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王剑锋治疗温病详解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王建峰在山西高平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事业有成,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喜气洋洋,作为基层医院的一名小大夫,我很荣幸能在张苍老师的北京中医院皮科聚友会这个大平台上和来自于全国的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学习。更荣幸的是能在2015年新年伊始就能作为一名先头筹向大家汇报,我学习中医的一些心得。
 
首先向各位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于2000年西医五官专业毕业后,2011年分配到高平市中医院五官科,大家都在说金眼科,银外科。当时我一直想搞的是眼科,为了敢在眼睛上做手术因为当时搞不清眼睛的各种组织的性质,曾经买了好多猪眼,在上面做实验,当时还买了一只兔子,全麻后给做了个模拟手术,为了锻炼手上功夫,还练了一段时间毛笔字,做为一个县级市的二流医院,市医院的眼科手术很多,所以我们医院很少能做上眼科的手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总得有饭吃,所以就搞起了市医院相对薄弱的耳鼻喉科。
 
当时鼻窦炎的病人很多,我承认在2005年之前用抗生素和穿刺的手法治好了好多鼻窦炎的病人,但是到了2005年左右,越来越多的病人用这种方法治不好了,最严重的是有一部分病人,每天输液,每周穿刺持续了半年了还能冲洗出一大堆的脓泡,没有疗效,就意味着没有病人,没有病人,就意味着卷铺盖卷儿回家啦,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当时我的选择是进修,自认为进修后选择手术就万事大吉了,但是现实情况远远不是那样,好多病人做了手术也不好,经过进一步检查,窦口开放都很好,但是窦腔的炎症,就是不消,西医把这个叫做纤毛不动综合症,当时的郁闷啊,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很幸运的是,在太原进修的时候认识了中医学院的高建忠老师,那段儿时间高老师还在耳鼻喉科,我经常带着病人去找高老师看病,耳濡目染的,也应该学会点儿中医了吧!但是我这人天生愚笨,看了多少次病,也没有开窍。
 
李桂敏老师是因为孩子的感冒开了窍,而我不行,记得是2008年还是2009年,我孩子感冒咳嗽一直不好,当时症状比较奇特,就是每天早晨吃完饭马上上学了,一开门一遇冷空气马上就咳嗽,而且一咳就吐了,把早晨吃的饭全吐了,母亲比较心疼孩子,不管迟不迟到,都会让孩子重新吃饭。这个症状大概持续了好长时间我记得,在我们市医院,中医院儿科的好多大夫都看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上查网上,说这个可能是个二陈汤的证,四味药,吃了一次就好了,就那个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但是这个事也没让我对中医有一个大的改观,真正让我有了头脑发热的感觉是在2010年高建忠老师出他的第一本专著《内联》,我有幸获赠了一本,岳母每年冬天咳嗽,持续了将近有20年,也是在我们这儿看的,怎么看也看不好,什么中医呀西医呀,全看了然后当时用过雾化吸入,激素、抗生素都上了,没啥效果,检查又没查出问题,之前我认为这么多医生都治不好,咳嗽是内科的事儿,我一个五官专业毕业的小大夫肯定应该更不行,但是高老师书上前面几个方子都是介绍的小青龙汤,当时他的意思是温中,我当年看书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冬天咳嗽不就是寒咳么,于是就抓了两副药给送过去了,没想到这两副药之后这个冬天就不咳了,把我给诧异的,心里面我就想这么神奇呀,又开始百度这个方子的症候,才发现它出自《伤寒论》,于是就买了伤寒论的一大堆书,有冯世纶冯老写的,有胡希恕胡老写的,还有胡老的音频,期间还看过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的视频,很幸运的是,当年冬天我们这儿感冒鼻窦炎的病人,就那两个证,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少阳,也就是桂枝汤啊,麻黄汤啊,小柴胡汤啊,顶多有时候小柴胡加上个石膏汤,用了一冬天效果都特别好,病人马上就多了起来。我心里面那个喜呀,但是冬天结束了,春天来啦,又傻眼啦。第一石膏好多病人都是温病啊?但是我这个人啊,不仅笨而且倔,我心里一直在想,冬天这么冷,温邪是怎么会致病的,一直对这个东西我就闹不明白,温邪他怎么会治病,寒邪吧,冻着呢,他很容易理解,温邪怎么治病呢,我闹不明白,我就不用温病学说的那个方子,当年温病,我用的应该是高老师书里介绍的方子,反正高老师书上写的大部分都是耳鼻喉科的病案,我照葫芦画瓢,拿过来用就是了。
 
