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有比较悠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以说是最早记载虫类药的著作,记载动物药达54种。之后虫类药的应用在各朝各代逐步发展充实,并广泛被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叶天士言:“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唐容川也认为:“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均可以说明,虫类药的功效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在近现代,各医家又对前贤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发挥,诸如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对此类药的运用颇富创见。
借助现代药理的研究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徐世杰发现虫类药具有免疫调节、镇静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过敏、抗肿瘤等作用,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神经、血液、生殖系统等,使用虫类药的机理得以明确,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徐世杰教授临证多年,在疑难病中也常运用虫类药,临床效果颇佳。笔者在临证中对使用虫类药的体会是虫类药在某些药力方面比植物药要猛要强一些。当然并不是说植物药药力不猛,马钱子、附子之类的药力也很峻猛。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多,结合前人的经验,徐教授认为虫类药在攻击破坚、活血祛瘀、搜风通络、息风止痉、清热解毒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故而面对肿瘤、难治性咳喘、顽固性头痛、疑难病案时,常常加入一些虫类药,并结合患者的舌脉等,辨证处方,往往取桴鼓之效。由于虫类药大多辛平或甘温,处方配伍中要考虑药性,适当佐制,再者由于虫类药含有较多的异体蛋白,临证要注意过敏问题。在不同疾病中,尽量有针对地选择恰当的虫类药。
临证医案举隅
过敏性哮喘
5月8日二诊:喘减,有时不喷药物亦可耐受,仍咳。舌暗红略颤,苔薄少,脉沉细弱,略促。
处方:熟地30g,当归10g,炙麻黄10g,白果10g,全蝎10g,地龙15g,僵蚕15g,川芎12g, 冬花15g,苏子15g,知母12g,川贝6g(分冲),瓜蒌15g,生晒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代赭石15g,山萸肉20g。7剂,水煎2次,分3次服(服数服后咳止喘息)。
此患者二诊结束,咳止喘息,病情平稳。对于此患,徐教授结合症状病情特点及舌脉,分别从肺、肺肾入手,急则宣肺平喘,缓者培肾固本纳气。以定喘汤为基本方加减,加入全蝎、地龙、僵蚕,增强祛风平喘止咳之效。虽说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但是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哮喘难治,才彰显出虫类药在“难病”中的疗效,临床上用此法往往效果反馈良好。
顽固性头痛
王某,女,14岁,2014年4月2日就诊。诉头痛欲呕,四肢拘挛,尖叫,甚则意识不清,本月大作1次,本周小作1次(排除癫痫),发作后头晕欲寐,服盐酸氟桂利嗪,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不缓解,舌红苔黄厚,脉弦细。
处方一: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僵蚕10g,地龙15g,川芎10g,全蝎10g,生白芍30g,桃仁10g,炙胆星10g,天麻10g,钩藤15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6剂,水煎服。
3月30日二诊:服上方第3天后发作过1次,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川芎10g,竹茹10g,郁金15g,青皮10g,生牡蛎20g,生龙骨20g,僵蚕10g,浙贝10g,连翘15g,知母10g,钩藤15g,远志10g,茯苓15g,甘草6g。14剂,水煎服。
处方:川芎15g,菊花15g,钩藤20g,全蝎10g,僵蚕10g,菖蒲10g,郁金15g,桃仁10g,大腹皮10g,生白术15g,生白芍30g,生龙牡各30g,当归15g,生栀子10g,柴胡10g,珍珠母30g。14剂,水煎服。
5月25日四诊:近10日未发作,舌红暗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郁金15g,川芎10g,当归15g,僵蚕10g,菖蒲10g,茯苓15g,柴胡10g,炒白芍15g,青皮10g,百合15g,全蝎6g,桃仁10g,瓜蒌15g,生白术15g,生栀子10g,熟大黄10g(后下),钩藤15g,生牡蛎30g,连翘15g,杏仁10g。14剂,水煎服。
头痛虽不是重大疾病,但剧烈顽固的头痛往往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生活工作学习极易受到影响,而现代医学并无特效疗法。徐世杰教授在此类病中都会加入川芎,必要时则根据病情加大药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肝主疏泄,条畅气血,气血条达,通则不痛,故此患从少阳肝经入手,结合四诊,随证治之,加入全蝎、僵蚕、地龙干燥的虫体,息风通络止痛,以及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临证时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酌情加入引经药,增强疗效。
徐教授在大量临证中发现在一些难治性、顽固性病症以及风湿免疫类疾病等的治疗中,加入恰当的虫类药,确实能收到较好、较快的效果。由于此类疾病往往具有愈久愈重的特点,并且需要长期依靠药物,而中医通过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并结合虫类药的使用,对缓解、稳定病情,改善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