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余瀛鳌临证思维浅析

余瀛鳌 ( 1933—) ,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 导老师,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首都国医名师。从事中 医科研及临床工作 60 余年,临床精于中医内科,主张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研究通治效方,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 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 难杂症。

我们跟随余瀛鳌教授临证学习时,发现他在坚 持一定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并善于将 “通治方”与 “通治法”灵活应用 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形成了基本诊疗模式。现将 余老师的临证思维浅述如下。

1 辨治原则

余老师除注重探索与总结疾病的辨治规律外, 亦非常重视坚持一定的辨治原则,认为临证中严谨 地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必要保障。

1. 1 首重调肝

临证重视调肝。肝主疏泄,为一身气机条畅之 主。百病多生于气,且易形成脏腑气机郁滞。调肝 之法虽然是在调节一脏,但是实际上有助于其他四 脏生理功能的发挥以及病理状态的自愈,又可以促 进五脏平衡的重新恢复。调肝之法实蕴调肝气与育 阴血两个方面的内涵,正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 所言 :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 “定其 血气,各守其乡” ,调肝气可以畅达气机,育阴血 可以柔肝活络。余老师在治疗肝病、情志病、月经 病、甲状腺疾病、前列腺炎等疾患时均常用到调 肝法。

1. 2 培补脾肾

余老师治疗迁延性、慢性疾患重视培补脾肾。 脾肾是人体正气的发源之处,正气充足才能激发机 体的自我修复与痊愈能力,从而促进疾病向愈。如 治疗慢性肾病补肾脾,慢性肝病益气阴、健脾,糖 尿病则补气阴、通络、健脾补肾,脑梗死补气通 络、益肾健脾,均是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 “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1. 3 顾护胃气

余老师对于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非常注 重顾护胃气。首先,在选择药味上,少用壅滞及攻 伐克削之品,立方遣药较为轻灵,即使应用厚味滋 阴之品也会佐以理气和胃、消导促运之品,以防壅 塞胃气。其次,余老师所开处方一般不超过 14 味 中药,多数处方少于 12 味,药量较轻,比如青皮、 陈皮各 4 ~ 6g,半夏 3 ~ 8g,大黄 3g,木香 6g, 以防过剂伤正。再次,在服药方法上,余老师对于 需要服用 1 个月以上中药的患者,一般每服药 6 天 后停药 1 天,4 周共服 24 剂; 或者短期连服 20 天,中间服至 10 剂时停药 1 天,然后再服用剩下 的 10 剂汤药,尽剂后再复诊。这种服药方法是为 了让患者 “胃气”得以休息和恢复,既有利于药 物很好地吸收和发挥作用,又有利于患者身体的较 快恢复。

1. 4 恰当补泻

余老师临证权衡攻补时,谨遵 《素问·五常 政大论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之训。故在选用 治法上,活血兼益气,疏肝兼柔肝,理气兼养阴, 滋阴兼和胃,利水兼养阴。做到补而毋壅,攻而勿 伐,凉而不遏,温而不燥,升而不浮,降而不坠, 时时处处从正气着眼,体现了恰当补泻的基本原则。

1. 5 调畅气血

注重通过调畅气血来调整人体脏腑失和的病 机。气血周流于全身,无处不到,二者相依相随不 可强分。因此,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进而导致气 血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病机。所以临床中治疗疾病 往往气血并治,如益气活血、调气活血、益气养 血、益气摄血等。气血条畅,五脏得养,脏腑方能 各司其职,升降出入有序,百病不生。

2 临证模式

中医临证,望、闻、问、切,省病问疾,辨证 施治,处方用药,必有一定之规程。理法方药运用 法度严谨,病、证、法、方、药恰当相合,方能取 效。这种中医临床过程中所遵循的规程和范式,称 之为临证模式。

目前普遍接受而为广泛应用的中医临证模式为 西医辨病加中医辨病与辨证,但辨证又往往受到辨 证分型的影响,一病往往分为数型,一型又各立一 至数方,过细的辨证分型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中 医病证辨证规律,又很难统一疾病的治疗认识,不 利于总结和推广经验 [1 ] 。因此,余老师提倡临证 中当发展和研究通治方,以通治方为基础,总结经 验,提高疗效,更为符合临证实情,较为可取。

2. 1 辨病与辨证合参

清代徐灵胎在 《兰台轨范》中言 : “欲治病 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 生; 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 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 有主药。 ”余老师认为,从医学发展的观点分析, 辨病论治当早于辨证论治,因为医者对疾病的认识 是逐步深入的,深入到一定阶段,又希望能得到删 繁就简的证治规律。中医辨病论治的发展过程,倘 若从治疗学的观点,就是寻求更切合病证、便于在 辨病论治中广泛应用 “通治方”的过程 [2 ] ,因此, 余老师强调,在临证中必须坚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 治相结合的模式,不但要辨中医的病,还要明确西 医的病,辨西医的病能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进展 情况、转归预后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掌握,会对疾 病的治疗有更为精准的把握,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 矢。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再充分运用中医辨 证论治的优势,如此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 ] 。

