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64),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据记载,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关中大旱,一春无雨,地里的麦苗无法返青,大多枯死,而秋季庄稼无法下种,即使下种也会禾苗枯萎、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百姓衣食无着,无奈背井离乡寻求生路,到处一片凄凉景象。
白居易一次外出查看,百姓三三两两在田野山坡上采挖一种有根茎的野草,就上前询问,得知这种野草叫地黄。因为灾荒导致粮食紧缺,于是百姓们出来挖些地黄,卖给一些富豪之户作为喂马的饲料,以此短暂维持生计。而豪门富户用这些地黄来喂自己的马匹,据说马吃后长得肥膘体壮,皮毛光亮,光可照地。面对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白居易听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动荡,有感而发,一气之下写了《采地黄者》诗:“麦死春不雨,禾损秋寒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之易侯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肥老马,可使照地光。愿意马残栗,救此苦饥肠。”该诗是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政府救助的不利与不作为。
关于用地黄喂马,在《抱朴子》中有记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50岁的老马,老马竟连生了马驹,并又活了130岁。《物理小识》也有“老马食地黄为驹”的记载。在《农业百宝全书》则有“雄鹅滋补法,除饲玉谷外,又不时购熟地黄补充之,则体力不乏,阳道兴也”的记载。地黄成为畜禽补阳助阴的要药。而在《张骞朝野盒》中更有“雉被鹰伤,衍地黄吐点”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