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华佗的行医轨迹 医术精湛善于创新医德高尚

华佗系汉末名医,曾在许昌行医,被曹操害于许昌,葬于许昌。许昌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处处充溢着“华佗”元素。应充分发挥“华佗”元素在许昌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高度重视名医大家对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作用。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古许国都邑和三国时期曹魏发祥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196年至魏建国,曹操曾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许昌成为魏五都之一。华佗系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其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豫、青、兖各州。据《三国志》记载,曾到许昌为曹操治疗“头风”,后被曹操害于许昌[1]。千百年来,华佗对许昌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华佗”元素在许昌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促进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华佗的行医轨迹
华佗(约145-208年)[2],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其行踪地域广阔,遍及今之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加之对医学创新之卓越贡献,使其成为后世医家之楷模。
 
医术精湛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华佗练就了精湛的医术,几近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手术、情志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述,华佗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1]),精于方药(“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1]),长于针灸(“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1]),且擅长手术,其效若神(“刳破腹背,抽割积聚”,“断截湔洗……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3])。所留医案,凡26则,在秦汉时期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肿瘤、心理各科[4]。
 
善于创新
华佗善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其最突出的学术创新,当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戏”的创造。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据考证,系由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组成[5]。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3],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引《历代名医图赞》诗曰:“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6]华佗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并认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1]。其弟子吴普坚持用此方法强身,“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1]。
 
医德高尚
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1],一身书生风骨。他曾数度婉拒为官之荐举,而常深入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疾病之苦。在其一生行医生涯中,起死回生无数。其诊视疾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其用药施针,简练精当,绝不滥用;其对于病入膏肓者,常不加针药,坦然相告;其重视医学创新,教人养生防病,顺应自然,调息生命;其对于后学,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其所著《青囊经》,虽不得流传后世,但其活人之心,则流芳百世。
 
 
许昌中医药文化中的“华佗”元素
华佗墓
 
位于许昌西北15公里处的许昌县苏桥镇石寨村西南的石梁河畔,相传是当年华佗被杀死在狱中后,百姓们串通狱卒,运出遗体,掩埋在此。墓高4米,墓地面积360平方米,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一碑楼,上书“汉神医华公墓”,为清乾隆17年(1752年)当地儒医黄坤等捐资兴建,碑楼还有华佗的生平事迹和后人敬仰之词。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各地著名医学界人士前往华佗墓瞻仰凭吊,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以资纪念。
 
呼佗村
华佗为曹操治好头风病后,曹操便想把他长期留在身边,被华佗婉拒。华佗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并一去不复返。曹操大怒,“使人往检”,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1],当即派人将其抓回,囚于许都狱中。其妻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赶往许都寻夫。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得知华佗已被杀害的消息后,华佗妻女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又改称“呼佗村”,可见当地群众对华佗的怀念之情。
 
华佗槐
 
 
在许昌县张潘乡营王村,有一棵千年古槐,俗称华佗槐。传说建安五年(200年),营王村流行严重瘟疫,许多人被夺去了生命。华佗闻讯,由许都步行而来,给大家防疫治病。由于患病群众甚多,华佗就在这棵槐树下设医摊为大家诊病。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华佗认为此瘟疫乃流行性伤寒病,可用槐叶、槐皮、槐豆等煎汤治疗。于是,大家纷纷爬到槐树上采槐叶、摘槐豆。数月后,染病者悉数痊愈。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村,附近的人们都到这棵槐树下烧香祈祷,取药治病。后来,老槐树身上渐渐长出一个大包,形似人头,五官分明,颇像华佗。再后来,在头像下边又长出一枝,并分出五个小杈,活像一只巨手,远远望去,宛若华佗坐在那里给人诊病。“华佗槐”由此得名。
 
华佗珍珠泉
 
 
位于许昌市所辖的长葛市坡胡镇孟排村,毗邻许昌县。该村有一井泉,水色澄明、清澈无尘,水底翻出的水花酷似珍珠。传说华佗曾用此泉煎药为百姓治病,故称“华佗珍珠泉”。
 
华佗园林
 
 
是以华佗陵园为核心,加之百草园(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研究)以及后期开发建设的休闲度假、娱乐等配套28个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景区。景区主要围绕“医”、“药”两字,尽现一代神医的医风、医德。百草园景区环境优美,人们不但能陶冶情操,还可领略历史的渊源,品味一代神医的人格魅力。
 
华佗文化节
为纪念名医华佗,弘扬中医文化,2009年2月6日至9日,河南许昌首届华佗文化节在许昌县苏桥镇石寨村华佗墓园隆重开幕。2010年4月5日至7日,又在华佗墓前举办了河南许昌第二届华佗文化节。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联合国计划署环球商会联盟、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医名医代表等出席开幕式。文化节围绕弘扬华佗医德医风、倡导和谐健康理念,开展了包括“五禽戏”健身功表演、华佗文化作品展在内的多项活动。
 
 
 
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启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8月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7]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这一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纵观一代名医华佗毕生的行医生涯,正是集中体现了“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其济世活人,不谋名利,是谓“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其顺应自然,崇尚和谐,是谓“和”,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其治学严谨,注重创新,是谓“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其心怀至诚,诚笃端方,是谓“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千百年来,华佗精神代代传承,我国历代出现了大批承载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名医大家,影响着一代代中医人。时至今日,以首届30名国医大师为代表的当代“华佗”,仍然是承载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杰出代表。各地在当前建设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名医的“文化足迹”,充分发挥名医的“榜样作用”,充分利用名医的“名人效应”,有利于我们充分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华佗文化、仲景文化、药王文化等,对地方乃至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
 
当前,围绕首届国医大师的事迹,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热潮。如河南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剧本创作原型,集全国诸多名老中医的医德医术于一体而编创的电影《国医大师》,已于2010年8月12日正式开机。系列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缪钺.三国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7,148,150
[2] 张雷.明清时期华佗信仰研究[J].中国地方志,2008,(5):47-53
[3] 范晔.后汉书·第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黄三元.中国历代名医列传[M].台北: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1981:66-71
[5] 陈继民.麻沸散与中药麻醉[J].福建中医药,1991,22(1):39-41
[6]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8-3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N].中国中医药报,2009:8-10

上一篇:台湾基本是不相信西医 每个人都在看中医

下一篇:汪逢春先生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