2. 2 常法 “法治”与变法 “意治”

对于各种常见多发性疾患,不论中医、西医都 有一套常用的防治方法,这些治法称之为 “常 法” 。医生在诊疗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习 “常法” ,用常法予以施治就是 “法治” 。余老师临 证常用治法,如慢性肝炎: 调肝,育阴血,益气 阴,健脾,化湿,疏肝,通络; 慢性肾炎: 补肾 脾,益气,通络,利水,清肾; 泌尿系感染: 清 肾,益气阴,利水,祛湿; 糖尿病: 益气阴,通 络,健脾,清胃,补肾; 冠心病: 宽胸化痰,通 络,益心气,宁神; 脑梗死: 益气通栓,利脉,补 肾健脾,疏风,宁神; 血管神经性头痛: 调肝,疏 风,醒窍,通络; 高血压病: 益气阴,平肝通络, 调肝降压; 癫痫: 潜镇止痫,化痰通络; 更年期综 合征: 调肝,育阴扶阳; 结肠炎: 清肠化湿,理气 止痛,止泻; 乳腺增生: 疏肝消癖,通络化痰; 关 节炎: 疏风通络,蠲痹止痛; 老年痴呆或脑萎缩: 益肾通络,开窍宁神; 不育: 疏肝通络,益肾强精。 余老师指出,临床中若仅仅是熟悉常法,则难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证情,还需要学习、掌握一些灵 活变通、更能契合具体病情的治法,这种方法简称 为 “变法” ,因此,用变法治疗往往要突出 “意 治” 。所谓 “意治”即在诊疗中体现 “医者意也” 之真谛。求 “意”的关键是 “在人思虑” ,亦即辨 证和考虑问题的细致全面,求取治疗之意理、掌握 变通治法。所以说 “医者意也”是指医生在精细 分析因证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辨而获得的证治概念 和处治活法。掌握 “常法”与 “变法”的多少及 其运用的精确熟练程度,是厘定一个医生诊治水平 高低的标尺,但我们又不能一味地去追慕 “意 治” ,重要的是,须有坚实的学术、临床基础,须 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应理解 “法治” 与 “意治”的密切关联,即 “意治”不能脱离 “法治 ” ; “法治”在一定条件下,须以 “意治” 来加以体现。明代冯嘉会指出 : “夫天下意与法原 自相持,意缘法以行,而后驭之精; 法传意以出, 而后垂之永。 ”这是对 “意治”与 “法治”关系的 精辟见解。

2. 3 通治方

余老师在诊疗中力求运用通治方,通治方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余老师学医之 初,其父亲余无言先生在治疗疾病时会运用一些核 心的方药,这些方药组成相对固定,临床中按照患 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采用名方或经验方予以加减, 即可取得疗效,如治疗臌胀常用傅青主的决流汤加 减。另一方面,余老师在研究明代孙志宏所撰的 《简明医彀》时发现,书中所述各种病证绝大多数 均列主方,这些主方都是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等实 况,参酌古今文献,结合个人诊疗经验所拟的自订 方。虽无方名,但立方缜密,遣药灵活,且多附列 证候变化的加减法,每能切中病机,反映了孙氏为 了使习医者较易掌握常见诸病的证治,探索多种病 证的治疗规范的精神。余老师认为,孙宏志的 “主方”即有了通治效方思想的雏形。通治方在临 证中加以适当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起到 “以一应 百”通治之效,所以余老师将临床经常惯用一些 特效核心方剂称作通治方。在 《著名中医学家余 瀛鳌教授通治方学术思想整理与研究》一文中总 结了余老师临证常用的 56 首通治方 [4 ] 。 通治方是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基础 上,根据临床具体疾病所提出来的通治方案,其组 成相对固定,性味相对平和,照顾疾病病机也较为 全面。在通治方的运用方面,要根据临床实际和患 者个体特异的表现,立法化裁或组合其他治法与方 药,使得治疗方案系统、全面而灵动,既符合中医 学整体恒动观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又符合临床诊疗 实践规律。

2. 4 通治法与经验用药

余老师治疗疾病过程中,在选定通治方治疗主 病主证后,又非常重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情,佐以 “经验治法”和药物治疗兼病兼症。这些经验治法 余老师称之为 “通治法” ,通治法及用药经验可以 在临证时随需选取并灵活组合。如余老师治疗慢性 肝病的基本治法均为调肝、育阴血,但根据临床上 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兼湿者配合化湿法,兼瘀者 配合通络化瘀法,兼肝硬变者佐以软坚法,兼湿阻 水停者佐以化湿利水,见脾虚或肝脾不和者佐以疏 肝健脾法。

