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唐代开元年间,道教的典籍《道藏》将“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如今,冬虫夏草的价格昂贵,普通等级冬虫夏草在市场上已经飙升到每千克超过20万,计算下来每一根就要150元。那么,冬虫夏草是一味怎样的药材?为何它的价格高昂?它的功效也如此神奇吗?下面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冬虫夏草是何物?
中医典籍中记载冬虫夏草的药名与功效,最早见于清代吴仪洛在1757年完成的《本草从新》。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了冬虫夏草:“物之变化,必由阴阳相辅而成,阴静阳动,至理也……夏草冬虫,乃感阴阳二气而生,夏至阴生,故静而为草,冬至阳生,故动而为虫。”这些记载都是围绕其生理特点描述的。
冬虫夏草从外形上看,容易看出其为虫与草的结合体。虫是昆虫蝙蝠蛾科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真菌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入药的便是其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夏天,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上,蝙蝠蛾翩翩起舞,撒下虫卵,孵出幼虫。冬天到来后,蝙蝠蛾幼虫蛰伏在土地里度过严寒。此时,其天敌冬虫夏草菌悄然向冬眠的幼虫袭来,侵入虫体。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虫体内的营养物逐渐被冬虫夏草菌滋生的菌丝消耗殆尽,最后虫死壳留,变化的过程与僵蚕的形成相似。来年初夏,高原的积雪消融,冬虫夏草菌丝体形成的子座从幼虫的头部生出,形如长棒状,好像虫里长出了草,这样就形成了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为何“贵”?
经历了“虫到草”变化的冬虫夏草就可以被采收了。由于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3500~4500米之间的有积雪、排水良好的高寒草甸,其颜色与周围的植被相近,体型细小,很难被发现,采收十分辛苦。采挖时,采药人往往需要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好似篦头发般地进行地毯式搜索,一定要赶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出来后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由于冬虫夏草采收条件艰苦、藏区的冬虫夏草培植基地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环境改变,导致雪线上升,蝙蝠蛾的数量锐减,天然冬虫夏草资源濒临灭绝。野生的冬虫夏草在1999年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在资源稀少的情况下,商家售卖时也有不可避免炒作的行为,所以人们见到冬虫夏草的价格居高不下。
如何鉴别真伪?
昂贵的价格刺激了人们的逐利心理,冬虫夏草的伪品层出不穷。市面上存在着将来源于虫草属其他真菌与正品冬虫夏草药材混用的“以假乱真”现象。因此要真正了解其特点就能避开伪品。
为鉴别真伪,首先要识别正品。正品药材由虫体与从虫体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两个部分组成:虫体似蚕,长3~5厘米,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20~30个环纹,头部棕红色;足8对,中间4对足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略平坦,有黑色V字形纹;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表面有纵向皱纹,顶部稍膨大;闻着气微腥,尝着味微苦。
混淆品的植物部分多来自虫草属的其他几种真菌。出现过的主要混淆品有:亚香棒虫草、香棒虫草、凉山虫草、蛹虫草等。伪品有的是来自其他种类的植物块茎,有的是来自面粉、石膏等材料加工的人造物品,有的是在少量正品中掺入杂物、人工材料的加料虫草,以次充好,性质恶劣。认准正品的特征,就能清晰辨别大多数伪品。
除此之外,现在的药膳中时常出现一种名为“虫草花”的食材。虽然名中带有“虫草”,却与冬虫夏草没有关系。虫草花是人工接种固体培养的蛹虫草,是纯粹的“草”,而没有“虫”。
冬虫夏草是“神药”吗?
高价又多被造假的冬虫夏草究竟是否如传说一般功效卓然呢?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味甘,性平,补肺益肾、止血化痰。在中药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中,可供大众选用的,具有补肾益肺功效的常用中药有很多,冬虫夏草并非不可替代。
目前虽有些关于它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报道,但是因其实验材料的价格昂贵,临床评价的第一手数据十分是有限,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这些研究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夸大其药用价值是不可取的。近来,又据国家有关检验机构大样本检测,天然冬虫夏草中砷元素明显超标。如果把冬虫夏草当保健品时常吃,对肾脏有害。所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在冬虫夏草的条目下面加了“久服宜慎”四个字。
由上可知,它奇在生物特性,贵在资源稀少,神在人为的夸饰。冬虫夏草肯定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未必“神”。世上并没有神药与神草,对于任何一种中药都要客观地评价,不应过度地渲染造势。这样才是真正地尊重中医、爱护中药。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好药,笔者认识是有疗效的药、有资源的药、是百姓能够见得到、能吃得起的药,是吃了以后安全的药。(赵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