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妇科>月经病>正文

崩漏“月经病”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

何若苹从奇经论治崩漏
 
崩漏, 属于“月经病”范畴, 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 又称“崩中漏下”等[1]。冲任气虚, 不能约制其经血, 忽然暴下, 谓之崩中。经血非时而下, 淋沥不断, 谓之漏下。叶天士描述其:“崩如山冢, 言其血之横决莫制;漏如漏卮难塞, 言其血之漫无关防也”。
 
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
奇经八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二十七难》中言:“凡此八者, 皆不拘于经, 故曰奇经八脉”。然自秦汉至宋金元间, 奇经之论述散见在各家之论中, 略而不详。明代李时珍系统整理, 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八脉者,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也。冲脉起于会阴, 夹脐而行, 为诸脉之冲要, 故曰“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任脉起于会阴之分, 会冲脉于阴交, 为阴脉之承任, 曰“阴脉之海”。冲、任皆起于胞中, 又称“经络之海”。督脉, 阳脉之总督, 故曰“阳脉之海”。带脉横围于腰, 状如束带, 总约诸脉者也。二维分别起于诸阳、阴之交会, 为一身之纲维。二跷分别循行于人身之左右, 主左右之阴阳也。
 
然冲、任二脉, 传流于气冲, 属于带脉, 络于督脉, 冲、任、督三脉, 同起而异行, 一源而三岐, 皆络入带脉。故冲、任、督、带四脉相互贯通、交会, 互为影响。阴脉营于五脏, 阳脉营于六腑,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蓄于奇经, 转相灌溉而归入海。
 
关于八脉之为病, 《难经·二十九难》曰:“冲脉为病, 逆气而里急”。《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奇经八脉考》曰:“二跷为病, 苦癫痫寒热……男子阴疝, 女子漏下”。

崩漏
 
奇经不和是引起崩漏的根本原因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 肾气盛……二七而天葵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经水者, 阴血也, 冲任主之。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五脏六腑有余之血灌注于冲脉, 冲脉充盛, 胞络通畅, 满而溢则月事行。《女科要旨·调经》论述:“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 为月信之原”。故冲脉充盛为月经之本。
 
《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崩漏不止, 经乱之甚者也”。《诸病源候论》言:“崩中者, 脏腑伤损, 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漏下者, 由劳伤血气, 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崩漏之为病, 或先天肾中精气不足, 冲任之气虚, 或后天劳伤气血, 脏腑功能失调, 致冲任失调, 不能制约经水, 子宫藏泻无度。然冲任二脉隶属于奇经, 冲任之气虚, 冲任失和, 皆当属奇经不和也。清代叶天士善于从奇经功能失常论治崩漏:“思经水必诸路之血, 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 任脉为之担任, 带脉为之约束, 刚维跷脉为之拥护, 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 诸脉皆失其司, 症固是虚”。故奇经不和是引起崩漏的根本原因。
 
何老师遵叶天士之奇经理论, 指出奇经不和包括奇经虚寒滞、奇经虚血滞、冲任胃皆虚、冲任阴虚等。《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有冲任阳气之不足者, 为奇脉下损, 寒从中生, 胞宫虚冷, 固摄失司;或寒凝经脉, 无力鼓动气血运行, 气滞出血不止。《备急千金要方》谓:“瘀结占据血室, 而至血不归经”。或奇经冲任虚寒, 胞脉络瘀, 或病久离经之血留滞, 或过服寒凉止血冰伏血分, 致瘀血阻滞, 血不行于经内而离于脉外, 故见妄行。《陆氏三世医验》云:“妇人血不止谓之崩, 崩者取象于山。土虚不固, 然后山崩, 未有土实而反崩者”。谓中焦虚损, 土不能固, 冲任之气不固, 上不能温中化气, 下不能摄精制水, 则血溢脉外也。《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傅青主女科》亦言:“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 “此火非实火, 乃虚火耳”。是为冲任阴虚, 肾水不足, 阴不涵阳, 不能镇守胞络相火, 故血走而崩。
 
临床上崩漏常以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更为多见。此源于二七之年, 奇经初盛, 冲任二脉尚未充盈, 肾精未实, 然课业繁忙, 则劳伤冲任, 无力制约经水, 而子宫不藏。七七之年, 奇经不固, 冲任二脉已衰, 肾精封藏失司, 加之忧思郁怒, 则冲任失调, 经水非时而下。
 
