺样疼痛;纳谷渐增,寐中梦多;舌淡红、苔薄,脉细。前方去党参、大腹皮,加乌药15g,生蒲黄(包)15g,延胡索20g。
8月26日三诊:大便每日1行,黏冻脓血消失,已成形,脐部压痛;胃脘时痛,腹胀纳差,夜寐梦减;舌淡红、苔薄,脉细。前方去生蒲黄、广木香,加川芎12g,丹参15g,檀香(后入)6g。
9月9日四诊:大便每日1行,质稍溏薄,无腹痛腹胀,胃痛止,纳可,夜寐渐安;乏力、双下肢酸软;舌淡红、苔薄,脉细。前方去砂仁、茯苓,加当归15g,升麻12g,青皮9g,陈皮9g,怀牛膝15g,川芎12g,千年健20g。14剂。
随访半年,大便成形,无黏冻脓血,腹痛消失。
按溃疡性结肠炎见腹泻、腹痛者属中医学“痢疾”“肠癖”范畴。《伤寒论》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特别指出本病的病机是“有热”;《诸病源候论》则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分,列有赤白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蛊注痢等21种证候,严世芸治疗此病用药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补泻结合,温清并用。
本病常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如本案患者素有胃疾,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减退,故见纳谷欠馨、食后饱胀、清浊不分、大便溏薄;久而肠道运化失司,灼伤脂络,腐败化为脓血,故见痢下赤白脓血相间,质稀薄;湿热黏滞,肠道气机不畅,则可见腹痛。严世芸认为,慢性泻痢病,久治不愈,辨证既有脾气虚弱的一面,又有湿热滞留的存在,即所谓的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故而在治疗上既需补脾益气,又需通郁滞、化湿热。本案严世芸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白头翁汤凉血治痢,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排脓。此外,本案初诊方中还配有黄芪,《神农本草经》云:“黄芪,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菝葜、徐长卿祛风利湿解毒;白芍药、大腹皮、柴胡、枳壳理气缓急止痛;葛根、淡黄芩升阳止泻、解毒燥湿。二诊时大便次数减少,便稍成形,黏冻脓血消失,但腹痛仍有,故去党参、大腹皮,加乌药、生蒲黄、延胡索以行气止痛、活血祛瘀。三诊大便已正常,但腹胀痛明显,故去蒲黄、木香,取法丹参饮,加入丹参、檀香、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四诊腹痛止,而见全身乏力、双下肢酸软,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将四君子汤调整为补中益气汤,酌加怀牛膝、千年健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其二,调气和血并进,重视气血关系。
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有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医贯·血症论》云:“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严世芸深谙气为血帅、气能摄血之旨,故虽见便血,并未一味止血,而是补气健脾而固摄止血。
其三,活用经方,灵活加减。
严世芸常运用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此方张仲景用治肠痈,借治肠痈之力治痢疾,一因病位都在肠,二因病机皆为湿热郁遏,三是本方温清并用,配伍精妙。方中薏苡仁既利肠胜湿,又补益脾胃;败酱草辛苦微寒,具清热解毒化湿之能,擅治肠炎;尤妙在用附子,借其温行通达之力,以通肠间湿热之蕴结,合补脾胃之品,使患者气机畅通,脾胃健运,郁遏之湿热顿消而泄止。(沈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陈丽云 李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