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燕赵五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继承创新
 
魏晋以来,很多医家墨守张仲景《伤寒论》用药陈规,偏重于经方的应用,忽视医学理论的创新研究,形成了比较保守、僵化的医学风气。宋代官方编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后,有些医生将其奉为圭臬,不辨寒热虚实滥用《局方》,辨证与用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成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为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不良局面。刘完素针对当时误用《伤寒论》辛温发汗和滥用《局方》温燥方药所导致的火热疾病,在继承“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倡导“火热论”病机,打破了《黄帝内经》“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火热病机理论,用药力主寒凉,在外感疾病论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张元素针对当时辨证用药虚虚实实、寒热颠倒,许多内伤杂病得不到正确诊治的情况,对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张元素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小儿要证直诀》的基础上,重视研究五脏六腑病证,丰富和发展了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他以《黄帝内经》的中药气味厚薄作为理论基础,创新中药分类方法,发明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说等,是对中药学和方剂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李杲精研《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理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很好地弥补了刘完素、张从正医学思想的不足之处,为内伤病的辨证治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故其弟子罗天益高度评价曰:“东垣先生之医学,医之王道也。”
 
王清任不迷信古人,具有创新精神。他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古人脏腑论及所绘脏腑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从而促进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他在继承前人瘀血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活血化瘀这一治疗方法,由此奠定了他在活血化瘀研究领域一代宗师的学术地位。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和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为后世活血化瘀法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梁启超评论王清任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张锡纯在深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如他在继承喻昌“胸中大气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胸中大气下陷说”。在伤寒学家和温病学家认识的基础上,他论治温病提出“寒温统一论”,治疗注重清透,擅用白虎汤加减。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治法,始异而终同。所谓“始异”,即伤寒发表可用温热,温病发表必用辛凉;谓其“终同”,即病传阳明之后,不论伤寒和温病,皆宜治以辛凉,而大忌温热。他将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两类加以治疗,创用镇肝熄风汤和加味当归补血汤等给予治疗;他重视冲气为病,善用镇冲降逆方剂如参赭镇气汤、镇冲降胃汤等治疗;他将脱证分上下内外,治脱证重视肝虚,喜用酸敛收涩之品尤其是山萸肉。他对不少药物的功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扩大和丰富了药物的使用范围。他自创了200余个方剂,被称为屡试屡验方。
 
国学根深
 
“五运六气学说”首见于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中,包括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宋朝后期运气学说大为盛行,为中医学研究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刘完素和张元素都能够积极地吸收运气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及方法学上的成就,作为他们创新的理论基础。刘完素说:“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无以常火,人以常动,动者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
 
张元素明确地提出了“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将运气学说运用到遣药制方中。
 
李杲钻研宋代理学。宋代理学学派虽多,但都言理论道,各学派中最擅言气者是张载建立的气论。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气一元论,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朱熹也重视气,他主张理是万物之源,理之分化而产生了气,进一步构成具体的万物。朱熹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还重视五行之土,他说:“天地生物,五行独先。地即是土,土便包含许多金木之类。天地之间,何事而非五行?五行阴阳七者合,便是生物的材料。五行顺布,四时行焉。金木水火,分属春夏秋冬,土则寄旺四季。”(朱熹《语类》卷九十四)宋代理学家重视气和土的哲学思想,是东垣学术观点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历史文化条件,由此他提出了元气的概念和重视补养脾胃的学术思想。
 
中医与武术关系密切,华佗的五禽戏是健身项目,也是武术项目;徐大椿、薛生白、傅青主、王清任是名中医,又是武术家。武术使人身体强健,智慧开发,胆识过人,懂得气血的变化规律,对成为大医学家很有帮助。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中武庠生,因此对跌仆损伤导致脏腑瘀血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对于他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大治疗方法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张锡纯小时候父亲就要他读唐诗,还精选历代名家诗数百篇要他背诵。张锡纯的父亲喜欢写诗,著有《莲香斋诗稿》。张锡纯深受父亲影响,10余岁就能写出一手好诗。有一次,他在题为《天宝宫人》试帖诗中,写了“月送满宫愁”的诗句。父亲认为那是佳句,大加赞赏,谓其“异日当以诗显名”。父亲说:“锡纯自幼以致弱冠,日恃先严之侧,每见先严自绘丹青图画,必题以新诗,即景挥毫,顷刻可就。凡有歌咏,皆能为景物绘真写生。而锡纯才质笨鲁,竟不能上绍前徽,此诚所谓父析薪,其子不克负荷者矣。夫当世多善诗名流,即吾医界中能诗者亦不乏人,其有览斯编而阅到疵瑕之处者,深期不索指教也。”张锡纯很喜欢菊花傲霜绽放、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将他的诗集命名为《种菊轩诗草》。他在咏菊诗并序中说:“愚性喜养花,于群花之中又最爱菊,以其性能傲霜,且又种种色相,尽态极妍,而毫无俗意。”
 
著书立说
 
刘完素著述甚丰,有《素问原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三消论》《内经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保童秘要》等著作。他阐发火热论学术思想,治从寒凉,对后世温病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元素著述甚丰,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著作。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他系统阐述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为清代脏腑辨证理论的成熟完善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阐发的遣药制方理论,使中药学和方剂学理论与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李杲著述甚丰,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他系统阐述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所敬仰。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著名医家都宗其说并各有发展。
 
王清任撰写惊世之作《医林改错》。该书是他临床42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对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统计,该书自1830年至1950年间再版了40次,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学著作所不及。书中倡导“改正脏腑解剖错误说”“补气活血说”和“逐瘀活血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锡纯撰写了极负盛名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将中医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生理互证,倡导中西医汇通学说。该书从辨证论治到选药处方都讲求实效,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孙蕊榜为此书题词说:“费尽心神五十秋,中西合撰几研究;瑶编字字皆珠玉,普济苍黎遍九州。”
 
授业传道
 
刘完素收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等人为徒,传道授业,传承发扬其火热论学术思想,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张元素收李杲、王好古为徒并传道授业,传承其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理论,形成了金元时期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易水学派”,促进了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李杲收罗天益、王好古为徒,形成了补土派。其中罗天益贡献最大,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罗天益晚年以元素、东垣之说为宗,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了《卫生宝鉴》,发展了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
 
查阅现有资料,有关王清任收徒的记载不多。关于王清任是否有亲炙弟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王清任撰写的惊世之作《医林改错》再版次数之多,可以推想后世私淑王清任的学者之众。尤其是近现代学宗王清任应用补气活血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已是蔚然成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王清任的补气活血法开展深入研究并获得诸多重大科研成果者也屡见不鲜。
 
张锡纯成名较晚,却桃李满天下。他收周禹锡、陈爱棠、李慰农、高砚樵、王攻酲、张方舆,孙玉泉、李宝和、仲晓秋等为徒,后来这些人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张锡纯学问者亦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冉雪峰、张山雷、刘冕堂、杨如侯、刘蔚楚、张生甫、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奉天医学杂志》《上海中医杂志》《医界春秋》《杭州三三医报》《新加坡医学杂志》等报刊均先后聘张锡纯为特约撰稿人。1916年,张锡纯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家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30年,张锡纯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更是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张再康)

上一篇:邹燕勤:孟河飞出金陵燕 勤研经典愈痼疾

下一篇:韩凤娟:潜心致学悟医道 传道授业树工匠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