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正文

体虚夏天用黄芪

草本植物里,黄芪的身姿实在特别,看一眼再不会忘记。
 
五六月,在华北、东北、西北、内蒙古的山坡处处可见。高大的草本,近两米的身材,既不魁梧也不臃肿。棕黄色的主枝直立向上,丰硕秀美。小小的叶片排队一样整齐地站在细细的枝条上,叶片两面有白色细细的绒毛,像羽毛一样飘逸。金黄色的花骨朵一串串挂在叶子旁边,花瓣大而低垂,像古代王孙公子金色的环珮。微风吹来,看它羽臂轻摇,环珮摆动,俨然一位风度翩翩、倜傥风流的贵族公子正缓缓从原野上走来。
 
黄芪的根更是特别。一年一年,深深扎入泥土,无限伸展,盘根错节,三年竟可达二米多长。晾干、切开,黄芪片像一朵朵盛开的黄色菊花的花心,全是甘甜怡人的笑容。因为色黄,因为个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做黄芪。”因为黄色是皇族的象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黄芪,古代也称作黄耆,王孙。
 
 
关于黄芪的来历,民间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助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谓之“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
 
在历史上,关于黄芪的典故和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苏轼篇
当年苏轼大病初愈,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常喝黄芪粥,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当时他“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黄芪粥成了他病后补养虚弱身体强有力的支柱。
 
白居易篇
白居易也把黄芪当作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之一,作诗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王维篇
王维在送别友人时依依难舍,不禁潸然泪下,叹道:“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胡适篇
胡适先生的一生,也和黄芪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秋仲安先生为其看诊,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束手。陆仲安先生又重用黄芪等药,治好了水肿。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红枣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把这个诀窍告诉了朋友,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柳太后篇
最受黄芪之益的当属柳太后。据《旧唐书·方技传》记,当年柳太后突然中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新蔡王心急如焚,请诸多名医均不能奏效。精通医药的许胤宗另辟蹊径,提出用热汤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气弥漫,水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如前。
 
 
夏天,是用黄芪最多的季节。
 
俗话说:“立夏开始喝姜茶,三伏就喝黄芪粥。”“常喝黄芪粥,人老病无忧。”黄芪甘温纯阳,益气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为夏季补中气之良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百岁老人现身说法,长寿秘诀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黄芪黑米黑豆粥。
 
纤长瘦弱的黄芪,竟有如此功效,实属奇迹。大家都知道人参是补气良药,可为什么柳太后中风不用人参而用黄芪呢?这是因为人参偏于大补元气,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而柳太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致。黄芪以补虚为主,最适合用于体质虚弱、易疲劳、倦怠乏力、不想说话、言语无力、虚汗多、大病或手术后的患者。
 
初乳色的黄芪,质地温和,貌不惊人,却体贴入微,把一身的阳气,一身的正能量,慢慢悠悠,绵绵不绝地渗入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寸骨骼之中。韧劲十足的甘糯气息,在“润物细无声”中缓缓地推动气血流动,使肌肤润泽,五脏六腑也随之苏醒。无力低微的生命由此振奋,精神焕发。
 
药食同源,黄芪其实是慢性子,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有一个比喻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人参就像关羽和张飞,红参是张飞,生晒参是关羽,而黄芪则是刘备。刘备当年依附刘表以待天时,在不明之境韬光养晦,看似绵弱无力,实则厚积薄发。黄芪本是皇亲国戚、王孙贵族,只因生不逢时,地处寒凉,但他于乡野之中却依然宅心仁厚,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集天地之阳气于一身,成医家圣药,疾患克星。正所谓:“情何脆弱梦何痴,做好人胜吟好诗。一缕东风杏林雨,仁心点滴即黄芪。”

上一篇:几种贵重中药的鉴别

下一篇:夏枯草 夏至之后上半部便枯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