益奇经法治崩漏
崩漏传统治疗强调遵《丹溪心法·附余》之旨:“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 时至今日, 此以成为治崩漏“第一大法”[2]。但“未尝齿及奇经为病”。何老师治疗崩漏, 遵古法基础上, 尤其注重益奇经。“欲涵阴精不漏, 意在升固八脉之气”。“升奇阳, 固精络, 使督任有权”。此谓“益”, 不同于“补”, 指非纯用补益药补八脉之虚。“奇经为病, 通因一法, 古之定则”, 经脉贵在流通, 强调补中有通, 行中有补, 以平为期, 通补是也, 故曰“益奇经”, 叶氏称之“通和奇脉”。夫奇经, 肝肾主司为多, 八脉隶属于肝肾, 故调理奇经之药往往能补益肝肾, 但又非一般补益药所能及。“日饵补阳不应, 未达奇经之理耳”。然冲带多气虚, 任脉多阴血不足, 冲任损伤者, 以调理气血, 养血补阴为主论治。
 
临床上何老师喜用通补奇经丸加减治疗崩漏。此方出自吴鞠通之《温病条辨》, 原方为产后下焦虚寒而设, 又治老年八脉空虚。方中运用大量血肉有情之品, 既补精血, 又益奇经。其中鹿角霜入督脉, 龟板滋任脉, 紫石英补冲脉, 枸杞子补冲督之虚, 肉苁蓉阿胶、补骨脂等补奇经之虚, 沙苑子补肾固摄, 炒当归、小茴香辛温之品入冲脉, 通奇经而不滞, 使温养之中有行血之功。全方通补八脉, 奇脉阴阳调和, 则崩漏自止。
 
何老师指出:运用益奇经法治疗崩漏, 须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配合补气生血、理脾滋化源、化瘀止血、收敛固经、养阴止血等法, 来恢复奇经功能, 以达到藏聚正常的目的。
 
1.补气生血傅山治血崩, 不轻言止血, 而力主“调补气血”。其认为“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 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故治疗以“全不去止血, 而惟去补血, 又不止补血, 而更去补气;非惟补气, 而更去补火”。《景岳全书·妇人规》在治疗崩淋经漏不止时则使用大量补阵方, 可见张介宾对补益气血之法的重视[3]。何老师指出, 气为血之帅, 气能摄血生血, 气虚则血无统摄, 气固则血自归经。古有独参汤冲贯众炭末服之, 何老师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扶元益气。在参类药的选择上, 党参太子参则根据气阴亏虚的程度以及感邪程度的不同而辨证使用。
 
2.理脾滋化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也”, 治当“以大补气血之药, 举养脾胃……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叶天士也强调脾胃在奇经疾病中的作用, 重肝肾勿忘阳明。冲脉隶属阳明, 冲脉为病, 可通补阳明治之。故何老师临床常用党参白术甘草干姜补中阳健脾运。喜用芡实, 其味甘涩, 能补脾胃滋任脉, 补中兼涩, 则土滋肾固而安血之室。淮山药, 平补脾胃, 补而不滞, 补中亦有收敛固摄之意。《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治崩漏:“若虚夹火者, 所重在虚, 当以养营安血为主”。养营重在补中焦, 助气血生化之源。
 
3.祛瘀止血《素问·调经论》云:“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久崩多虚, 久漏多瘀, 出血过多, 夹有血块者, 可予三七、蒲黄炭、五灵脂等祛瘀止血。但何老师强调, 祛瘀药的运用要慎重, 运用不当易致动血出血, 必须有瘀才能使用, 且要注意用量。如五灵脂一味, 能行能止, 当分寒热, 小剂量3~6g祛瘀止血, 大剂量15g则活血化瘀, 故临床须严格把握。此外, 何老师喜用当归, 其通冲、带二脉, 炒焦后养血温通, 藉以避免瘀滞, 可制约寒凉药性, 于补血之中行止血之法, 加黄芪一味更有补气生血之功。对于瘀热较重者, 何老师常佐以制军, 为下滞之品, 尤其指出:在补奇经方中加入少量制军是非常适用的, 崩漏初期可清瘀热, 即使久病, 如果尚有残余瘀滞, 加此一味, 也可使崩停漏止[4]。此正是“通因通用, 攻补兼施, 不塞而血自止”的治疗原则。
 
4.收敛固经傅山论治崩漏“必用补血大剂, 而兼黑色之药”, 概轻剂不易中病。所谓黑色之药, 即收敛止血药, 老师常用血余炭、地榆炭、陈棕炭等。傅氏谓贯众炒焦在清热凉血的基础上, 能入血分, 止血不留瘀。然何老师指出:贯众临床虽有较强收缩子宫作用, 但其有小毒, 且有一种绵马贯众用之不当可出现恶心、呕吐, 甚至扰乱神经系统功能[5]。故何老师临床常用地榆炭代之。此外, 何老师喜用山茱萸, 其味酸涩偏温, 古人谓其“强阴益精, 安五脏, 收涩之中兼具条达之性, 补益奇经而有止血之功”。
 
