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泌尿外科>肾炎>正文

从水气病阐述经方治疗肾病的经验

张仲景专设“水气病”讨论有关水肿的诊治,多年来我们运用张仲景“水气病”方证指导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从现代医学看,“水气病”大致相当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无论从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特点均非常相似。张仲景将“水气病”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也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进展相当。笔者运用“水气病”理论,并以其特异性方证为基础,将治疗“水气病”的经方分为麻黄类方、防己黄芪类方、桂枝茯苓类方、附子类方4种,以此为主治疗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麻黄类方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篇中,麻黄类方有越婢汤、甘草麻黄、越婢加术汤和麻黄附子汤,当代有医家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麻杏苡甘汤治疗肾炎,并取得较好效果[2,3,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麻杏苡甘汤虽非出自“水气病”篇,但其方证与“水气病”风水吻合,故能获效。麻黄类方主要有6首,但每首方剂在临床使用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越婢汤主证为风水有表证,重在宣肺利水;越婢汤加术汤主证为里水有面黄、脉沉者。可用于脾气素虚,复感外风,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者。麻黄附子汤主证里水有畏寒、脉沉者,此乃阳气素虚,复感外风,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于风水伴有皮肤结肿、痤疮、皮疹等风热毒者,重在宣肺利水、清热解毒。麻杏苡甘汤主证风水伴有关节不适疼痛、或皮疹等风湿证者。麻黄类方在临床运用时,通常与五皮饮等方剂合用。
 
验案1:患者某,男,20岁,2010年4月10日初诊。主诉:浮肿、尿少半月余,面部痤疮多年。患者2009年10月感冒后出现浮肿,蛋白尿,PRO(+++),ALB22g/L, 24h UTP 5.8g。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诊断为微小病变。主症见:全身浮肿,伴尿少(约500mL/d),咽痛,纳食尚可,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中医诊断:风水(风水泛滥证);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加减。处方:生麻黄10g,连翘2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陈皮10g,大腹皮30g,桑白皮30g,茯苓30g,冬瓜皮30g,生姜15g,金银花30g,车前子30g,益母草30g。14剂,水煎服,日1剂。配合黄芪鲤鱼汤,每周3次。未用任何西药。患者服中药后第2天尿量增加,第3天尿量约1 200mL,以后尿量均在2 000mL以上,1周后浮肿基本消退,面部痤疮明显减少。2周后尿蛋白转阴,面部痤疮基本消退。
 
验案2:患者某,男,64岁,2012年7月25日初诊。主诉:浮肿3月余。2012年5月患者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尿常规:PRO(+++),RBC 140/μL;24h UTP3.2g;ALB 32.1g/L, Scr 70μmol/L, Tch 6.5mmol/L。6月行肾穿刺,诊断为Ⅱ期膜性肾病。既往周身湿疹病史3年余,曾多次就诊遍试中西药、内外药物无效。患者2012年7月23日复查ALB 27.4g/L, 24h UTP 4.0g,为寻求中医治疗来我科门诊。主症:乏力、双下肢重度浮肿,腰部及上肢多发湿疹,下肢多处皮疹破溃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中医诊断:皮水(脾虚湿热证);治以麻杏苡甘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口服。处方:生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10g,生黄芪30g,苍术12g,白术12g,茯苓30g,汉防己20g,苏叶30g,肉豆蔻6g,白花蛇舌草30g,白鲜皮10g,蝉衣10g,蜂房10g,白僵蚕10g,龙葵20g。30剂,水煎服,日1剂。结合中药方外用泡洗。上方加减治疗半年,至2013年2月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24h UTP降至1.1g。2014年10月尿蛋白转阴,白蛋白恢复正常,皮肤湿疹基本消失。
 
防己黄芪类方
金匮要略》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以上原文分别论述了风水与皮水的证治,何为风水,何为皮水?《医宗金鉴》云: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风也,身重肿者水也。汗出表虚,故用防己黄芪汤,固表以散风水也。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在皮肤中,故四肢聂聂动也,以防己茯苓汤补卫通荣,去散皮水也[4]。笔者认为:单从药物的组成上,临床上二者实难鉴别,二者主要的差别在剂量上。防己黄芪汤为专治风水,防己和黄芪的量较小,用于水气病初期有气虚表证;防己茯苓汤专治皮水,防己和黄芪的剂量大约是防己黄芪汤的3倍,用于水气病较重,水肿明显者。
 
验案3:患者某,男,53岁,2012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水肿10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症见:身倦乏力,身重如裹,偶有汗出,怕风,咳嗽无痰,腰部酸胀,纳眠可,双下肢中度水肿,小便大量泡沫,大便调。舌淡红,苔略黄腻,脉浮滑。入院查:ALB25.4g/L, 24h UTP 4.8g。肾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为Ⅰ期膜性肾病。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中医诊断:风水(肺肾气虚,水湿内停证);方拟防己黄芪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g,防己20g,白术15g,生甘草10g,茯苓20g,生薏苡仁30g,萆薢20g,苏叶15g,荷叶15g,蜂房10g,蝉衣10g,穿山龙30g,川断20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3剂后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自觉轻松感,全身乏力症状好转。继服2剂,复查24h UTP 1.25g,双下肢浮肿全消,汗出、咳嗽等症状亦消失。出院2个月后随访24h UTP降至0.5g。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提出“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患者平素易患感冒,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故见汗出、咳嗽、舌淡、脉浮等症;肺主通调水道,主要靠肺气之温煦与推动,肺气不固则推动无力,水道失于疏理则至水湿内蕴,故觉身重如裹;水湿溢于四肢则见下肢浮肿。辨证其病机为肺气不固,水湿内蕴,治疗当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正如尤在泾所言,防己驱肌肤之里,芪、术、草振复卫阳,驱湿下行。再加茯苓健脾利水,故能使药到病除。
 
