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咽喉疾病>咽喉炎>正文

咽为胃之外候 从胃论治咽痛

王彦刚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胃论治咽痛

咽痛是因邪客于咽, 或脏腑损伤, 累及咽部所致 红肿疼痛的症状, 可伴咽干、 咽痒、 咽堵、 异物感、 生 疮溃烂、 发热恶寒、 咳嗽咳痰、 声嘶喑哑等症状。 归 于现代医学的 “慢性咽炎” “咽异感症” 范畴。 咽痛 的发病除咽喉局部因素外, 胃食管反流病、 慢性萎缩 性胃炎及肠化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 [1] 也可引起咽 痛的症状。 临床上以咽痛就诊的胃病患者, 若单以慢 性咽炎或 “梅核气” 治疗, 效果欠佳。 此时, 医者可以 考虑从胃论治。

王彦刚教授从事脾胃肝胆疾病研究近三十载, 治愈的咽痛患者数量繁多,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兹将 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咽为胃之外候 从胃论治咽痛

咽为胃之外候

咽既为胃之 “关口” , 又为胃之 “外候” 。 古名嚥、 嗌。 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中 “咽者, 言食因于是以 上下也” 。 《灵枢 ·忧恚无言》中正式提出 “咽” 的概 念: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 咽与五脏均有关联, 但 胃与之最为密切。 “咽者咽也, 主通利水谷, 胃气之 道路” , “咽系柔空, 下接胃本, 为饮食之路, 主纳而 不出” , “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 , “地气……谓饮食 之气” 。 均可体现出咽为饮食出入的要道, 胃之门户。 咽主吞咽, 胃主纳谷, 共同完成饮食的摄纳。 经络循 行中, 咽属胃系, 足阳明胃经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 迎, 循喉咙, 入缺盆” 。 所以, 胃部的疾患可直接反映 于咽。 现代研究发现, 咽部与胃肠运动均受制于交 感神经及迷走神经, 胃肠运动障碍、 交感及迷走神经 功能失调累及咽神经丛出现咽部症状 [2] 。

浊毒致病

王教授认为浊毒致病 [3-4] , 内因饮食失节 (洁) 、 情志不畅、 他邪转化或水湿痰饮、 瘀血、 汗液、 二便 不通, 浊阴水湿无以出路。 外因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 的改变。 “内外相引” 脾胃失健, 内生水湿, 水反为 湿, 谷反为滞, 积湿成浊, 积滞化热, 郁热内生, 蕴 热入血而为毒。 浊毒最易侵袭胃腑, 胃中浊毒上犯咽 窍, 则出现咽痛、 咽堵、 咽部异物感等症状。 其致病 特点多黏滞缠绵、 阻碍气机、 入血入络、 易积成形、 败坏脏腑、 耗气伤阴。

从胃论治,化浊解毒

王教授认为, “浊毒” 由湿、 瘀、 滞、 积、 毒、 痈六 者混杂交结于而成 [5] 。 临床上审病求因, 四诊合参, 尤其注重脉诊、 舌诊及咽部望诊, 运用浊毒理论, 以 化解胃中浊毒为基本大法, 从祛湿、 清火、 降气、 通 络、 排痈、 养阴等方面入手, 分别治疗常见性、 难治 性咽痛, 如堵、 咽暴痛、 咽痛如有异物、 咽部刺痛、 咽 痛生疮溃烂、 咽干痛等症状。 临床用药注重药性与功 效的结合, 同时擅用药对。 化解胃中浊毒, 缓解咽痛 症状。

1. 咽痛如堵 “湿为浊之渐, 浊为湿之极” [6] , 浊毒源于水湿。 脾胃为运化水湿的关键脏腑, 若浊 困脾胃, 或脾胃本虚, 脾胃不运则水湿内生, 且湿邪 易侵, 浊邪留于胃脘上犯咽部, 则咽痛如堵。 治宜祛 湿化浊毒, 茯苓、 生白术健脾祛湿, 茯苓味甘、 淡, 性 平。 淡能渗泄水湿, 使湿浊从小便而走。 生白术味甘、 苦, 性温, 归脾、 胃经。 《本草通玄》 中称其: “补脾胃 之药, 更无出其右者。 土旺则清气善升, 而精微上奉, 浊气善除, 而糟粕下输” 。 二药相伍, 祛脾胃水湿, 健 脾胃之气, 内外相合则湿无以生。 若湿浊缠绵顽固、 陈腐瘀积时, 用芳香化浊之石菖蒲郁金, 使脾胃气 机振奋, 祛除湿浊。 其中, 石菖蒲味辛、 苦, 性温, 归 心、 胃经, 有开窍醒神、 化湿和胃之功。 可 “开心孔, 通 九窍, 明耳目, 出音声” , 为化湿和胃、 振奋脾胃之妙 药也。 郁金味辛、 苦、 性寒, 归肝、 胆、 心经。 可活血行 气, 利胆退黄, 二药相伍荡涤黏腻湿浊。

