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日之暄”即背对着太阳,进行日光照晒。古人雅致,称晒太阳为“负暄”。这个典故出自于《列子》:“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穿乱麻破絮过冬。他在田间耕种的时候,太阳晒着后背,非常舒服。农夫哪里知道世间还有暖房狐裘,于是对妻子说:“太阳晒背暖和极了,别人不知道,我得告诉国君,一定能得到重赏。”这个典故后来还引申出成语“负暄之献”和“野老献曝”。
我们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农民的辛苦,但是农民中很多人健康且长寿,从中医角度来看,与其经常在太阳下劳作有很大的关系。
背部穴位多
人体的脊背上有五条经脉,最中间的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有两条分支,左右共四条分列在督脉两侧。
督脉乃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督脉在体内联络着肾、心、舌、脑、目、喉、鼻等器官,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至阳、灵台、神道、大椎、百会、水沟等二十九个穴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上最长的一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起于头部睛明穴,止于足部至阴穴,纵穿整个后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一共12对穴位,又叫背俞穴。
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全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背俞穴顾名思义位于人体的背部,是以十二脏腑的名字来命名的直接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组穴位。背俞穴分布的位置与相应脏腑大体相关,如心脏属上焦,心俞亦位于人体的上部;脾胃属中焦,脾胃俞的位置也相应较低。
背俞穴即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类经》记载:“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等。通过刺激背俞穴,又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
背俞穴又相当于五脏六腑在体表的开口,可用来吸收阳气。我们如果需要给五脏六腑补阳气,可从背部的俞穴入手。例如背部多晒太阳,或者艾灸背俞穴,都是效果显著的补益阳气之法。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给我们提供温暖,抵御寒气。阳气还帮我们提高抗病和康复能力。“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足,则体健身轻。
现代生活方式易致阳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现代的生活方式很多都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人们出现了很多疾病。住的是高楼大厦,办公室工作久坐不动,都使我们远离阳光;家家必备冰箱空调,冷饮瓜果一年四季不断,久而久之发展成了阳虚体质。
脾阳虚最多见。脾阳虚之人大便常溏泄不成形,偶吃凉物,便腹泻不止。脐周常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喜吃温热食物。这类人群的舌头颜色往往很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如果不注意调养,湿气越积越多,就会生痰聚饮,成为多种慢性病的根源。
肾阳虚也很常见。肾阳虚的人,总是昏昏欲睡,精神不济,记忆力下降。肾阳虚者脉象沉细,通过补肾阳的中医治则去调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肾主骨,肾阳虚很容易出现腰痛怕冷,小腿发凉,甚至浮肿,膝关节积液。还有的人五更泄泻、阳痿、前列腺增生、小便淋漓不尽、虚胖等等。舌头也是胖大齿痕,颜色淡白。骨生髓,肾阳亏虚则精不养脑,就会健忘痴呆。
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忧愁等种种负面情绪也与阳气亏虚,不能养神有关。
常常晒背补阳气
古人十分钟爱晒太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推崇“负日之暄”这一补阳之法,他在《负冬日》一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杜甫也爱晒太阳,其《西阁曝日》云:“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倡,清晨早饭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在阳光明媚的天气,去郊区种种菜,浇水、松土、拔草,顺带让阳光晒晒背,通一通阳脉之海。晒背补阳气的效果赛过任何灵丹妙药。如果去郊区有所不便,可以在风和丽日的日子去公园跑步、打球、练拳、骑车等,都是晒太阳的好方式。
晒背虽好,也要有度。要注意避免阳光暴晒,特别是皮肤敏感的人和某些皮肤病要注意适度,避免出现日光性皮炎。
“负日之暄”作为一种简单便捷的保健方式,可时常进行。养生不是脱离生活,养生应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生,在锅碗瓢盆中养生。《黄帝内经》中所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养生最高境界。(孙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