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灸药并用治愈陈年胸痹

近日,一位女性患者来河南省中医院求诊。患者44岁,自诉胸闷气短12年,数年前暑月晨未食,过午尤饥,归家后空腹饮冰啤后出现胸闷短气、口干、咳嗽、颈痛、恶热、汗出、善太息、血压高、右身胀痛、腰腿冷、纳差、睡中易醒等症状。大夫嘱其用藿香正气水治之,症状缓解,故数年来每疾作时,她便用此药。后来用该药渐渐效果不佳,患者病渐重,且心率达200次/分。后来,在其他医生的建议下,治以射频消融,心动过速缓解,但是胸闷气短未解,反有加重之势。观患者舌象可见舌质淡红,舌苔白;中取右寸脉滑,沉取双关脉滑,尺泽穴压痛甚,故诊为胸痹心痛心阳不足证。治疗方案为灸膻中穴和鸠尾穴,并开具汤药,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
 
处方:栝蒌15克,薤白3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5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麸炒白术15克,麸炒苍术5克,煅龙骨14克,煅牡蛎14克,麦冬30克,醋五味子10克,紫石英60克,炙淫羊藿15克,盐巴戟天15克。灸后患者胸闷立减,尺泽穴压痛亦减,次日回复服药一剂后,诸症状明显缓解。
 
过量饮用冷饮对人体伤害极大,患者先是出现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症状,数年后又被诊断患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此病属中医“心悸”范围。患者饮食生冷后寒邪经饮食入侵脏腑经络,寒凝心脉遏阻气机,心脏受邪故不循常道搏动。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可使之感邪,如果外邪入心,则心包络首先感邪。因寒邪凝滞于心,故应选用特定穴位祛除寒邪,温通经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膻中穴位居胸部,八会穴之气会,为心包募穴,故选用膻中治疗心之疾患,用来行胸中之气。鸠尾位于上腹部,是任脉的络穴。鸠尾意指此穴应状如鸠鸟尾部,且如鸠鸟之能治噎膈反胃也。鸠尾穴宁心化痰,和胃降逆,加之艾灸经络穴位有温热性的刺激作用,不仅可以温经散寒还能加强机体气血的运行。对二穴进行灸疗,可散寒和中、宣畅胸中气机,故患者灸后症立减。
 
寒邪是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中医学认为,血得温则行,见寒则凝。若寒邪侵犯血脉,血液就会凝滞,经脉则不通。《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认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在治疗前按压患者尺泽穴时因寒气凝滞于经脉,患者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当患者接受灸疗后,因血液加快运行使人体阳气得到温煦,故再次按压尺泽穴时患者痛感明显减轻。恣食生冷致寒凝血脉不仅能引起胸闷气短,还可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寒邪袭人也会导致其他疾病,如外寒侵袭肌表,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喷嚏等症;寒邪直中于少阴,可见恶寒、手足厥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等症。
 
栝蒌薤白半夏汤具有通阳散结、行气解郁、祛痰宽胸之功。寒邪直中脾胃,故以人参汤加桂枝温中助阳,辅之龙骨、牡蛎、麦冬五味子、紫石英、炙淫羊藿、盐巴戟天等药,共奏养心复脉、温肾散寒之效。
 
临床中因陈寒致病者屡见不鲜,只有灵活运用中医药知识,把握病机,方能使邪去正安。(吕沛宛 王文雅)

上一篇:针灸铜人 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