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这是宋代杨巽斋的《咏碧蝉儿花》,诗里的碧蝉儿花有三枚花瓣:两枚蓝色如翅膀状上扬,一枚白色下弯。青蓝色上扬的花瓣如同展翅欲飞的蝉翼,因此当篱笆旁的碧蝉花开放时,引得美人以团扇扑之,却发现其实是野花。
其实,碧蝉花有个接地气的名字——鸭跖草。鸭跖草的“跖”是脚掌的意思,可是它长得并不像鸭脚,反而因叶片像竹叶、花瓣像蝴蝶的翅膀而取名“碧竹子”“翠蝴蝶”更形象。
鸭跖草的名字由来,有一个奇特的传说:
楚国郢都有一人,勇而有胆略,他将刷墙所用的白色土粉涂抹一点在自己的鼻头上,又有一匠人与他配合,猛然一斧斩落,恰好将楚人鼻头上的白粉砍掉,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再看这位楚人,面色坦然,全无惧意!这个故事称为“郢人之鼻斫”(斫,读作“卓”,意为用斧头砍),唐宋时世人见有一种野花,中间花瓣带一点白色,好似将鼻头抹上白粉的楚国人,因此称之为“鼻斫草”。“斫”字后来又被讹传为“跖”,读音为“直”(因在吴越一带,两字发音相近),于是将错就错,这种野草也被叫做“鼻跖草”了。又因为这种野花常常长在潮湿的溪边河畔,水边的鸭子喜爱将这野花的鲜嫩茎叶当作食物,因此就被叫成了“鸭跖草”。
鸭跖草是一味常见的中草药,性味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
鸭跖草既有药用价值,也可食用,早在明代朱橚主持编撰的《救荒本草》中就有收录:“竹节菜:一名翠蝴蝶,又名翠娥眉,南北皆有,叶似竹叶,微宽短,就地丛生,撺节似初生嫩苇节,稍间开翠碧花,状类蝴蝶。其叶味甜。”
《本草纲目》记载 “时珍曰,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色。”可见鸭跖草除了药用,还可作为颜色的染料。
鸭跖草属常绿植物,生于路旁、田埂、山坡阴湿处,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它的适应性很强,但也有弱点,怕阳光暴晒,因此它的花期短,从花开到花败,也就一天时间。夏末初秋清晨,闪着露珠的绿叶上,鸭跖草的碧蓝小花看起来温暖而清新,正如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所写:“鸭跖草开着蓝花,小路上露珠闪闪,光着脚踩啊踩着,往前去吧。” (林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