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高血压>正文

眩晕病分型论治 任继学治疗高血压病方剂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称之为眩晕、风头眩、头痛等。《黄帝内经》称为“眩仆”“掉眩”“眩冒”。其临床表现是:多数患者为隐约缓慢发病,虽也有急性发病者,但为数较少,本篇只描述缓者之表现。病发之始则见后头部疼痛,活动后可消失。久则头痛头晕、头胀,项部较强,继而呈现耳鸣、目眩、心烦少寐、胸闷、心悸、口苦、肢麻、尿赤、颜面红赤、舌红多有疲斑,脉多沉弦有力之象。病程长,甚者终生为患,不易治愈。本病以肾、肝、心、脑失调为发病之本,气血逆乱、水精代谢失常为成病之源。
 
笔者有幸跟师国医大师任继学临床近30载,受益终生,现仅将任继学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任继学认为眩晕病的形成,多由先天与后天生理功能失调所致。先天之因始于父母,后天之因来自外邪、内伤而发。望闻问切,知其虚实。诊治此病,须先察其因,问其病源,握其病机,定其病位。明其症候,观其色脉,知其虚实,是治此病之要。所以,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对该病的诊断和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肝气亢逆所致
 
其发生之由是先天肾水有亏,水精少不能生髓养肝,木少滋营,导致肝气逆变,阳郁为风,风动血涌,上冲而犯心浸脑则病成,或因情志失调而发,但以喜怒为多。喜是心志,喜则气缓,血脉软缓则引发君火不宁于心,相火不安于肝,相火之毒为火毒,火毒人血,由于上炎之力,其血必上冲脑为病。亦有暴怒不平,或盛怒不息,致使肝气内逆,逆则气不顺为郁、为热、为风。风有上升之性,热具蒸腾之能,血因风升热腾而上冲于脑髓。
 
久食肥甘之味或久饮酒类浆液之品
 
此等食物,入胃则易燥,入脾则助湿,胃燥不降,脾湿不升,中轴升降之枢机呆滞,致使肥甘之物化脂液而成痰浊之毒,经由脾胃之络,内淫脏腑,外侵经络,其脂液痰浊之毒沉积于脉络内,造成气血隧道疲窄,气不宣通,血逆于上,不得下行,滞疲脑髓,清气受阻,脑乏清阳而病生。或长期咸食,咸伤肾,肾不化气行水,且《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咸走血”之说,过咸使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使命火有亏,脾胃乏此火之温。
 
先天火衰或后天内外二因伤损命火
 
命火有亏,脾胃乏此火之温煦,升降有碍致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肝乏此火之温煦,肝阳不足,疏泄无力,调血功能阻滞;心乏此火之温煦,心火不足,心阳不振,血行阻滞;脑乏此火温化之能,脑之血脉血络循行受阻,清气必亏,浊气蓄而不降,脑髓不安,动而少静为病。另外,颈椎病引起此病者,亦不少见。总之,肾命之真阴真阳有亏,水火有偏,生化功能不全,是生病的根本。肝、脾、心三维功能失调,气血循行不畅,是生病之源。脑髓元神、神机、神经,神经三维失统,气滞血疲逆冲于脑,痰饮蓄积于髓海是病成之基础。
 
分型论治
 
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晕目眩,心烦善怒,口干,咽干,胸中烦热,胸闷,失眠多梦,腰酸软,心中不快,汗出,恶心,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多虚弦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逆平冲。
 
方剂:育阴平逆汤(任继学方)。
 
药用:生地麦冬、黄精、沉香、羚羊角、玳瑁、草决明、莱菔子、车前子玄参白芍,水煎服。
 
风阳上冒证
 
主症:头晕头胀,目胀,头围如带束紧感,肢麻,手震颤,睡卧口角流涎,颜面苍红,步履踏地如在地毯上行,时有烘热状,舌赤,苔白,脉多见虚弦或沉弦无力。
 
治法:滋阴敛阳,息风降逆。
 
方剂:息风敛阳汤(任继学方)。
 
药用:熟地、砂仁、白蒺藜、羚羊角、天麻、钩藤、怀牛膝、龟甲、麦冬白芍、女贞子,水煎服。
 
痰瘀阻络证
 
主症:头痛头晕,两目肉轮青黯,胸闷恶心,颈部强,肩背不适,肢体沉重,语言前清后涩,善忘,性情易激动,心区时刺痛,尿有频意,舌赤有瘀斑,苔白,脉多弦涩之象。
 
治法:活络化瘀,理气豁痰。
 
方剂:理气通瘀汤(任继学方)。
 
药用:太子参、乌药、香附、片姜黄、红花桃仁赤芍、清半夏、草决明、羚羊角、刺蒺藜,水煎服。
 
命火衰弱证
 
主症:头晕耳鸣,乏力,畏寒背冷,喜呵欠伸腰,易卧喜睡,四肢欠温,尿频,夜尿多,纳呆,恶心,痰多,颜面白黄不光泽,喜暖,舌体肥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
 
治法:益火之源,温阳消阴。
 
方剂:右归丸。
 
药用:熟地、山药、山芋肉、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鹿角胶、当归
 
任继学曰:鹿角胶补督脉之血,鹿角霜补督脉之气,鹿角补督脉之阳。(郑大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孙晓天 长春市第二医院)

上一篇:张学文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