后来接触到火神派,看了李可李老先生的书,然后又接触到了彭子益的圆运动古中医学说,它里面对温病的来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给大家读一段儿,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只因王叔和于伤寒论首妄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云云。后人遂认为伏气温病,此王叔和误解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之贻祸也。内经云:风寒中人,使人毫毛毕直,岂有寒气伏藏于肌肤三月之人,安然无恙,至春变为温病之理。伤寒论上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风温。”这个各位老师,肯定都是知道的,彭老师写的这个还有一段我再念一下,“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当时啊,我对这个东西琢磨了很久,木火偏于疏泄是什么道理呀,是不是水不涵木啊,可是水为什么不涵木哪,我的理解应该是金不足啦,大自然呐,春生夏浮秋收冬藏,冬受寒会影响什么,会影响封藏,人体也一样,我们这段吃上了饭是为了让吃完饭以后用,今天晚上睡好了是为了第二天精神头足,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头一年的春生夏浮秋收冬藏,转了一轮儿,是为了什么呀?转了一圈儿,就有了势能,是为了第二年能转的更欢实一点,如果任何一种情况,影响了春生夏浮秋收冬藏,就会导致这个动能减弱,势必也会影响到势能,影响到第二年转的不再那么欢实。
 
我举一个例子啊,2013年的书上网上都写的火运不及之年,我看过五运六气,对他实在是难以理解,但是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2013年夏天雨水特别多,这招灾儿那儿招灾,之后呢,在患者身上导致的影响,我能看到的是自从夏天之后,发现舌苔厚腻的病人明显多了起来,甚至舌苔厚腻的,我觉得当时基本就都是,一直延续到2014年的春天,患者群的身热还明显不退,首先声明一点,以前也有病人,但是远远不如自去年夏天今年春天这么普遍,各位老师都是中医大家,舌苔厚腻肯定是湿气重啦,就困体。气血运行影响到后天之精的收藏,不然今年的病人和往年的就大不一样了,我的感觉是肾精收藏不足,导致五脏六腑的阴阳都不足,在我的临床上能看到的是今年患者的外寒和内热都比较明显。
 
孙老师说的对啊,这个时间的问题应该是2013年到2014年这个时间点,说去年和今年可能有点儿多,高建忠老师对这个外寒和内热这么解释的,他说的是这个内热容易招外寒,这个很容易理解,就说有人热了,阳气趋于里,表阳一定不足,也容易招外寒。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是孙立斌老师说的,我也是没有一点不尊重老师的意思,说到老师,我很想说一个笑话儿啊!曾经有一段时间,看病看的兴奋的,给高老师打电话,我说高老师,我想用我全部的积蓄请您吃饭,肯定啊,我这人脾气也不多,说到高老师呢,这儿得提到一位老师就是张英栋老师,张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鼓励我要独立思考,就好比孙立斌老师说的,就说我们要独立思考,我们要自己想是什么意思,所以我的思考,是下面的意思。(未完待续)(刘建磊整理)
 
王剑锋男,山西省高平市中医医院五官科主任,山西省晋城市耳鼻喉头颈外侧颅底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耳鼻喉科工作1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耳鼻喉科疾病。
 
我曾经查过一点儿资料在这个《素问宝命全形论》里面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以天地之气生。”《孔颖达疏》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系词辞外传》写了这么一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既然中医来源于易经,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易有太极,这个太极之气,是生两仪就是阴阳,大家听过马新童老师讲课,他喜欢把药物按方位排列,中间画了一个太极图,他在讲课的时候这个太极图是转着的,我的理解是这个太极转起来,他就会有势能,而这个势能我们就叫他气,是生两仪,指的是太极图上的两部分,也就是阴阳。所以我曾经在咱们群里边儿发过这么一段话,气为阳与精的产物,也就是说气通阴阳,补阳有三,也就说我们在补阳气的时候有三种情况,精不虚者,精液不虚衰的可以化气,继而化阴。阴虚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阴能承载阳可化气化阴,还有一种情况是阴虚者,津不能承载阳药,可伤阴,发热,发火,甚至出现附子中毒的现象,我就附子中毒应该有阴虚的问题, 如果没有阴虚的问题,附子应该是中不了毒的。补精液也有三种情况,阳不虚者可以化气化阳,第二种情况,就说呢阳气可以化为药的时候,可以转变为气而生阳,阳虚的时候阳气不能化药呢,就变成湿啦。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发现了这滋阴学派和火神学派,或者是扶阳派就真正成了一家。
 
