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关于中医药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成了热门话题。在这次两会上,温建民委员和唐农代表都针对开展“西学中”提出建议,将中西医结合纳入“十三五”规划。笔者对两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非常赞同。
为什么在这次两会期间,我一个普通基层医生的建议能够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不谋而合呢?我想,这大概是中医界都普遍认识了这个问题。中医人才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多方面途径培育中医人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培养中医人才还是以中医院校为主,但“西学中”也是培育中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笔者对“西学中”有切身体会。
笔者也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当初毕业后在县中医院跟师学习的时候,在中医专家门诊有两位老师每天上下午轮流坐诊,因此笔者有幸接触到两位老师。而两位老师学医出身正好不同,一位老师是家传纯中医,对西医基本不懂,当然因为家学渊源,中医用的很好,患者评价也很高。而另一位老师是三年医科大学西医毕业,临床工作后响应号召又去中医院校学习两年中医,虽然中医知识学习了两年,但是西医医学基础让他对中医有了更好地思考,临床治疗疾病能用中医方法就不用西医,而且对一些疾病可以从中西医两方面思考并加以解释,治疗效果更好。这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致后来自己开始临床工作后基本上对一个患者治疗脑海中会有两套方案,治疗以中医优先。而且据笔者了解,这位老师后来带出来的学生中医方都是搞的很有起色。由此可见,西学中培养出来的医生确实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笔者还是一名大型基层医生网站管理员,从所接触的大量基层医生了解到,广大基层医生尤其是西医更是有着迫切学习中医的想法。而笔者去年底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几乎每个月都要受邀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讲课。这些医生大多是西医,他们学习中医的热情高涨。而在学校我教给他们的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和用药方案可以快速掌握。虽然脉诊因为“心下了了,指下难明”不能一下子被掌握,但是我会从最形象直观的舌象入手,告诉他们怎么去区分寒热虚实,再结合问二便等,基本上对一些中成药就可以很好的使用了,而据学成归来的医生反馈,他们回去后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诊疗已经可以从中医角度思考并用药了。可见西学中可以从基本的中医入手让他们快速上手。
2016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期间,笔者有幸听了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的两堂课。郝万山教授大气谦和的学者风格和精彩的课程给广大学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笔者感受最深还是郝老师渊博的知识。郝万山教授恰恰也是西学中而成为中医名家的,正因为郝教授西医知识也非常扎实,因此明白西医的不足,进而对中医的优势更加了解。据郝教授介绍,尤其是在国外讲学时,面对的是西医居多,当经常遇到一些西医人士因为只接受了西医理论而对中医的理论质疑时,郝教授都能不慌不忙将中医知识给予详细的分析,让那些质疑者心服口服。试想,假若郝教授没有中西医汇通的才华,怎么可能面对着一个西医医生解释得清呢。所以说在很多方面西学中的中医其实有更多优势,尤其是在以现代化科学文明为主导的社会里,掌握中西医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西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我国现状是西医从业人员远远大于中医,而不少西医经过多年的临床后,都有了学习中医的需求,这是一件好事。期待国家从制度和学习以及考核上给予明确,才能培育更多的中医人才。(刘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