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政府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培养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发展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师承教育、西学中上升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之一。近期,各省纷纷发布培养中医人才的文件,有的省份更是将培养方式量化,更加规范、可操作,考核更有依据。
安徽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文件以具体数据规定了师承教育的时间和任务量,比如文件规定跟师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5天,每年不少于240天;对学习内容也规定了每个工作日1篇跟师笔记或自学笔记,每篇不少于500字,每年不少于220篇,要求为手写原始记录;每周1篇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并全面完整体现诊疗疾病全过程的典型临床医案,每年不少于40篇……
以上数据很科学规范,但是笔者作为一位基层医生认为,该考核指标,没有充分考虑现实中的工作和学习条件。诚然,古代师承教育,学徒会从学医开始一直跟随在师父身边,最大程度学习师傅的诊断和用药思路。但如今,现代师承中,学生大多是已工作的年轻医师或中医感兴趣的爱好者,他们都有自身工作,如果每周五天呆在师父身边学习当然好,可是本职工作怎么办?况且许多单位很难大方到允许职工不上班还发工资。
每个工作日一篇跟师笔记,每周一篇独立完成的反映老师经验和专长的医案。没有医学专业基础的人对这些学习任务基本上很难按时完成,尤其是开始学习的时候,自己脑海里对中医一片空白,怎么能写出专业性的学习内容呢?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要么内容不规范,要么也只能作假。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师承教育应采取灵活可操作性的政策。比如,近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的《浙江:推行“中医药互联网+师承”模式》。该省通过名医授课、跟师学习和互联网传承相结合的中医带徒新模式,对中医院8位医疗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这种师承方式灵活,结合了师承教育人员的工作特点,有利于培养了优质中医人才。
时代在进步,现代的学习途径多样,面授、网络、自学等方式应灵活结合。学习更应该注重结果考核,而不能只重形式。
对于师承教育,在面授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比如,北京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需要三次笔试和一次面试,虽然培训后没有学历教育背景,但它注重学习者的素质和学习能力考核。
在今后的学习日子里,每天需要网络学习交流,随时有老师指导,每个月一次大课,有条件的会去现场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就需要网络同步学习。如果一个学生真心愿意学习中医的话,网络学习再结合现场学习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一直关注,也一直在建议。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学好中医,进一步发扬中医,那么中医的发展才能走上坦途。(刘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