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中风>正文

阳气与脑卒中 扶阳的意义

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色,现代医学在挽救了患者生命的一起也使一些患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肢残。即便通过正规的长时间的恢复医治,许多患者仍然留有相当多的后遗症,因而怎么进步脑卒中后的日子质量、减少后遗症是咱们迫切要处理的问题。笔者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学习,运用“活化辨证”理论,以为脑卒中恢复应注重“扶阳气”。
 
瘀热阻窍证
 
周仲瑛提出脑卒中急性期的中心病机主要为:瘀热阻窍,因而在急性期脑卒中的证候体现多有热、有瘀、有痰、有风等体现,当然素体亏虚、肝肾缺乏在急性期处于隶属位置,在通过急性期的脑卒中,很多的寒凉药的运用,机体自身火、热、瘀、痰的旺盛,久而伤及真阴、真阳。因而,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体现为多虚多寒,病久不愈,夹瘀夹湿。机体阳气虚衰,阳不制阴,导致阳虚阴盛,变生内寒,体现为和煦、气化功用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散。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喜暖、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冷痛等症状。“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阳气虚衰,和煦渎职,寒滞血脉,血脉缩短挛急,血行涩滞不畅,而见脉紧或缓慢;重者血寒致瘀,停积血脉或脏腑,可见痛苦较剧、固定不移、遇寒加剧、得热减轻等症状。阳气虚衰,气化功用减退,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水液代谢妨碍,而导致水湿、痰饮等阴寒性病理产物的停积。临床可见涕唾痰涎淡薄冷清、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肌肤水肿等症状。
 
阳气与脑卒中
 
黄帝内经》关于阳气在脑卒中发病及其恢复中的作用早有记载,《素问·气愤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薄厥”即脑卒中急性期中脏腑的闭证,由恼怒伤肝,气血上逆引起;“偏枯”即脑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为病久阳气不能温养筋脉,温固肌表,筋肉失濡,干燥不荣的半身不遂。临床的调查结果,脑卒中的恢复期多属阳虚证,阳气缺乏,气不帅血,经脉失养,血不得行,血脉瘀滞,医治可予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温阳散寒,鼓动气血;针灸医治也亦针引阳气,起到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
 
扶阳的意义
 
《素问·气愤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亮……”。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将阳气比作人体内的“一丸红日”。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寒邪伤阳之后体内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进程和疾病的发作开展演化规律,着重固护阳气的重要性。扶持和维护阳气当是医治及防备疾病的底子精力,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临床脑卒中患者除半身不遂偏瘫等症外,大多数患者伴有肢寒怕冷、腰酸腿软、全身或部分肢体刺痛、大便干结难解、小便失禁,这些都是因为久病多虚多瘀,特别是阳气亏虚,阳气虚于内,则导致机体脏腑功用动力削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异常,十二经脉运转无力,精血津液的化生缺乏而形成人体虚衰之病理变化,气血生化运转不畅,导致畏寒、痛苦等症。
 
“扶阳”的“扶”字,清代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扶”即有协助、维护、调度管理之义,而“扶阳”一词自身就具有宣通、维护、温助、调度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意义。扶阳可助化湿,化瘀,通络,从底子上处理患者的随同症状。所以,医治准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一起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作,若能恢复真元,表里两邪都能灭绝。周仲瑛指出,这就是“不治邪而实践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践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此为医治脑卒中的法要。只要如此,才干不误患者。并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乃至还去助邪,就是舍近求远的体现。
 
笔者通过学习周仲瑛的“瘀热论”以及“活化辨证”理论,得出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辨证当多以“阳虚不运”为中心病机。在脑卒中发作后,大多数患者急性期通过中西医的医治,中医针对急性期的热、瘀、火、风等病机很多运用寒凉药物,伤及了阳气;西医医治脑梗死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其药性辛凉,加之急性期抗生素亦多为寒凉之品。当然病久不愈之体多虚多寒,夹瘀夹湿。寒、瘀得温而散。因而扶阳这一办法不只契合中医理论,也契合《易经》所着重的阳主阴从的思维,没有阳就无所谓全部事物的成长强大,只要温阳才干从底子上处理脑卒中人恢复期的症状。扶阳的另一中心思维就是治未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行干”,即在临床医治中,若早期运用扶阳的办法,可使人体阳气不至于受损,能够把握住疾病的开展趋势,增强机体的恢复才能。脑卒中的医治怎么下降致残率,最大极限地进步患者日子质量,使他们从头回归社会成为患者及其家族所关怀的问题,故恢复期的医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郭灵龙)

上一篇:中风肢体偏瘫,口眼歪斜,中医拟化痰通瘀加减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