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张珍玉中医理论的继承者 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开拓者

张珍玉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医理论的继承者,更是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开拓者。张珍玉先生一直关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有关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张珍玉先生强调中医理论继承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两条腿走路。
 
1  继承创新,相辅相成
 
张珍玉先生认为,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在不断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说明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医现代化的进程,绝对不是“以西解中”的中医西医化,中医现代化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张珍玉先生强调:中医自主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中医自主发展的宗旨是中医学术的独立性;而要保持中医学术的独立性,首先需要对中医学术有自知、自觉,才能自主发展。正如陆广莘教授所言:“离开对中医学术原貌的准确了解,学习就没有根据,发展就没有基础”。因此,张珍玉先生强调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医现代化、中医学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起张珍玉先生就先后公开发表了“浅议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专论,针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存在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强调: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而继承则是对创新的扬弃与延续。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没有继承,中医学则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发展,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只有充分地继承,才不致割断历史;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充分深入地继承,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使中医药学沿着自身规律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均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
 
             20世纪90年代,张珍玉先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中医继承的范围应包括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医家等的重要著作,以及药物、方剂等重要著作。主要继承他们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思维方法、诊治技巧、临床体会、方药特点等,为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学的继承方式主要有师承、私淑及讲学三种。师承方式,多经过老师言传身教,有助于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继承其临证经验,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私淑是通过文献传播的形式达到继承目的的一种方式,是后人继承前贤的常用方式。目前中医学继承的主要方式是学校系统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广泛涉猎各科知识,继承众家之长,也便于大量培养医学人才。
         创新,则须做到在继承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为中医学宝库增添新知识。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如朱丹溪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他在继承刘完素火热病机思想的基础上,又旁及李东垣、张从正、王好古等医家之学,联系当时的临床实际,独创性的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断,成为“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张珍玉先生指出:目前中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中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脱节;二是临床上以“西医模式”指导中医实践;三是科研上不重继承、忽视基础,过分强调新药开发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为:一是重视中医发展并为中医药学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二是重视中医教学与临床,充分传承与发扬中医学优秀文化;三是结合现代科研成果,不断弘扬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呼吁广大中医同仁要端正态度,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既不要自高自傲,也无需自卑自弃,要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发扬中医学特色,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探求新规律,解决新问题,这才是健康发展中医药学的正确道路。

2  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

关于中医现代研究,张珍玉先生赞同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关于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两条腿走路的观点。张珍玉先生明确提出:中医研究强调要站稳立场,立足于中医理论自身发生发展规律,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开拓研究途径,强调自主发展,突出中医特色。在中医研究方面目前许多人未认识到中医研究中继承的重要性,不了解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注意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盲目发展,即如俗语所说“不会走就想跑”,其结果只能是失去了中医的特色,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他重视中医研究的思路,一方面体现在坚持中医思维进行传统的中医理论研究。张珍玉先生的一生,深研经典,博览群书,即是坚持中医思维的真实写照;同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指导后学,如张珍玉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培养研究生,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上,都会因人而宜,指导一部分研究生坚持中医思维,致力于应用传统理论方法进行中医理论研究,着眼于中医理论关键问题,先后指导研究生对“治本病思想”“肝为罢极之本理论”“脾藏象理论”“宗气理论”“命门理论”“肺藏象理论”“中医合和思想”“封藏与疏泄理论”“气血理论”“情志理论”“五脏精气理论”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藏象气血情志理论,强化中医的文哲基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指导博士研究生李如辉对中医理论发生学的研究,为中医研究开启了崭新的途径,解决了诸如“肺为藏之长”之意义在于“肺为人体后天之天”的千古之谜。
 
另一方面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中医学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皆以临床需要为前提,离开了临床,中医学基础理论则毫无价值。因此,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以为中医临床服务为前提,以阐释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为目标,注意做到“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如同是疮疡生在项后正中对着口唇的部位,俗称“对口”则较易治,而“偏对口”则较难愈,因前者病位在奇经八脉中通诸阳的督脉上,故易溃、易散、易愈;后者是位于十二正经的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主寒水,是标阳本寒,故难溃难愈。这就是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中医理论不是空洞无用的,中医治病之所以有效,就是中医理论的指导。20世纪90年代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共建会上,他明确提出:什么是中医现代化?用中医理论指导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即是中医现代化。他学过西医,懂得西医的思维方法。他在临床也借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和方法,但是对检测的结果,则是纳入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如2000年治疗一西医检查结果为第三脑室水肿患者,未拘泥于西医定位的脑,而是从患者巅顶胀痛、头晕入手,以“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中医理论指导,辨证为肝气逆而化风,从肝论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形成之初,即含有多学科的知识,但由于其思维方式和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显得较为抽象、笼统、模糊,所以需要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加以开发和研究。因此,张珍玉先生一贯倡导,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研究中医。张珍玉先生一再强调,不论应用多学科研究中医理论的什么问题,一定要首先搞清该理论的确切内涵,否则,极易出现“张冠李戴”,偏离研究的初衷;研究中医的关键是借鉴方法思路,而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回归到中医理论之中,总结形成新概念,抽象上升为新学说。在他的科研生涯中,不仅有发生学方法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同时又有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等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他指导博士研究生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展的五脏精气生克规律数学模型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基于他“多学科研究应以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确切内涵”为前提的科研思路。在课题研究之初,他前后数次讲解精气的不同涵义,介绍历代医家有关五脏精气生克制化理论的不同观点,指导学生选择其中基本观点为依据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此为基础的后续研究更是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资助和奖励。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切入点的选择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刚刚起步,张珍玉先生凭借自己对中医理论体系以藏象为理论核心的准确理解,确立了以藏象研究为切入点的研究思路,特别是指导博士研究生乔明琦在应用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对肝藏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应用传统的中医理论研究方法,提出“肝失疏泄”包括“肝气逆”和“肝气郁”两证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动物实验研究方法成功地建立了“肝气逆”和“肝气郁”两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肝失疏泄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于1996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了“肝气逆、肝气郁两证”证候新概念、“气血潜在不畅”病因新概念、“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情志致病新假说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研究了妇科临床中经前期综合征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专门用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和肝气郁两证的新药,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医肝藏象理论,同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论、临床、应用开发三位一体,走在了全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前列。以此为基础的后续研究更是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张珍玉先生对于多学科研究中医的现状,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医科研的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科学性,继而创造和发展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更好地为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服务。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包括“认同性研究”与“差异性研究”两个方面,与当代科学(尤其是西医学)认识相通者要研究,而与之不通者同样需要研究。若抛开中医临床,孤立地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或过分强调认同性研究,凡事以西医学为标准,处处以新技术、新指标、新方法为借口来研究中医药,其结果则会将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弄得支离破碎,使之脱离了与中医临床的血肉联系,从而难以指导中医临床。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其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两者可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并存,不能互相取代。应当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超循环理论、模糊数学等等,来阐明中医学基本理论,使之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珍玉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0-112)

[作者简介]魏凤琴(1966-),女,山东潍坊人,医学博士,教授,张珍玉学术经验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上一篇:对中医的兴趣源于一段经历

下一篇:中医人 当自信自尊自强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