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或兴安升麻(北升麻)和升麻的根茎,味辛、甘,性微寒,归肺、胃、脾、大肠经。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效。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升麻一直是以解毒辟疫为其主要功效,而从未有升提阳气的记载。至于升麻之升举阳气功效,则首倡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继之又为李东垣所发挥,后来遂成为升麻的另一大功效。但一直到明清,清热解毒仍然是升麻的主要功效,只是到了近代,医生们才习用升麻升举阳气,反将其第一功效清热解毒弃之不用,诚可惜也。归纳古今文献,验之于临床,笔者认为升麻的功效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神农本草经》载本品“主解百毒,辟温邪,障邪”。《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疬,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治小儿风,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匿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线沾拭疮上。”自秦汉至宋,解毒一直为升麻的第一功效,既解热毒,又可除瘟疫毒邪。另外,孙思邈、朱肱都曾说过,升麻可以代替犀角治疗热毒之病,由此也可知其清热解毒之功效不弱。升麻解毒,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温疫毒邪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所主显系外感热病中之毒热壅盛者。再如《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治伤寒、温疫,症见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者,用干葛、升麻、芍药、甘草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煎服即效。《肘后方》治天行发斑疮,其症“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瘢紫暗,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方用水浓煮升麻,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再如后世《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伤寒全生集》连翘败毒散皆有升麻,均用其治疗外感疫毒。
五官热毒
《医方择要》升麻散以升麻与黄连、栀子、决明子等同用,治疗眼部热毒之红眼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羚羊角散以本品配伍羚羊角、黄芩、龙胆草、决明子等,治热毒上攻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隐涩羞明。治口腔热毒,无论口舌生疮,亦或胃热齿痛,本品均常用。如治《千金要方》治口舌生疮,以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为末,绵裹含,咽汁。《肘后备急方》升麻汤,以本品与黄柏、大青为末,水煎,热漱冷吐,治卒患口疮。治胃热齿痛,《仁斋直指方》以单味升麻煎汤,热漱咽之。现代常用清胃散即以本品配伍黄连、丹皮、生地、当归,治疗胃中积热,火气上攻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面颊发热,牙龈红肿,甚至溃烂出血者。对于咽喉热毒,古方有单用本品取效者,如《肘后备急方》以升麻锉含,治喉闭喉塞。亦可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如《鸡峰普济方》含化射干丸,以本品与射干、硼砂等为丸,含咽化津,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奇效良方》玄参饮,以升麻配伍玄参、射干、大黄、甘草,水煎缓缓噙咽服,治悬壅肿痛不可忍。
疮疡热毒
升麻治疮疡,既可单用,也可配入复方;既可外用,也作内服,故《本草图经》称其“凡肿毒之属殊效”。《太平圣惠方》以本品一味水煎去渣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盘,治小儿斑疮及痘疮。《疡医大全》以本品入香油煎枯去滓,入飞净黄丹,收膏敷贴,治疗多种疔疮、顽疮、痈疮,并称其有“未成自消,已溃自敛”的效果。《普济方》以本品与漏芦、生大黄、栀子、白敛、赤芍同煎,治痈疖、无名肿毒。《外科大成》以之配伍黄柏、大黄、山甲、南星等,煎服治疗乳吹、乳痈、乳毒、乳疽。《医宗金鉴》蓝叶散,以之与大青叶、栀子、赤芍、石膏等配伍治丹毒,形如云片游走。同书之升麻消毒饮,以升麻配伍金银花、连翘、栀子、白芷等,治疗黄水疮形如粟米而痛痒,破流黄水,浸淫成片者。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病证常加入升麻,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现代研究发现,升麻具有解热、抗炎以及抑菌作用,应当是其解毒的药理基础。
