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正文

刺蒺藜直解 刺蒺藜单验方选

人常说,老年人多思既往,其实中年人也是这样子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幼年往事,总在半梦半醒的门缝里,一不留神就溜了进来。
 
总记得乡下那个阶段,自然本真,光屁股和赤脚的娃娃处处可见,赤脚走在土路上,松松软软的土地,走在上面真有肌肤相亲的感觉,可以跑,可以跳,栽倒了也不会很疼,土嘛,哪有人的骨头硬,站起来就不疼了,几乎所有小孩子都是不愿意穿鞋的,光脚最舒服,大人也不管。但是,只要下地,就没人敢不穿鞋。
 
出了村口,在河边、地头的杂草丛里,伏地蛇一样生长着一种草,一根根红色细长的藤蔓上结满了绿色的小刺球,那些长满尖刺的小球,几乎一年四季都在路边静默着,一不小心就被它刺得鲜血直流。多年后回忆起乡村,所有的甜蜜里就只有对它的恐怖挥之不去。
 
刺蒺藜为什么那么多?
 
有一个传说。当年王莽篡权后,汉室后裔刘秀只身匹马逃出京城,以图复兴汉室江山,因沿途心情焦躁,缺食少水,以致肝火上扰,头晕目眩,昏倒在尉氏县的白鹿岗上。在这紧急关头,一只白鹿衔着一棵白蒺藜秧,并用嘴嚼出其汁液,滴进刘秀口中,因而得救。随后刘秀就把剩下的半截蒺藜秧埋在了路旁的草丛泥土里,蒺藜秧居然成活了,且生命力极强,以至于在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这种让人避之不及的刺蒺藜了。
 
人说“用药如用兵”,刺蒺藜倒还真的做过兵器。
 
三国中诸葛亮利用刺蒺藜的形状发明了一种铁蒺藜,洒在地上可以扎伤马蹄和人脚,战时用来防卫。一次诸葛亮与司马懿各自统兵在渭南对峙,诸葛亮不期病故,接替他的杨仪指挥蜀军急急后撤,并在退路上布撒铁蒺藜。对这招司马懿也有对策,他命二千步兵脚穿平底木履开道,让蒺藜一一扎在上边,就像现代工兵扫雷,作战部队随后开进。尽管凭借铁蒺藜的怪招没能阻挡住追兵,但却为蜀军赢取了时间,得以安然退撤。
 
刚学药那时候,还真搞不清刺蒺藜、白蒺藜与沙苑蒺藜是不是同一种植物。
 
从本草记载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始名“蒺藜子”;到《名医别录》中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直到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概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
 
后世李时珍注解曰: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
 
刺蒺藜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江北最为普遍,外表刚毅,身体具有分明的纵棱,带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犹如野兽之四只长短坚硬的利齿,展示着刺蒺藜的将军之风。
 
好马配好鞍,刺蒺藜药性归入肝经,也符合肝脏这个将军之官的身份,大有肝之参谋的意思,故而平肝、疏肝、熄风是其特长。已故芜湖名中医承忠委先生善用此药,曾云“白蒺藜、路路通一身带刺,四通八达”,尤其在肝肾功能不佳时,委以刺蒺藜为重任,多能获益。所以,刺蒺藜看似其貌不扬,实可为药中良将!
 
中药袋一:刺蒺藜直解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 L.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割下全株,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除去杂质。炒黄或盐炙用。
 
【性能】  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胸胁胀痛,乳闭胀痛;风热上攻,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
【用法用量】  煎服,6~9克;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中药处方一:单验方选
 
1.手部脱屑发痒症:白蒺藜、生甘草各100克,浸于75%酒精300毫升内7天,过滤备用,外用每日3~5次,一般3~7天即治愈。
 
2.小儿秋季腹泻:2岁以内患儿取蒺藜30~40克,2岁以上取40~60克,加水煎至500毫升左右,温洗双膝以下部位,并不断搓揉足底、足背、腓肠肌。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苗明三主编.本草外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01.)
 
3.急性乳腺炎初期:鲜蒺藜去刺,粉碎为末,加红糖适量,捣碎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乳房肿胀,硬结、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再用油纸敷盖药膏,包扎固定,待药膏干后重新更换药膏。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1.)
 
4.荨麻疹:刺蒺藜15克,绿豆100克,蜂蜜适量。将纱布包刺蒺藜,与绿豆同煮汤,以蜂蜜调味。食绿豆饮汤,分2~3次服完。可祛风,清热,止痒。
(中国传统医疗与保健丛书编写组.膳食疗方.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6.)

上一篇:生地黄在临床上的使用

下一篇:鱼腥草:防病治病的“大路野菜”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