2. 咽部暴痛 浊毒致胃气郁积化火, 火热又 变生浊毒, 浊毒随着胃火循经上炎, 热所上冲, 则咽 暴痛。 如张景岳云: “胃气直透咽喉, 阳明之火最为 盛” 。 故以清胃火解浊毒为治法。 药用生石膏、 夏枯草 等清热泻火之品, 其中, 生石膏味甘、 辛, 性大寒, 归 肺、 胃经, 有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之功。 可 “除肠胃中 膈热……咽热” 。 夏枯草, 味辛、 苦, 性寒。 能清热泻 火, 散结消肿。 加强生石膏泻火之力。 咽痛势急者, 冬 凌草味苦、 甘, 性微寒, 归肺、 胃、 肝经。 可清热解毒、 利咽止痛。 自唐朝始, 淇水两岸 “冰冰草盛” , 百姓多 泡水饮之, 可 “解毒热、 清浊气, 泣咽喉” 。 木蝴蝶味 苦、 甘 , 性凉, 归肺、 肝、 胃经。 可疏肝和胃、 清肺利咽。 “项秋子云, 凡痈毒不收口, 以此贴之” 。 现代研究发 现, 木蝴蝶可护膜愈疡, 有修复胃黏膜的作用 [7-8] 。 二 者迅速缓解咽部疼痛, 标本兼治。

3. 咽痛如有异物 胃气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 若 浊毒凝结, 壅遏于胃, 胃失通降, 胃中浊气上冲咽窍, 则咽痛如有异物。 宜通降胃气, 通腑泄浊。 炒槟榔味 苦、 辛, 性温, 归胃、 大肠经。 有行气消积之功, 《本 经逢原》 言: “槟榔性沉重, 泄有形之积滞” 。 莱菔子 味辛、 甘, 性平, 归肺、 脾、 胃经。 降气化痰、 消食除 胀, 可 “攻坚积、 疗后重” , 有 “撞墙倒壁” 之势 [9] 。 二 者通腑泄浊, 使胃中糟粕浊毒由肠道而走, 给邪以出 路。 胃气的通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 肝气调畅助 于胃之通降。 若肝之浊毒克犯胃土, 致 “肝气犯胃” , 则宜疏肝和胃。 香橼、 佛手味辛、 苦、 酸, 性温, 均归 肝、 脾、 胃、 肺经。 有疏肝解郁、 理气和中、 燥湿化痰 之效, 用于因肝失疏泄, 肝之浊毒犯胃, 致胃气上逆 者。 用通腑泄浊、 疏肝行气之法, 共同保证胃气的通 降顺畅。

4. 咽部刺痛 浊毒壅塞胃部经络, 气血流通不 畅, 则气滞血瘀, 不通则咽部刺痛。 通胃络将聚集的 浊毒攻散, 使浊毒随气血津液代谢排出体外。 牡丹 皮、 丹参均有凉血活血之效, 牡丹皮味苦、 辛, 性微 寒, 归心、 肝、 肾经。 可 “治肠胃积血” 。 丹参味苦、 性 微寒。 “善疗风而散结, 性平和而走血” , 能祛瘀生新 而不伤正, 血行则积自行。 若胃络瘀阻蓄积, 大聚乃 起, 醋三棱、 醋莪术味辛、 苦, 归肝、 脾经。 可破血行 气、 消积止痛。 三棱性平, “从血药则治血, 从气药则 治气, 老癖癥瘕积聚结块, 未有不由血瘀、 气结、 食 停所致” 。 莪术性温, 《日华子本草》载: “治一切血 气, 开胃消食” 。 与三棱相伍, 辛散苦泄, 治一切凝结 停滞有形之坚积。 二药中病即止, 勿过服。

5. 咽痛生疮溃烂 “浊毒” 日久, 中州成累卵 之势, 运化失职, 肉腐血败, 胃痈乃生 [5] , 日久则咽 痛生疮溃烂, 需从痈论治。 薏苡仁味甘、 淡, 性凉, 归脾、 胃、肺经。 为 “阳明药” , 能 “健脾益胃” 。 有 利水渗湿、 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败酱草味 辛、 苦, 性微寒, 归胃、 大肠、肝经。 有清热解毒、排痈消脓、 祛瘀止痛之功。 因其“善排脓破血, 仲 景治痈皆用之” 。二药大大加强清热解毒、 消痈排 脓之功。浙贝母味苦, 性寒, 归肺、 心经。 可散结 消痈、 清热化痰。 《本经逢原》言其可 “疗喉痹” , “一切痈疡肿毒” 。矿石介类药物多具有收湿敛 疮的功效, 海螵蛸味咸、 涩, 可收湿敛疮、 收敛止 血、 制酸止痛, 修复受损胃黏膜同时中和胃酸。 可 用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促进黏膜糜烂、溃疡愈 合 [10] 。 二药相伍排脓愈疡, 缓解咽痛。