5.养阴止血傅山指出, 止涩之品虽能一时奏效, 但易随止随发, 经年不愈, “必须于补阴之中行补涩止崩之法”。何老师指出:养阴之药, 可“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临床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肾阴。临床发现许多养阴药有激素样作用, 例如女贞子可上调性激素受体蛋白表达[6], 故其对阴道黏膜上皮可产生雌激素样作用。何老师临床喜用桑葚子、女贞子、枸杞子。桑葚子补肝肾之阴, 且能补血;女贞子偏于滋阴, 不会助阳;而枸杞子平补肝肾之阴阳。此外女贞子合旱莲草则为二至丸, 古谓“治阴虚下血之良方也”。冬桑叶一味, 《本草从新》谓其能“凉血、止血”, 然其可滋肾之阴, 又有收敛止血之妙。
 
在临床用药方面, 何老师遵“甘药培中, 血肉填精”, 善用奇经药物。因“精血皆有形, 以草木无情之物以补益, 声气必不相应”。究奇经用药规律, 前贤较少论及, 至叶天士始提出:“鹿茸入督, 龟板走任, 紫石英补冲”。龚商年补充曰:“冲脉为病, 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 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 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 用当归以为补宣”。后据《得配本草·奇经药考》所载, 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 鹿衔、枸杞子补温冲督之精血, 龟板走任脉, 肉桂通阴督脉, 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 泽兰调病伤八脉, 甘草和冲脉之逆, 缓带脉之急, 丹参益冲任等。何老师临床据上述理论, 用药力求精炼、效宏。
 
典型医案
患者某, 女, 50岁, 2013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夙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服西药治疗。主诉月事已乱半年余, 曾停1个月, 末次月经2013年3月25日, 淋漓至今未尽, 经量仍多, 色黯淡, 腰酸, 时有头晕乏力, 面色萎黄, 纳便可, 舌质淡红苔薄, 脉细弦。中医诊断:崩漏 (脾肾两虚证) , 西医诊断:慢性异常子宫出血 (排卵障碍) 。治宜益冲任调奇经为先。处方:炒当归9g, 鹿角霜 (先煎) 6g, 潼蒺藜15g, 小茴香5g, 党参30g, 淡苁蓉20g, 阿胶珠12g, 炙龟板 (先煎) 20g, 紫石英 (先煎) 20g, 枸杞子30g, 补骨脂15g, 骨碎补15g, 炒地榆30g, 血余炭30g。7剂, 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温服。药毕复诊:经量较前明显减少, 于前方加黄芪30g, 制黄精20g, 续服7剂出血即止。
 
按:叶天士云:“盖冲脉动, 而诸脉皆动, 任脉遂失担任之司, 下元真气何以固纳”。患者崩漏日久, 冲任皆损, 八脉不固, 固摄失司, 经血下漏不止。方选通补奇经丸作汤剂加减调冲任、益奇经。奇经虚证之崩漏, 治当以补为主, 以通为用。补则以补肝肾、益精血、调阴阳;通则以辛润通络, 宣通气血。复诊时加用黄芪, 旨在补气生血以止血。何老师治崩漏寓塞流于澄源之中, 冲任已调, 复旧善后, “脾肾同治”可作为复旧之大法。
 
小结
何老师指出, 崩漏一病, 益奇经法为治疗大法。同时, 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治疗当有所变通。少年宜补肾, 中年宜疏肝, 老年宜健脾, 系年龄而言。初期止血, 中期澄源, 末期复旧, 于阶段而言。阴不足滋其阴, 火旺者清其热, 阳不足补其阳, 虚寒者暖其宫, 乃从证型而言。虽然临床用药须加减调整, 但辨证论治为不变之真理。
 
参考文献
[1]马宝璋, 齐聪.中医妇科学.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03
[2]黄川雨, 蓝婧, 冯佳佳, 等.曾倩治崩三法临证治验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8) :3144-3146
[3]陈聪, 王振国.《景岳全书·妇人规》治疗崩漏的方药应用特色.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8) :3467-3470
[4]何若苹, 徐光星.何任医案实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91
[5]何若苹, 徐光星.何任医话汇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27
[6]李凝旭, 涂艳, 沈莹, 等.淫羊藿和女贞子提取物对骨质疏松大鼠性激素功能水平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 32 (8) :1148-1149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傅丹旦 何若苹

上一篇:中医医治继发性闭经具有较好的优势

下一篇:肾虚为崩漏之本 中医四法治崩漏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