两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掌握,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我们选择不同的试法,高效的去解决问题,所以我的理解是温病是什么,温病是精不足,后天之精收藏的不够,并且去年的2014年还有一个怪现象,近来有那么几例吧,小孩像六七岁的样子,然后有腰困,有胸闷的情况,老百姓常常说一句话,孩子你哪儿有腰啊!这种情况是不是从侧面儿可以说明津不够的一些问题,说到这里,我讲一下,在2013年我治愈的几例发热的医案,因为在耳鼻喉科又在基层,病人不用任何药,发热的时候就找我看病的人很多,这一点,可能是各位老师不能比的,小美一下!老师治的都是大病坏病,其中有几例就是用的彭子益老先生的乌门白糖和桑豆饮,一副药以后就好了的,当时指导思想的确是舌淡苔白,没有明显的烦热相,除发烧以外,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的,用这两个方子,脉虚浮的用乌门白糖,脉软无力的桑豆饮,很特殊的是,当时就那么几例,然后跟访回访的时候,就是喝了一副药就好了的。
 
2014年冬天的温病很有意思,和往年不同的是,寒热特别容易区分,以前也有温病,糊里糊涂的,反正自己也闹不明白咋回事儿?但是总体感觉就是寒热不太容易区分,但是2014年的寒热,特别容易区分,记得有一个病人特别特殊,左边流的是清鼻涕,右边流的是浓鼻涕,病人说她是上火了,我说清鼻涕,是火吗?那黄鼻涕哪,病人有点儿晕了。有这么一个病案2014年11月15号的上午,我正在出诊,儿科带了一个小孩儿过来会诊,就八岁的小孩儿,男孩儿,当时这个孩子流清鼻涕,耳朵疼,这个耳朵疼,当时检查是鼓膜炎,但是还没有到那种化脓的程度,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西医对这个理论的认识,肯定是有细菌感染了,我当时对这个患者讲,你这个明显的外面有寒,先不要用抗生素治疗,可以用中药干预一下,但是这个大夫不高兴了,他说你敢这么搞感染如此严重不用抗生素怎么可以,于是就告诉旁边的家属这个得住院输液治疗,要不就能发生肺炎
 
这个病人我没治,但是我脑中迅速闪过这么几个镜头,外寒被下以后发热明显了,发生了中耳炎肺炎,外寒被下以后不能发热,发生了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急性肾小球肾炎,甚至会发生白血病,若成人的话可能会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当然我希望发生中耳炎肺炎,并且外寒全部发热,进而被抗生素完全制约,可能仅仅有的老师说过是危言耸听,但绝对不是,因为我身处基层又在耳鼻喉,治疗外感发热的病人就多,以上各种情况我都遇到过,就是发生这个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都见过,中医的治疗呢,也就是将寒邪或者加湿的邪清除了以后病人的症状自然也就好了。
 
我个人的感觉呢,耳鼻喉科的病人,如果没有误治,没有用抗生素没有用下火药的话,肯定会少一半儿,我每天治的这个病人啊,都是刚开始流的清鼻涕,然后说有火,然后用抗生素,或者用下火药,然后过来以后听力没啦,然后鼻窦炎出来啦,扁桃体炎出来了,中耳炎出来啦,最多见的是耳朵疼,里面化热,还有寒,这个耳朵疼,直接有时候就不用看,就用柴胡,肯定管用,其他科室的病人呢,我大概看过一些,也打听过一些,甚至听说过一些,因为在基层都互相来回传,感冒后误下发生心肌炎,这个咱们中医肯定是寒邪入心,误下后发生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白血病这个寒邪入脾了,误下后成了急性肾小球肾炎这个寒邪是入肾了,我想不明白的,高血压是将寒邪入了哪里,临床上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的。但是临床上那,一般用的方剂我的感觉啊,一般是柴桂干,当归芍,是柴胡桂枝干姜当归芍药散,或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很快的把血压降下来,所以我猜测寒邪是不是入了肝,再加上刚开始我用我的,那个寒咳,是不是五脏的表现,就去了,那个寒邪不能误下,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如果用温病的思路,去指导临床而不去刻意的重视寒邪的话,我们会不会在临床上有误下的危险,我今年冬天治疗温病的方子,咱们发上去大家可以看一下,驱寒我用的是伤寒论的方子,麻附剂,四逆汤啊,或者是时方,或者平胃散,清热我用的是《桂林古本伤寒论》上的燥病篇或者厥病篇的方子,或者有时候合上那个大小柴胡汤或者合承气汤,说到寒邪,我在基层大致问了一下同事,近几年来能化热的病人是越来越少。(刘建磊整理)
 