6. 咽部干痛 浊毒质浊性热, 壅遏日久, 浊毒伤 阴, 胃阴亏虚, 虚易招邪、 虚处留邪, 化生浊毒, 则阴 虚愈甚, 成浊毒阴伤之势, 阴津不能上滋, 咽干痛。 王教授认为, 胃病易成燥热之害, 胃润则降。 化解浊 毒的同时, 佐以甘寒之品顾护胃中津液。麦冬、 石 斛、 五味子三者相配。 石斛味甘, 性微寒。 能滋胃阴、 清胃热。 “主伤中, 除痹, 下气, 久服厚肠胃” 。 麦冬味 甘、 微苦, 性微寒。 可治 “胃络脉绝, 羸瘦短气” 。 五 味子, 味酸、 甘, 性温。 能收敛固涩、 益气生津。 三药 相配, 生津固津, 共护胃中津液。

验案举隅

患者某, 女, 40岁 , 自诉间断咽痛如有异物、 咽堵 2年余, 期间因饮食不当、 情绪失调加重, 以慢性咽炎 服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 于2014年5月24日于河北医 科大学某院查电子胃镜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胃镜病理结果: 胃窦黏膜中度肠上皮化生。 于2014年 6月9日来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 现主症: 咽痛如有 异物、 咽堵晨起明显, 口苦, 伴烧心、 饭后胃胀, 纳一 般, 寐欠安, 大便日一行, 排便不畅。 舌暗红, 苔黄腻, 右脉弦细滑。 西医诊断: ①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中医诊断: 咽 痛, 浊毒蕴胃证。 治法: 化浊解毒, 利咽和胃。 处方如 下: 茵陈20g, 黄芩12g, 瓜蒌9g, 柴胡15g, 青皮15g, 陈 皮10g, 枳实15g, 厚朴15g, 香附15g, 苏梗9g, 清半夏 12g, 竹茹10g, 夏枯草15g, 生石膏30g, 浙贝母12g, 海 螵蛸20g, 冬凌草30g, 木蝴蝶6g, 生薏苡仁15g, 败酱 草15g, 鸡内金15g。 7剂, 日1剂, 水煎取汁300mL, 分 早、 晚两次温服。 嘱患者饮食、 生活调护。

二诊(2014年6月16日 ) : 患者咽痛、 咽堵明显减 轻, 仍胃胀, 偶烧心, 纳可, 寐安, 大便日一行, 质可。 舌 暗红, 苔中根部黄腻。 右脉弦细滑。 原方去鸡内金, 加 枳壳10g, 香橼10g, 炒莱菔子10g, 石上柏10g, 石见穿 10g, 山慈菇15g; 冬凌草减为15g。 7剂, 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4年6月23日 ) : 患者胃胀明显减轻, 烧 心基本消失, 咽痛、 咽堵、 咽部异物感、 口苦不明显。 舌暗红, 苔薄黄腻。 右脉弦滑象减轻。 原方去香橼、 冬凌草、 木蝴蝶、 夏枯草。 7剂, 煎服法同上。

以上方加减调制, 继服中药约2年后, 2016年6月 15日于我院行电子胃镜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症状 亦明显改善。 继服中药汤剂。 随访至今, 病情稳定。 按: 王教授认为, 患者舌暗红, 苔黄腻, 脉弦细 滑为浊毒蕴胃之象, 胃宜降则和, 浊毒困阻气机, 气 机不通, 不通则痛; 胃中浊气不得下降, 胃气上逆, 熏蒸咽部, 则咽痛如有异物; 胃中浊气停滞不降见胃 胀、 烧心; 浊毒困阻脾胃, 水谷精微难以运化输布, 湿 浊内生, 故咽堵, 大便不畅、 纳呆; 胃不和则卧不安, 故患者寐欠安。 治疗以生薏苡仁、 茵陈健脾祛湿, 此 时湿邪已祛, 热无所依 [11] , 再以黄芩、 竹茹、 生石膏、 石上柏、 石见穿清化热邪, 青皮、 枳实、 厚朴、 陈皮枳壳、 炒莱菔子、 清半夏以破气消积, 瓜蒌润肠通便 助降胃气, 佐柴胡、 青皮、 香附、 苏梗、 香橼以疏肝理 气加大行气之力, 生薏苡仁、 败酱草祛瘀排脓, 山慈 菇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以消胃痈, 浙贝母、 海螵蛸制 酸止痛、 敛疮生肌, 冬凌草、 木蝴蝶、 夏枯草清热解 毒、 利咽止痛, 缓解咽痛症状, 消除胃中病灶。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集川原 王彦刚 周平平

上一篇:慢性咽炎(气滞痰凝型)射干咽炎方

下一篇:黑芝麻辅治心绞痛 西瓜皮巧治嗓子疼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