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是蓬莱仙岛中的一个小岛。据说,浮山随着风浪从东海漂浮到南海,最后停在罗山旁,两山合而为一,因此命名为罗浮山。罗浮山素有仙境的美誉,山上有一个冲虚道观,道观中有葛仙祠。与大殿内其他神像龛不同,葛仙祠中还供奉着一位女子的塑像。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女性得到如此受尊重的地位,这个人是谁?她与葛洪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鹣鲽情深
这位端庄秀美、神态安然的女子,就是东晋名医葛洪的发妻鲍姑。
鲍姑(约309—363),名潜光,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她出生于一个官吏及道士之家,其父鲍靓(亦名静),字太玄,曾师从真人阴长生学习炼丹术,道学水平较高,且兼通天文地理、河图洛书。鲍靓曾多次被朝廷征召,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出任南海太守。鲍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道教、炼丹、医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鲍靓在南海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他十分看重葛洪的才识和品性,便将鲍姑许配与他。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炼丹术家。鲍姑与葛洪志同道合,夫唱妇随,这对神仙眷侣在罗浮山隐居清修,过着恬淡悠闲的逍遥日子。他们常常一起在山上辨药、采药,共同研习医术,为百姓治病,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医界伉俪,鹣鲽情深”的佳话。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女性,鲍姑并没有局限于厅室之间,广东南海、番禺、广州、惠阳、博罗等地的崇山峻岭、溪涧湖畔之间都留下了她采药的身影。清代王言在《西华仙箓》中记载:“萍花溪相传洪崖先生炼丹地,尝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所自来,问之曰:吾鲍姑也。忽不见。”其中,“萍”指的是中药浮萍,具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尿的功效,临床多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之症。通过这段文字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鲍姑头戴斗笠,身背药篓,爬上云雾缭绕的高山,步入人迹罕至的萍花溪畔采药的景象。古代医门大都是男性的世界,鲍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医者”的伟大与神圣。
鲍仙姑与艾灸
鲍姑医术精湛,尤擅灸法。所谓灸法是中国古代先民首创的一种物理疗法。鲍姑为了治疗当地患者的赘瘤和赘疣等难治疾病,认真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作灸材,制成艾绒条,取一点用火点燃,熏于人身,赘疣便全部脱落,这一事迹至今仍可见于地方县志、碑记文献中。如《南海县志》记载,鲍姑用“约冈天产值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也许是受到妻子的影响,葛洪对灸法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对于百姓而言,艾草易得,灸法易学,这种简单、方便、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该大力推广。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109个针灸医方,其中有90余条是灸方,尤其对施灸部位、灸用壮数、注意事项等论述十分详细,使针灸医学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这些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葛洪和鲍姑还改进了传统艾灸的方式,首创隔物灸疗,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减少艾灸给患者带来的直接创伤。这些灸法奠定了艾灸学的雏形,一直影响至今。
医迹颂传
由于鲍姑的事迹广泛流传,民间更是把她列入神仙行列,称她为“鲍仙姑”“女仙”,她所用之艾也被称为“神艾”。相传鲍姑升仙后,常常化身为凡人到世间游历,行踪不定,如遇有缘之人即施以援手,事了则翩然遁去。
据野史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一个叫崔炜的人,早年家境不错,但因他不善于治理家业,又性情豁达,很崇尚豪士侠客,没过几年,他家的财产全都用光,只好经常住在寺庙里。当时正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广东百姓都在庙里陈设珍肴异馔,在开元寺中也有许多人唱戏,崔炜也去看热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一位要饭的老妇人跌倒后不慎打破了别人的酒瓮,因为无钱赔偿而正遭受着殴打。崔炜看到后,非常同情她,就脱下自己的衣服抵偿酒瓮钱。事毕,老妇人竟没有感谢他便悄然离去。
几天后,崔炜在路上又遇到老妇人,她说:“谢谢你为我解围,我擅长用灸法治疗赘疣,现在给你一些越岗山产的艾叶。以后如果遇到患有赘疣者,你只需要点燃一根,灸一炷后,不仅赘疣会消失,而且还能美容皮肤。”崔炜高兴地接受了。数日之后,崔炜游玩海光寺,遇到了一个耳部患有赘疣的老和尚。崔炜便用老妇人传授的方法为他治疗,果然效果显著。后来崔炜用艾草先后灸治了富商、神龙,一路上遇仙历险,最终成家立业,衣食无忧。
他在机缘巧合中得知,那位送艾草的老妇人正是鲍姑,乃东晋鲍靓之女,葛洪之妻,一生在岭南一带行医救人。崔炜闻言,遂生求道之心,于是散尽万贯家财,携妻室至罗浮山寻访鲍仙姑去了。这段奇幻绝伦的传说背后,充分体现了鲍姑灸术的流传广泛及疗效显著,以及后人竞相追求的情景。
鲍姑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她用医术惠泽苍生,行医济世名震岭南,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针灸学体系,值得赞赏传颂。(李敏 赵歆 甄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