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前人总结出的保健经验,“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但这要讲究科学,注意因人而异,不能盲目从事。
适当“秋冻”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对预防许多疾病(如感冒、气管炎、肺炎等)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健身运动也要讲究耐寒锻炼,如果身体、场地等条件允许,进行秋泳则更好。当然,锻炼项目可根据各人的不同年龄、体质、爱好等加以选择。特别在晚秋,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应停止运动,不使阳气过多外耗。
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是“秋冻”的较佳时期,身体健康、抵抗力较强的人群可迟一点、少一点添装,以利锻炼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际,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聚降,此时就不能一味强求“秋冻”,而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冻坏身体或加重原有病情。
总之,“秋冻”要根据当地天气变化、身体健康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正常人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当室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尤其在冷空气袭来气温骤降时,人们应该注意及时添衣加被,防止身体受冻而生病。
让中医适宜技术
造福村民
唐水平是株洲醴陵市均楚镇老湾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寒来暑往,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她已守候当地百姓健康25载。她被评为醴陵市首届“最美乡村医生”,也是湖南省首届“最美乡村医生”。
唐水平1993年就读于醴陵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毕业后就在村里卫生室工作。长期以来村卫生室一直是以西医治疗为主,几乎每天都要输液。输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过敏性休克,尽管每次通过救治都化险为夷,但唐医生心里常常后怕,决心系统学习中医,工作之余她多次拜乡镇、市里老中医为师学习。
2015年唐水平参加了“中科盛元”国医传承行动中医药大学中药透皮技术班的学习,在系统学习、临床跟教下,她对小儿发热、咳嗽、扁桃体炎等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有了明显提升;并掌握了经络激通疗法和中医骨伤垫压疗法。2018年在河南省唐河县康复优抚医院中医科医圣仲景经方医学践行者与传播者涂华新医生,西安正念堂中医馆馆长、中医渭水学派学术传承人赵红军老师等的教导下,唐水平学习了以伤寒经方为主取效、遵循原方原量原比例特色的医圣经方,从外邪因素对妇科病的影响、从肺来论治妇科方面的疗法,中医临床技术日渐精进。
去年11月,村民黄女士口腔溃疡复发,持续二十多天,舌面产生烧灼样疼痛,引发进食困难,来就诊时精神食纳差、心烦睡眠差、大便干结、舌质红、大面积无苔,仅左舌中外侧有少量黄腻苔、脉滑细,唐水平医生诊断为胃气虚弱,开具有补中和胃、降逆消痞功效的甘草泻心汤,水煎服。黄女士服用一剂汤药后反馈舌面感觉变好,讲话吃东西没那么疼痛了。三天后复诊,舌面已长出薄白苔,唐医生叮嘱继续按药方服用5剂。一周后,黄女士已可正常吃饭,疼痛消失。
在临床中,唐水平体会到,只要辨证准确,经方效如桴鼓,中医就不是慢郎中。通过不断学习与临床治疗,她收获了很多中医“铁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独特优势,让唐医生更加坚定了用中医治疗的决心。
今年4月,村里71岁的余奶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还伴有失语、流涎,舌体萎缩等症状,唐医生立即上门诊治,初步推测为脑梗塞发作,当即嘱咐家属送上级医院治疗。随后去县城医院检查结果确定为脑梗塞发作,因家境窘迫,家属只好带回家请求唐医生治疗。
和家属沟通后,唐医生予以扎针、中药配合治疗,考虑到余奶奶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史,体质较虚,先予和解清热、安神的柴龙汤半量加附片,五天服用3剂。五天后复诊,检查发现余奶奶舌苔黄燥,唐医生考虑为脾胃功能失常,增服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桂枝人参汤半量,白天服柴龙汤,晚上服桂枝人参汤。一周后再次复诊,余奶奶左手较前变得有力,精神状态好转,可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
在治疗过程中唐医生发现余奶奶一直没排便,晚上精神亢奋,很难入睡。唐医生考虑后,改用柴龙汤全量附片加量,少量多次服,晚上继服桂枝人参汤原量。服用当天余奶奶就自行排便了,日3~4次,白天晚上都能睡眠,其他各项指征已明显好转,继续服药5天后,可以自主行走,家属感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