桂枝茯苓类方
五苓散是通阳利水的代表方剂,《伤寒论》曰:“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主要功效为通阳化气,导水下行。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现今运用五苓散治疗病症有几十种,其核心病机为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验案4:患者某,男,73岁,2014年3月7日初诊。规律血液透析半年,每周透析3次。主症:乏力,纳呆,心下痞,口干不欲饮水,恶心呕吐,无浮肿,尿少200~300mL/d,舌质红少津,苔黏腻,脉沉弱。透析中常有低血压,透析通常难以坚持。Hb 82g/L, Na 133mmol/L, K 3.2mmol/L, ALB 32g/L, BUN17mmol/L, Scr 582μ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医诊断:心下痞(阳气不化,水浊内停证);选方:五苓散6g,口服,日3次。同时予五苓散合小半夏汤加减:猪苓10g,茯苓15g,白术12g,桂枝10g,泽泻10g,姜半夏6g,黄连3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浓煎100mL,日1剂。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下痞缓解,无恶心呕吐,每日进3两主食,精神体力转佳。
 
附子类方
张仲景在“水气病”篇中列出的有关正水和石水的方证不多,如“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又如“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但参考其它篇章,仍有可供参考借鉴适用的方剂。如《伤寒论》316条“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因少阴虚寒、气不化水,水湿停滞而为水病。《金匮要略》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此方是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少量桂枝附子,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真武汤与肾气丸虽均有温阳利水之功。真武汤和肾气丸均符合水气病的少阴证的方证。笔者认为正水和石水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足,水液内停而为病,使用真武汤或肾气丸。若素体阳虚,感风寒之邪者,则应用麻黄附子汤为宜。肾病综合征(尤其是微小病变和膜性肾病)属少阴证者,使用附子类方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糖尿病肾病亦有部分患者可见水气病少阴证。
 
验案5:患者某,女,52岁。2014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2014年5月出现双下肢浮肿并逐渐加重,6月3日查Scr 200μmol/L,当地予用激素治疗5个月无效,复查Scr升至380μmol/L。2014年10月21日在我科入院治疗。入院症见:双下肢重度浮肿伴腹水,腹部胀满,乏力,胸闷气短,怕冷,四末不温,纳少,小便800mL/d,大便2日未行。舌淡红,苔黄,脉沉细数。查:ALB20.4g/L, Scr 382μmol/L, 24h UTP 5.2g。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断:正水(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治以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制附片12g,桂枝10g,白术20g,茯苓30g,赤芍30g,生姜10g,汉防己15g,黄芪20g,木香10g,槟榔皮15g,川牛膝10g,车前子30g,冬瓜皮30g,葶苈子15g,熟大黄6g。14剂,水煎服,日1剂。治疗期间予白蛋白2次扩容利尿后,未用利尿剂。经上述汤药加减治疗2个月,患者体质量由82kg减至60kg,双下肢轻度浮肿,精神体力较好,无腹胀,纳眠可。出院后2015年1月复查ALB 28.3g/L, Scr 156μmol/L, 24h UTP6.4g,无明显不适。改为桂附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治疗。制附片12g,桂枝10g,生地黄、熟地黄各20g,山茱萸12g,白术12g,茯苓30g,赤芍30g,生黄芪30g,太子参12g,牡丹皮10g,川牛膝10g,车前子30g,芡实20g,金樱子20g。2015年5月Scr 102μmol/L, 24h UTP 0.7g。
 
张仲景水饮之治,发现水饮确有有形与无形之分,其病机关键在于水气交结,从肺脾肾三脏辨治[5]。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符合中医的“水气病”,将张仲景治疗水气病的经方概括为麻黄类方、防己黄芪类方、桂枝茯苓类、附子类,这4类方剂大致针对“水气病”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4种临床类型。麻黄类方、防己黄芪类方主要用于风水和皮水的治疗,桂枝茯苓类、附子类主要用于正水和石水的治疗。对于“水气病”方证,不应仅局限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论述,而应参照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及后世医家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相关方剂,这样可以补充《金匮要略》“水气病”临床方证的不足,完善“水气病”的辨治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浩, 余仁欢, 禹田, 等.余仁欢运用仲景“水气病”理论治疗肾病经验.辽宁中医杂志, 2014, 31 (1) :36-38
[2]时振声.时氏中医肾脏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1996:56-57
[3] 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台北:启业书局, 1999:221
[4]徐汉江.治疗肾炎经验一二.江苏中医药, 1981, 16 (5) :16
[5]董艳, 姚魁武, 高嘉良, 等.试论《伤寒杂病论》中无形水饮的证治.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 (5) :1917-192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梁莹 郎睿 余仁欢

上一篇:风药治疗肾性水肿探析

下一篇:中医思维重新认识肾病的临床病理 中医微观辨病与治疗原则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