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叶景华:回忆就像赴一场与岁月的约会

叶景华:曾任七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病房主任
 
中西结合早已有之
 
我叫叶景华,1954年进入医院工作,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已经六十多年了,也算是医院发展变化的见证人。刚来医院的那会儿,医院还没有中医科,纯粹是西医医院,连内科病房也只有 30多个床位。作为当时卫生局分配到这里的唯一一个中科医生 , 我就在内科工作。这些年来,医院从二级变成三级甲等医院,从单纯的西医医院变成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速度。
 
痢疾肆虐,古方立功
 
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也是七院第一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那是1954年,当时高桥修海塘,有一批工人得了原虫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当时首先采用的是西医治疗,但是西医副作用大,同时因为病患人数多,药物紧缺,所以我们决定采用中医疗法,使用了《伤寒论》中的“白头翁汤”,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病人在服药二三天内痢疾症状大大改善,部分病人连肠道内原有的原虫滋养体都消失了,科室中的西医医生都感到很惊喜。1956年,华东地区和上海召开了“华东地区和上海中医代表大会”。七院的科室主任蒋钝儒应邀出席大会并做了汇报,中医成功治疗几十例阿米巴痢疾的事例也被各大报刊媒体报道,在当时造成不小的影响力,而我自己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我今年88岁了,每周都要来医院坐诊,其实还是实在太喜欢中医了,最希望的就是中医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不坐诊的时候,我喜欢学习、读书,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中医有很多好书和知识,比如这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都是从古籍典籍中发现的线索,再进行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制的抗疟药,所以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医书中的精华发掘出来。
 
中西合璧,各取所长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医看病主要是宏观治疗,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来辨证论治。而现代医学紧跟科学的发展,通过各种实验手段和检查设备,提高了诊断速度和准确度。中西医两者相结合后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疾苦,我很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者,仁心立本
 
其实学习中医不仅仅只是学习治疗的医术,也是在学做人修心。《千金方》中提到“大医精诚”,告诫行医者诚乃立身之本,只有心里想着病人,才会去刻苦钻研医术;只有心里想着病人,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更顺利地治疗。我也经常教育我的学生们:只有医德医术兼优,才对得起这个职业。
 
今年是七院建院85周年,在此我谨代表个人,对医院送上生日祝福,同时也对医院提出更高的期望:要提高医疗质量,重在提高对人才的培养,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最后希望医院, 向着人民健康, 人民满意,人民放心不懈追求,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黄硕麟:曾任七院外科副主任
 
祝福七院再创辉煌
 
我是黄硕麟,1954年被指派到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工作,担任外科主治医生职位。当年,医院各方面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恰逢高桥镇镇府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化工方面,因此外科就诊病人居多,尤其是手外伤病人。手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医好这些病人,“修好”他们的手,我便开始钻研手外科手术,同时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学习。
 
我国第一例拇指再植手术
 
1955年,我首次成功为一位拇指缺失的工程师用趾骨移植的方法再造了拇指,这是我国第一例拇指再植手术。经过媒体报道,全国各地手外伤病人都来七院求诊。虽然手术取得成功,但我还是不断钻研,改进手术步骤,缩短手脚固定的时间,努力为病人减轻痛苦。当时也没有显微外科手术器材,手术用的针线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改进的:针是当年在医学院毕业时,德籍教授送我一根用于缝合青蛙主动脉血管的小针,但还不够小到缝合人手部血管,我自己想办法把针磨细磨小。线,是把当时最细的缝合线拆成三股,用其中的一股穿入小针,就这样完成着手术。
 
全心投入手外科手术研究
 
技术发展到 1958年,末节手指锐器切断伤,可以原位接植;高位断指血管缝合十分困难,也可以用皮管套接的方法原位再植。1959年,异体手指移植再造缺失手指的手术成功,由此证实异体手指在冷藏半年后也可移植,这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例用异体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移植的手术成功。我们都非常自豪,同时更加刻苦钻研手术方法。
 
国际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
 
1959年,有一个厨工被绞肉机轧断了整个手掌,仅剩1.5公分的皮连着。一般这样的伤势处理起来就是截肢,缝合伤口。但是年轻的工人怎么能缺了手呢?我决定给他做断手再植手术,首先把骨骼接起来,接着是精细的血管连结手术,同样用自己改进的小针和拆股的手术线,将静脉、动脉血管都接了起来, 再经过细致缜密的神经、 肌腱缝合后,终于完成了国际第一例、上海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病人病愈后仍旧可以从事生产工作。这例手术的成功轰动全球,外媒纷纷报道,显微外科之父Buncky教授看到这例断掌的照片后,十分兴奋地说道:“1959年断肢就能够成功接活了,这是人类的历史。”
 
我是中国人民培养的医生
 
这些成绩也受到美国手外科协会、世界卫生组织、芝加哥大学、 罗耀拉大学、 西北大学、 斯坦福大学、 戴维斯医学中心、盐湖城大学重视,纷纷邀请我去讲学。在1996年,斯坦福大学Hentz教授曾邀请我前往美国生活,并承诺通过议会办理相关手续,但我当即谢绝了邀请,因为我是中国人民培养的医生,我要在中国,为中国人民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2010年,我获得了中华医学会授予的中国显微外科突出贡献奖,不禁感慨当年在七院工作时的时光。
 
现在我已经年迈,仍旧愿意发挥自己的余热,目前担任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理事。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院建院85周年之际,我真诚的祝愿敢为人先的七院人继续迈着承前启后的步伐、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黄震宇:曾任七院院长、副院长、医务科长
 
中西医结合之路要走好
 
我叫黄震宇,1966年进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工作。我刚进医院的时候,七院的医生、护士加起来总共只有200多人,床位300张不到。到了1993年、1994年左右,七院有了一幢比较像样的大楼,医护人员加起来总人数不超过500人,病房设施、医疗设备的配置仍旧比较紧张。
 
十几年抵几十年
 
医院真正的发展契机在浦东新区成立以后,给七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十几年的发展是以往几十年的发展所不能相比的。浦东新区成立后,七院恰巧位于外高桥保税区,区中有很多大型企业相继入驻,外高桥地区人口也逐步增长。新区政府看到这样的发展,希望医院能够快速发展,对医院进行了多次规模性的发展投资。所以七院从1993年起到现在从未停止过改扩建工作,先后建起了病房大楼、门急诊大楼、医技大楼以及在建中的康复医技大楼,床位也由320张增加到现在730张,医护人员从400多人增加到1200多名。这样的发展规模大大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业务建设。
 
中西医结合新路
 
而今,医院转型发展,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是医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国家中医中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根据医院本身中医优势,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获得新区各级领导支持,成为浦东新区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桥地区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对浦东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着非常积极地调整作用。
 
转眼间医院已走过85周年,在此我也对医院今后发展送上我的寄望:第一,希望医院今后继续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发掘更多可能。第二,近期我阅读报纸,有媒体报道,七院在高桥镇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医务人员下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得到区镇府和广大人民的赞扬。希望七院继续努力,再创辉煌,为高桥地区及浦东新区,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写于李时珍诞辰498周年之际

下一篇:蒋鹭: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