说到寒邪,我在基层医院大致问了一些同事,近几年来,化热、化脓的患者越来越少。刚上班的时候,鼻窦炎都是黄鼻涕,窦腔CT显示也是脓液,现在确确实实不多见了。并且我还问了一下外科的主任和儿科的主任,外科的阑尾炎化脓的也不多了,儿科的大叶性肺炎,也不多见了。并且如果身上起了个脓肿,以前一切开,里面全是脓。现在身上的脓肿切开,没脓的也多见了。我们还应该想一个这样的问题,细菌和我们人类共处一个环境,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它侵略了你,你就反过来杀灭它吗?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杀灭它?超级细菌的出现意味着什么问题呢?现在我们提到与动物和平共处,以维护生态环境,我们是否也应该提倡细菌与我们和平共处,而加以保护,以达到你好,我也好的境界呢!
 
我这人不仅笨,而且倔强,还懒。治过的好多病案,都没有好好的去整理。2014年参加全国经方论坛以后,张英栋老师一直强调让我写一写自己的思路。 当时也没把自己的病案好好整理一下。所以感觉有时候病人多了,也未必是好事。就像刘建军秘书长能把自己的病历总结的那么好,那样才能把中医做的好。
 
下面我把桂林古本伤寒论燥病篇的方子帖上来,给各位老师看一下。(略)燥病篇的方子呢,今年秋天,我觉得感觉比较燥,我几乎用了一秋天。这个桂林古本伤寒论,是我在参加全国经方论淡学习的时候,马新童老师送了一本,很荣幸啊!下面我再把几个病篇的方子,就是脏结篇的方子,帖上来给老师们看一下。 (略)。以下是我的几个病案,都没有整理过,很惭愧。最后有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病案,给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2010年冬天,因岳母偶尔感了风寒,经仔细询问后得知,发病时没有清鼻涕,没有其他症状,只是后背有些冷紧的感觉,之后头晕,血压:180/130mmHg,他平素血压也不高。我爱人让我过去看一看。(她在市医院做护士长。)她让我在路上顺便买得高宁。我说你要买得高宁,我就不去了。爱人骂了一句,你德性啊。去了一看呢,舌头是淡的,苔薄白润,脉弦,开的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三付,血压就降至正常了。我用的剂量是冯老的剂量。 (前两天看见网上谈大便干大便稀的情况,我在此特别说明一下。)
 
前面我发病案里头有一个叫袁士明的,他就是两年前感冒后,得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也不好,出血点一直出。然后听到我,过来我这边,我给中药治的,到现在为止、病人一过来,感冒绝对不乱用任何药,过来一般就是中药几付药就好了。这个袁士明呢、后来也是会有那么几个出血点,但是都能喝上中数好了。(未完待续)
 
还治疗过一例感冒之后白血病的小孩。他是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之后的,他家长就问我怎么办?我说喝点中药试试吧!这个病案没了,记得当时用的应该用的是附子理中。
 
