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段话概括了人参的性味与功效,有些人对人参性微寒有所疑惑。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在治疗热病气津两伤时,伴口渴、脉大无力者,人参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比如白虎加人参汤,在这里运用人参相对于其他补气药是偏于微凉的。同时人参主补五脏,对于元气虚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单用有效,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及的独参汤。现代《中药学》中提及人参功效为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这里所说的元气,其实可以相当于肾气。《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到,元气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难经》中《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设,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可见命门为肾的藏精之所,也是元气生化之根本,临床上也常用人参治疗小儿尿床、老年人肾虚咳喘、糖尿病等肾阳虚、脾肾阳虚证。可见人参虽补五脏之气,但更偏于补益人体的元气,也多用于肾气虚衰、元气虚脱的急重症。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我国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曾用黄芪等药治疗大气下陷的病人,该病例主症为夜中忽不能言,并不能息,因曾为其诊脉,判断此人为气分甚弱,所以知道此次为胸中大气下陷,不能司肺脏之呼吸,是以气息将停而言不能出也。大气,中医又称宗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中的清阳之气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中贯心脉,行血气,固摄内脏,上出于肺、走息道、主呼吸、语言、发声,如果气虚不固,宗气下陷,不能固摄内脏,就会出现内脏下垂、气机下陷之象。张锡纯见状急用生黄芪一两,当归四钱,升麻二钱,配以柴胡等提升之药,患者须臾即能言语。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黄芪在治疗中气下陷中的优势作用,对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月经先期、月经量多,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黄芪还具有益卫固表功能,卫气是保护我们不受外邪侵袭的一种气。《灵枢·本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如果人体卫气虚弱,那么此人就很容易感冒或遭到其他外邪侵袭,针对气虚感冒的人,方剂中常用朱丹溪的玉屏风散,专门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的患者,但我们在使用这个方子时要注意判断患者是不是因为卫气不固导致的感冒。笔者有一个朋友感冒之后吃了黄芪炖鸡这道菜,但反而加重了原有的症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黄芪在运用时要注意患者本身有气虚的表现,同时邪气已除,因为黄芪固表的作用会使邪气不易排出、闭门留寇、正邪相争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