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虎(1870~1936年)浙江宁波名医。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处方立案,不拘一格,有“医林怪杰”之称。《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一书中记载着一则生动离奇的病案故事。
有一患者,年40余,经年寒热缠绵,遍服中西药无效,遂延请范老诊治。至病家,见窗户严闭,病人面色无华,盛夏犹着棉衣。家人奉范老以香茗,饮之,觉有异香。诊毕范老问及香茗,病人告之说,此茶乃自家特制,每于荷花开时,以上好茶叶实荷瓣中,晚置晨收,经露十余宿,然后阴干密藏。病人最后还说:“吾非饮此不甘,已历数年矣。”听后,范文虎沉思良久,遂嘱咐说:“服我药方,尚须以上好葵花子相佐为引。”半月余,患者多年痼疾霍然而愈。病人感激之余,问之病理,范文虎告诉他,病乃缘饮自制茶太多,致阴寒太盛以致伤身之故。因为荷花出水而开,已自带一分寒凉之气,又复将茶叶荷露之中,晩置晨收,阴气益盛。一介书生,年过不惑,那堪阴寒持久的侵袭呢?相反,葵花向阳而开,其子更得太阳之精气,乃阳中之阳。因此用葵花子治疗饮荷露茶是为以阳克阴、阴病阳治的生动案例。(山东 杨吉生)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墓头回是一味药名奇特而且功效卓著的草药。
相传宋代在王屋山一带有一位走方郎中,手拿摇铃云走四方给人治病。当他走到一个村庄时,恰逢一家人办理丧事,众人正抬着棺材往坟地走。郎中仔细一观察,发现地上有滴滴鲜血的痕迹,便随棺而行,直至墓地。经过询问后,方知棺中是一成年女子,因阴道出血不止而死。郎中说:“鲜血淋漓,从棺而出,说明还存一线生机,能否开棺治疗?”
死者家属半信半疑,但听说还有救治希望,于是立即开棺。只见郎中顺手拔起附近一些绿茎、肥嫩而有节的草,浓浓地煎了一锅,滤汁给病人缓缓灌入,不到一个时辰,病人苏醒,出血停止,又经一番治疗,渐趋康复。
本来苏轼平日就好研医理,遍搜秘方。当此则故事传到他耳朵里,立即引起了苏轼对这种异草的浓厚兴趣,他将这种草命名为墓回头,并托好友寄来样本加以研究,最后把心得撰写成《墓头回录》编入《苏学士方》中。后人又把他与沈括著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其中第一卷就有“记王屋山异草”一节:“王屋山有异草,制百毒,能于鬼手夺命,故山中人谓此草墓头回。”
据考证苏轼《墓头回录》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记录墓头回的人。比《避水集验方》《本草纲目》记载墓头回要早四百余年。
苏轼《墓头回录》中的信息对后人有很多启示:一是对此草的命名苏轼采纳了“山中人”的叫法,既是据传说故事命名,又可以说是据功效命名,有感于这种小草能将抬入墓地的“死人”救回,人们形象的给这种中药起名叫“墓头回”。二是这种异草“能于鬼手夺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对它做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明代《本草原始》记载:“墓头回……治崩中,赤白带下,不拘远年近日,少则一服,多则三服,其效如神,以致成了治疗妇科崩中、带下的要药。”(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