刚才发的病案里有一个叫程一蕊的患者,当时来的时候尿常规里有酮体,有蛋白、潜血。但是化验肾功能没有问题。我觉得当时他再吃阿莫西林,恐怕肾功能应该就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个同学的母亲。2011年5月3号看的。他母亲65岁,因为在某三甲医院做鼻息肉的手术当中导致大出血,导致手术失败。回家以后,身体整个就垮了。患者当时症状特别怕风,特别容易感冒,晚上掀掀被子就会感冒。当时看了一下,她的症状是口苦咽干,面部燥热,舌淡暗,苔薄黄有点少,脉滑数。当时2011年那会儿,我可能水平有点不够,现在怎么看这方子都有点别扭。当时用的方子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天花粉10克,生牡蛎10克,柴胡12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干姜9克,桂枝9克三付药,三付药以后,怕风明显好转了,他说已经能到院子里走动啦,然后也不会感冒了。喉咙干,食欲差,舌暗,苔薄黄,脉滑数,明显感觉热了。现在之所以说这个病案是为了他后面,前面用的这些方子感觉不太好,(不敢说的)我当时用的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15克,白芍9克,大黄6克,枳实9克,大枣3枚,生姜3片三剂,喝完后就没有什么大的不舒服了。后来追述,平时患者青光眼。小便有点把不住,然后就这么治吧。(后来好多方子都丢了,我整理病案时。)后来还用了李东垣的方子,调理了一年多的脾胃。2012年秋天,经过一年多的中药的调理以后。病人精神明显比以前好多了,自己讲已经不那么容易感冒了。他是个练气功的,唯独练气功时,右侧颈部不适,练着练着就向右侧倒。我当时感觉这个地方的经络不通。病人当时口干,不想喝水,舌暗、苔薄白,脉沉弦,考虑饮在上焦停,气血瘀滞。当时比较胆大,用了大陷胸丸:葶苈子15克,大黄10克,(捣未)甘遂0.9克(捣未),杏仁15克,芒硝10克,这两味研细,和蜂蜜二十毫升熬稠了以后,一次服下。大约过了六个小时,病人给我打电话说开始吐,开始拉。开始还比较少一点,后来慢慢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厉害。直到最后病人说,到底拉了多少,吐了多少,病人自已也不清楚了。上午喝药,傍晚开始吐泻,第二天早晨开始慢慢缓解了。期间,这个患者的关键就在这里,她吐了,拉了一块硬东西。他父亲说在那个痰盂里面有一块硬东西,咣当咣当直响,他形容的有鸡蛋那么大。后来扔到了厕所里面了,我没看到这个东西,具体啥东西我也不知道!第二天以后呢,病人肯定精神差了,吐的,拉的那么厉害。别的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然后告诉她,多吃些小米粥,不吃刺激的不好消化的东西。一周以后,病人练气功的时候,感觉气血就通了。病人还说,他从来没这么舒服过,不倒了,不往右边倒。从此以后,这个患者有病一直让我治,大病就没有什么了,基本上也就是有时候有点小感冒
 
还有一个发热的病人,这个病人比较有意思。发热的病人挺多,只不过这个比较有意思。我一个朋友的母亲63岁,2012年1月15日来诊。当时说20天以前,因心跳慢,每分钟三十次,就诊于我们市医院。当时市医院建议她安起搏器。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转诊了,转到我们矿务局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后,没有进行输液治疗,口服了,口服的是生脉口服液。两周以后心跳恢复正常。出院回家之后,第二日晚上,开始发烧,38度5左右。次日上午来我们医院就诊,当时病人乏力,心慌,发热,腹痛,但是B超检查没有见明显的问题,胸片也没有见明显的问题,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当时心电室医师建议住院治疗。因我当时在耳鼻喉科,心脏病的病人收在五官科有点不对啊,然后就收住了我们医院的心脑血管科。收住院以后,做了个血常规,白细胞三千多,中性比例95%。因为考虑病人虽然发热,中性比例虽然高,明显细菌感染,但是白细胞不高,反而低,免疫功能肯定是低下的。当时我就建议管床大夫,我给用点中药吧,提高一下免疫力,但是没有被采纳。当时给的是头孢唑林钠,佐氧氟沙星,甲硝唑输液五天。之间因为发热,曾经打过柴胡、安痛定、地塞米松退热。2013年11月20号,我这个朋友过来说,主任查房了说,这个发烧停不了,建议他转到上级医院看一下。这个科主任是非常负责的,当时我就跟她的管床大夫(这个管床大夫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商议,先喝中药,喝上一天,如果不行的话再转院。当时病人发烧38度5,心慌呢因为输上液了,所以也停止了,胃疼好一点了。当时舌淡暗,苔薄白腻,双寸脉盛,余沉软滑。当时我辨的是寒湿内蕴,脾气虚弱。当时处方:太子参15克,茯神10克,生白术10克,炙甘草3克,川芎6克,生地黄10克,乌梅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桂枝12克,炒莱菔子10克,炒麦芽15克,枳实6克2剂,当时用的是冲剂,因为他在住院。第二天早晨我去看了一下,病人说昨天晚上第二次服药的时候,连续大便四次,便的是黑稀便,特别臭,然后大便之后,发烧就退了。退了以后,我们这个主任查房之后,说你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可以回家了。然后就出院回家了。
 
