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伤原为保康强,九折功成抱热肠。
更拜嘉言胜珠玉,寿人寿世有良方。
这是常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兼诗人钱小山为伤科名医朱龙骧的题词。明代著名医家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说:“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朱龙骧就是“九折成医”的典范之一。
朱龙骧(1921-2000年),慈眉善目,温文儒雅,平易近人,德高望重。1994年被江苏省中医药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他于1953年师从中医妇科名家、孟河医派传人沈伯藩主任习医,1956年进常州市中医院随江南名医、中医骨伤科祖传名家朱普生学习。
朱普生(1888-1971年),常州市中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该院骨伤科创始人,从事骨伤科68年,在武术太极的基础上,自创整骨八法,曾为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角治愈筋骨伤病。
出师后的朱龙骧,一生秉承师授,精研岐黄医术,学术上遵循古训,汇百家之长,辨证施治,同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系朱氏伤科传人中承前启后之佼佼者,长期从事骨伤科临床及教研工作,是常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医教研的中坚人物。
朱龙骧的口碑甚佳,待人诚恳友善,一视同仁,决不厚此薄彼。
1978年,当时市中医院复院不久,条件简陋,医院房屋建筑面积仅1515平方米,全院只有4张病床,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带领医生走出医院大门,将病床开设到病员家中。朱龙骧经常下班后去家庭病床出诊,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医护人员到病家巡回治疗,风雨无阻。逐步形成“三定(定人、定地址、定期巡回)四包(包床位、包卫生宣传、包带药物、包指导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的制度,他们仅用半年时间就开设了家庭病房70多张,出诊达200多次,得到了病员和家属的热情赞扬。常州市中医医院老职工回忆,年近八十高龄的朱龙骧坚持带病上岗,为病人解除伤痛,直至因严重肝病诱发全身黄疸,医院领导硬逼他住院治疗,但是其时已晚,病情急剧恶化,于2000年9月16日病逝,闻者无不扼腕唏嘘。
笔头硬,妙笔生花
常州市政协原常委邵文虎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朱龙骧曾在《武进中山日报》从业,这是一份民国时期办刊最长的报纸,练就了过硬的文笔功底。朱龙骧著述颇丰,他于1985年编著的《伤科碎金录》,由常州市科协科普工作部发行,共10个章节,收集了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教训,用章回体以讨论、提问、解答的形式加以汇撰,突出疑难杂症,不拘泥于教科书,而着重于临床实效,寓学术介绍于趣味之中,为爱好骨伤科的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可备教学和临床参考。
名老中医、常州市中医院原副院长屠揆先欣然命笔:“接骨良技显奇绩,妙笔生花传精神。”这不仅是对朱龙骧一生的肯定,更是对此书的精辟概括。
此外,朱龙骧编写了《中医骨伤科讲义》《软组织损伤讲义》等专著,在《中华骨科杂志》等各类杂志上发表《暴力侧扳、过伸致腰椎髓核破裂截瘫一例》学术论文20余篇。与进修医吴坚在市报上刊登了颈椎病、腰腿痛的自身锻炼法,图文并茂,深受欢迎。
医技精,妙手回春
朱龙骧在学术上主张骨伤诸病虽多局部不同,但仍应从整体着眼,从气血着手,强调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中西互补。他运用手法诊疗筋伤疾病经验丰富,临证善用摸法,脊柱摸法尤具特色。其伤筋按摩手法可归纳为弹拨、舒顺、静定治筋三法,脊柱伤筋手法可总结为卧位旋颈法、坐位旋胸法、坐位及侧位过伸旋腰法。
6岁小男孩孙明初诊断左胳膊脱臼,但经过朱龙骧仔细检查,发现孩子的眼睛巩膜是蓝色,又化验了血液和拍摄X线片,从而确诊为脆骨病,俗称“瓷娃娃”,可见朱龙骧学识渊博和临床经验的丰富。
朱龙骧对骨错缝、筋出槽、臼脱位等均有独到之处,往往是手到病除。对颈肩腰腿疼痛等疑难杂症见解独特,主持开发骨伤科系列中药制剂,如“健骨合剂”“万伤合剂”“舒筋活血药”“回春灵”等,至今沿用。
育桃李,诲人不倦
朱龙骧全面深入地总结、继承和发扬了朱氏骨伤科诊疗技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任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常州市针灸学会顾问等。
曾有学生问他,您从医多年,有何秘方?他笑道:“真正的秘方就在医生的认真诊治之中,真诚的沟通,细心的检查,严谨的思考,准确的判断,深思熟虑进行施治,用仁心爱心精心呵护病人——这才是中医真正的秘方。”
朱龙骧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学术带头人,诲人不倦,真正做到“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常州市中医院的骨伤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他培养了众多中医骨伤科后起之秀,其中王尔、张曦被评为常州市名中医,谢国华、吕正祥、侯为林成为科室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有两人获得博士学位,他培养的其他医院的弟子也陆续挑起了中医骨伤科的重担。
朱龙骧常引《伤科补要·手法论》:“(手法)虽笔之于书,乃活法多端,难以尽述,须得口传心授,临症多而活法变,庶无误耳”之句教导弟子,强调伤筋疾病种类繁多,手法要以简驭繁,勤加练习,方能运用自如,临机应变。朱龙骧毫无保留地将治伤经验和治筋伤手法传授给学生,并指导科室团队搞科研攻关和课题设计。(单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