散邪
升麻味辛而升散,为“散表之剂”(《本草汇言》),前人认为升麻“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本草正义》),又能“发散风寒出汗”(《本草求真》)。因其性本微寒,经过配伍可用于治疗各类表证。如《寿世保元》发表丸,用本品与麻黄、葛根、苍术、甘草相伍,治疗伤寒表实无汗,头痛身痛口干者。《千金要方》十神汤,以之与麻黄、紫苏、川芎、陈皮、白芷、葛根、香附、赤芍、甘草相伍,治时气温疫、感冒风寒,症见发热憎寒,无汗、头痛、咳嗽者。蒲辅周先生十分欣赏此方,谓其治寒疫甚宜。2020年初新冠肺炎流行之际,笔者共治疗121例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患者,其中初期阶段,有60%以上患者以此方取效。另外,此方对平时的四时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笔者常以此方治疗甲流。有人以本品配伍柴胡、滑石组成基本方,治疗流行性感冒,属风寒者,原方加防风、羌活、白芷、荆芥;属风热者,则加桑叶、菊花、连翘等,效果满意。
升麻尚有透疹之功,故可用于治疗很多出疹性疾病的初期阶段。如《扶寿精方》之和解散,以之与羌活、葛根、防风、川芎相伍,治小儿外感风寒,遂发痘疹者。此方对于麻疹初起发热恶寒者,也颇为相宜。如《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以之与葛根、芍药、甘草同用,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发热恶风,头痛肢痛,喷嚏,目赤流泪,口渴者。
对于热毒疮疡而恶寒发热者,本品既可解毒,又能发表,颇为适宜。古人常以本品配伍荆芥、白芷治之,并有“汗之则疮已”的说法。如《圣济总录》升麻汤,以之配伍连翘、大黄、白敛等,治痈疽始作,坚硬,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升麻散邪之功,并不局限于治疗上述多种表证或兼挟之表证,由于其属“升解之药,故风可散,热可清”(《本草汇言》),凡“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哦喉胀,升麻并皆宜之”。如治疗风热头痛,《太平圣惠方》防风散,以升麻与防风、蔓荆子、葛根、石膏等同用,治风热头痛掣动者。又如《不知医必要》之升麻葛根汤,以之与白芷、秦艽、荆芥等配伍,治外感邪在阳明,头痛连及目眶者。此外,由于升麻辛散上达,既能散邪,又善解毒,故临床治疗雷头风效果颇佳。雷头风是中医病名,古代多见,其头痛特点与一般头痛不同,初起即恶寒壮热,继之头痛而胀,脑内有轰鸣声,并伴有头面起核,肿痛而赤,病机为外受风毒热邪,内蕴心胃,上攻头面。《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创清震汤,由升麻、苍术、荷叶三味成方,方中重用升麻、苍术,意在清热解毒化湿。而《杏苑》升麻荷叶汤,则在清震汤基础上再加葛根、白芍、甘草,亦用治雷头风。
升麻有升散之性,又善解热毒,故治疗风热目疾颇为适宜。如《孙鲁川医案》以之与桑叶、菊花、红花、赤芍等同用,治目赤奇痒效果满意;《银海晶微》吹云丹,以之与荆芥穗、防风、连翘、柴胡等制丹点眼用,治目中流泪及迎风羞明怕日,常欲闭目在暗室。同书之桑白散,以升麻与桑白皮、葶苈子、防风、赤芍等同煎服,治白睛肿痛。
透疹
从文献记载来看,升麻治疗痘疹历史悠久。《滇南本草》云“表小儿痘疹”,并制升麻汤,以升麻配伍薄荷、葛根、牛蒡子、桔梗等,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者。从主治病证来看,不论出痘、出痧,抑或出疹,只要是这一类疾病,症见发热头痛者即可服用,由此可见其治疗范围之宽。《本草纲目》称其“消斑疹”,如此一来,斑、痧、痘、疹都可以治疗。临床上用升麻治疗此类病证,是因其既有外散之力,又有透邪之功,更重要的是,本品除了散邪透疹,又能解热毒,达到了表里兼治的目的。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功效,《本草汇言》才赞其“发痘瘄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因而在明清时,升麻成为治斑、疹、痘、痧的习用之品。如《证治汇补》以本品配伍玄参、葛根、甘草,治疗外感热盛发斑,隐隐未透。《伤寒保命集》之甘草桔梗升麻汤,治疗斑欲出,身热,咽喉不利,即以本品加甘草、桔梗组成。再如《种痘新书》之百一快斑汤、《医宗金鉴》之芍药防风汤、《嵩崖尊生》之升解散,或治痘,或治麻疹,均用升麻。
当今临床上,升麻透疹之功除了用于治疗上述外感痘疹,还可治疗过敏性的红斑类皮肤病。对于风热、湿热所致的荨麻疹、热疹、痱子以及湿疹,升麻更有所长,治疗机理与其内清热邪,外透风邪有关。如《千金要方》治疗热痱瘙痒,以单味升麻汤饮,并外洗。同书之麻黄汤,治疗小儿风疹瘙痒,以本品与麻黄、葛根、射干、石膏等同用。当代《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加减升麻葛根汤,以之配伍荆芥、防风、浮萍、葛根,治疗阳明风热,全身瘙痒性风团、风疹、水疱皮损等。
升清
升麻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即张元素、李东垣所倡导的“升举清阳”,也是当今临床医生所习用的。这一功效由张元素率先提出,其后由李东垣发扬光大,至今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