。。。。。。(缺) 一天让他喝两付,然后傍晚打电话的时候。说喝了第二付以后,肚子胀得特别厉害,想大便了大便不了。然后我过去看了一下,病人的腹部是膨隆,叩了一下是邦邦响的。当时舌淡暗,苔薄白腻,脉右弦尺弱,左软滑。正属脾气虚弱,腹气不畅,当时开的处方是:(好像当时马新童老师说的是,今年的主气和客气好像就是太阳和阳明)厚朴12克,枳实12克,大黄9克,芒硝9克,苍术12克,陈皮12克,炙甘草3克一剂。当时我告诉她这个药,反正没法冲,让他回家煎服,煎两次合在一块,分两次服,间隔二十分钟。第一剂如果大便了,第二剂停服。……(缺)当时用的是柴胡6克,姜半夏6克,太子参6克,黄芩6克,炙甘草3克,生石膏15克,白芍6克,厚朴6克、大黄3克,这个用的是包煎剂,因为在医院看的。
 
今年冬天治疗好多应该是温病的发烧。张苍老师让我讲的,好多东西都没有准备好。然后找了两个病案。那段时间的发烧有两个特点:(当时和马新童老师在群里还聊过。)一是:开始发烧,没有症状。然后用着用着药,流开清鼻涕,一流清鼻涕发烧反而好了。还有一种是:用着用着药大便,肚胀,大便以后好啦。一个在太阳,一个在阳明。好象马新童老师当时说的,不光是柴胡6,黄芩6,姜半夏6,太子参6,炙甘草3,附子6,细辛3,麻黄3。 (找到两个病案)这个是2014年2月11号下午,我朋友的一个孩子,当时发烧,38度5,平时一到38度5她就抽搐,当天他也抽了。然后给我打电话,我过去看了一下,当时是喉痒,咳嗽,肚子敲了敲有点胀,肚子稍有点儿痛。昨天早晨大便了,今天早晨没有大便。当时的舌头是暗红的,舌苔薄白润腻,脉弦数,左关盛,明显感觉是肝胆这块儿不畅。处方,柴胡10,黄芩10,姜半夏10,炙甘草6,枳实10,大黄6,白芍10,厚朴6,生石膏20,细辛6,干姜6,五味子10,但是当时没想到的是。2014年12月12号中午,病人找我过去了,说喝上次的药吐了好几次。咳嗽,喉咙不痒痒了,但是还是发烧。舌头是暗红的,苔薄白,脉弦数,左关比原来还明显。当时明显感觉是肝胆这块儿结住了。处方:吴茱萸6,党参6。桂枝6,茯苓6。丹皮9,当归6,枳实6,,白芍6,生白术6,桃仁6,干姜3,一付药后,没有再吐,也没有发烧,精神也比较好了,吃饭也比以前好了,还是咳嗽。看了一下,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左关盛。2014年12月15号略微的有点咳嗽。看了一下,舌淡暗红,苔薄黄白润,右弦软数,寸弦,左弦软数,感觉有点肺燥咳。处方:百合6,浙贝6,桔梗6,茯苓6,生白术6,枳实6,桃仁3,柴胡6,黄芩6,姜半夏6,附子6,细辛1,麻黄1,大家可以看一下,后来这两个方子,我都是用的马新童老师讲的那个脏结篇里的方子。2014年12月18号,稍有一点儿咳嗽,他说夜里咳嗽,有痰,舌淡暗,苔黄白腻,脉弦数。这个病人是今年治的发烧的第一例病人吧。现在怎么看怎么别扭!期间发生了很多次反正复咳嗽,治疗一点也不满意。后来体会到肺脏结,也就是肺比较燥结这种咳嗽
 
后来又看了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比较好一点吧!也是一个朋友的姑娘,八岁。2014年12月21号。没有汗,发热。腹痛,腹诊,叩诊鼓音。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右寸弦,处方:麻黄6,柴胡12,黄芩10,姜半夏10,桂枝6,厚朴10,杏仁6,枳实10,生石膏45,百合10,浙贝10,,桔梗10这个病人喝了一付药,第二天就啥事也没了。(高华整理)
 
王剑锋男,山西省高平市中医医院五官科主任,山西省晋城市耳鼻喉头颈外侧颅底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耳鼻喉科工作1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耳鼻喉科疾病。

上一篇: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下一篇:聊聊李东垣的成就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