多年来余老师在实际应用通治法时形成了自己 独到的经验,这些通治法与药物的选择皆需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斟酌使用,可以说是通治法的具 体实施策略,并可为通治方的灵活加减提供有益补 充。现选列余老师应用较多的通治法和经验用药如 下。调肝: 柴胡、香附、当归、青皮; 育阴血: 生 地黄、熟地黄、玄参、女贞子、墨旱莲; 护肝解 毒: 鸡内金、鸡血藤、鸡骨草; 扶阳: 附子、肉 桂; 清脘: 黄连、木香; 化痰: 陈皮、苦杏仁、竹 茹、制半夏、白芥子、川贝母、浙贝母; 止嗽: 百 部、白前、紫菀、款冬花; 宽胸: 瓜蒌、木香; 化 石: 海金沙、金钱草; 健脾: 茯苓、芡实、莲肉、 山药、白术; 消瘿: 玄参、昆布、浙贝母、海藻、 黄药子; 消瘕: 皂刺、路路通、赤芍、制香附; 清 肾: 黄柏、冬葵子、土茯苓、白茅根; 软坚: 鳖 甲、三棱、莪术; 宁神: 合欢皮、夜交藤、柏子 仁、炒酸枣仁; 消疹、消痤、消暗斑: 地肤子、僵 蚕; 利咽: 桔梗、玄参、锦灯笼、甘草; 平肝: 石 决明、车前草、夏枯草、蒺藜; 通络: 桃仁、红 花、丹参、鸡血藤、土鳖虫; 和中: 紫苏梗、麦 冬、木香、佛手; 益心气: 太子参、麦冬、五味 子、炙甘草; 制酸: 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 益肾强精: 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沙苑子、锁 阳、淫羊藿、肉苁蓉、鹿角胶; 清理肠道: 黄连、 诃子、石榴皮、赤石脂; 除烦: 黄连、龙胆、炒栀 子; 蠲痹: 秦艽、海风藤、老鹳草、千年健、伸筋 草、威灵仙; 固卫: 黄芪、炒白术、防风、浮小 麦; 消动脉内斑块: 蒲黄、五灵脂、丹参、血竭; 利湿热: 石韦、萆薢、薏苡仁、小蓟、赤小豆、冬 葵子; 清睾: 川楝子、蒲公英、黄柏; 宣通鼻窍: 苍耳子、辛夷、细辛; 清肠化湿: 秦皮、地榆、黄 连、木香; 醒脑窍、开窍: 石菖蒲、远志; 通心 络: 丹参、桃仁、红花、降香; 促消化: 炒神曲、 鸡内金、炒谷麦芽; 潜镇止颤、止痫: 生龙骨、生 龙齿、生牡蛎; 明目: 枸杞子、菊花、青葙子、决 明子、密蒙花; 缩泉: 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 疏风通络: 秦艽、独活、鸡血藤、络石藤、海风 藤、伸筋草; 化湿、祛浊: 薏苡仁、苍术、滑石; 止痛: 延胡索、白芍; 收敛止泻: 秦皮、赤石脂、 诃子、石榴皮; 清带、止带: 薏苡仁、苍术、黄 柏、败酱草; 利水: 茯苓、泽泻、车前子、车前 草、牵牛子; 润腑通便: 麻子仁、枳壳、枳实、厚 朴、肉苁蓉; 降脂: 牡丹皮、姜黄、山楂; 定眩: 天麻、钩藤、菊花。 以上通治法临床具体应用时,可以随证化裁或 组合。

3 处方程式

余老师临床中重视临证模式,他在诊疗过程中 强调,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其次根据 患者主诉和现病史予以辨证,辨病辨证相参后,对于该患者提出主病主证治法,或有辅以兼病兼症 ( 证) 治法,然后选用经验通治方,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患者具体症情予以化裁,并选择若干通治法佐 治兼病兼症 ( 证) 。选方用药过程中,余老师根据 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选择相关药组,即前述病证 与通治法、通治法与经验用药。

通治法相对灵活,不同疾病可以选择相同治法 和经验用药,体现了中医辨证思维中的异病同治。 通治方相对固定,是根据病证的临床特点、发生发 展规律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特效方,具有通治 本类疾病的特征,但是仍然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症 情予以化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临诊模式方面,余老师临证主张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在掌握疾病的中西医 病理机制和病证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根据临床治 疗 “总结经验- 重复经验- 推广经验”的目标和需 求,可拟定治法,并且遵循通治法则的基本精神, 可以拟定与之相对的、行之有效的 “通治方” 。然 后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通治法并进行经验用药 化裁。

参考文献

[ 1] 余瀛鳌. 溯因·辨证·辨病: 论治三大要素[ J] . 中华中 医药学刊, 2003, 21( 3) : 329- 330.
[ 2] 李鸿涛, 李哲, 冯磊, 等. 余瀛鳌治疗难治性癫痫经验 [ J] . 中医杂志, 2015, 56( 1) : 14- 16.
[ 3] 李鸿涛, 张卫, 李杰, 等. 余瀛鳌辨治急慢性肾病经验 [ J] . 中医杂志, 2016, 57( 12) : 1005- 1007.
[ 4] 李鸿涛. 著名中医学家余瀛鳌教授通治方学术思想整 理与研究[ R] .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72- 187.

作者:李鸿涛 李敬华 于琦 张卫 李哲

上一篇:李斯炽教授治学纪要

下一篇:太医署是中国最早的官方医疗机构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