清阳不升多见于气虚证,尤其是中气不足,临床可见多种症状,如气虚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昏花,气虚下陷而喘,气虚下陷出血,气虚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在治疗这些病证时,主要是用补气药为君,但是李东垣等认为,如果只用补气药,没有升麻引之,则不能达到升举阳气的目的,即“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元气不足者,用此(升麻)于至阴中升阳”。由此看来,升麻在方剂中只是作为一种添加剂、催化剂,虽然它自身并不能补气,但是如果没有它,补气药就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像战争期间兵力不足时,虽然来了很多增援部队,但是增援部队既不知道去哪儿,更不知道如何去。这时最需要的是引路人、向导,而升麻就是发挥了引导补气药到需要之处的作用。向导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太多,多了就起不到向导作用,还有可能带错路。因此,升麻用于升清时,其用量一定要注意,只可少用而不能多用。升麻升举清阳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气虚脏器下垂
气虚导致的脏器下垂包括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常用方有《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以之与人参、黄芪、柴胡、当归等配伍,治疗中气下陷之短气、倦怠,以及诸种内脏下垂;再如《中华祖传秘方大全》所载的芪麻汤,以本品配伍黄芪、五倍子,治疗气虚下陷脱肛;《辨证录》升肠饮,以之与人参、黄芪、当归同用,治妇女产后肠下。据笔者所查阅文献及临床经验,在治疗上述气虚下陷病证时,加入枳实、白术等药,效果可以倍增。
气虚发热
《证治准绳》之益气聪明汤,以本品与人参、黄芪、蔓荆子、白芍、炙甘草同用,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症因脉治》之家秘和中汤,以本品与人参、黄芪、川芎、细辛同用,治气虚头痛。
气虚下陷而喘
气虚下陷崩漏
《景岳全书》之举元煎,以之与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同用,治疗气虚下陷之月经量多或崩漏;《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之愈崩汤,以之配伍人参、阿胶、生地炭、地榆炭,治妇女崩漏,效果可靠,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崩漏患者甚多。
气虚不运便秘
升麻不仅升清阳于上,对于气虚便秘者,还可以升清降浊以治之。如《景岳全书》之济川煎,以之与当归、牛膝、肉苁蓉等同用,治老年肾虚之大便秘结。《古今医鉴》之通幽汤,以本品配熟地、当归、桃仁等滋阴养血之品,研末,调槟榔末下,治阴血不足之便秘。笔者临床上治疗老人气血不足之便秘,拟有一首经验方,用大剂白术、枳实、黄芪、当归、牛膝、肉苁蓉、炒莱菔子、槟榔,加少量升麻,临床疗效满意。
气虚癃闭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升麻黄芪汤,治疗气虚小便淋沥不畅。方用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张氏在方后注云:“三焦气化不升则不降,小便不利,往往因气化下陷,郁于下焦,滞其升降流行之机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药不效,而投以升提之药恒多奇效。”他如以黄芪、升麻、茯苓、泽泻治产后尿潴留、产前转胞,也是基于这一机理。
《药性论》认为升麻主“惊痫”“烦闷”,《日华子本草》称其有“安神定魄”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确实有镇静作用。前人用升麻安神者确有其例,如《圣济总录》镇心丸,即以本品配伍人参、茯苓、龙齿、麦冬等治疗心虚惊悸,或因忧虑而致心神不安者。但是笔者认为,升麻安神之功主要用于治疗热扰心神所致者,故对于心肝火旺之失眠惊悸有效,笔者在临床上试用确可以解心烦而安神助眠,例如在柴芩温胆汤中加入本品可以增强疗效,但是单用本品时其安神作用并不显著。
止痛
升麻常用于治疗牙痛、头痛以及外伤跌损性疼痛,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升麻有镇静、镇痛作用。升麻治牙痛在唐代就已应用,因其主入阳明,牙痛属热者可清,属风者可散,又兼能止疼,故在《药性论》中即颇为强调此功效。李杲更明确提出其有“止足阳明齿痛”的作用。如《御药院方》升麻散,以之与川芎、细辛、川椒、蜂房等为末煎水,温漱冷吐,治牙痛。《中华祖传秘方大全》之细麻汤,以之与细辛、防风、藁本、黄芩配伍,治风火牙痛。当代有人报道一牙痛验方,以之与防风、生石膏、丹皮、生地、青皮同用,治牙痛164例,有效率达92%。升麻治头痛已见于上,不再赘述。另外,升麻治疗跌打损伤疼痛,也有效验,如《中医验方大全》载创伤特效方,以之配伍乳香、没药、马钱子、白芷等,为极细末,以酒或唾液调敷患处,治疗跌打损伤皮肉青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