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培养名医应从中医基本功抓起

1981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极富医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名老中医之路》1~3辑。书中收集了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一代名医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临床特点,记载了他们为上世纪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奋斗史,为中医后学展开了一幅生动活泼、真实感人的历史画卷,对启迪后辈,促进一代新的名医成长,居功甚伟。
 
书中所收集的95位医家,最早的包括京城“四大名医”(1870年出生的肖龙友、1881年出生的施今墨、1884年出生的孔伯华、汪逢春),直至1981年以前的国内知名老中医(大多是1915年前后出生的),基本上形成了一次世纪名医大聚会。更难得的是,当年他们大都健在,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名医亲自动笔写的,其真实、准确、可靠性,无庸置疑,而且他们大多有深厚的国学根基,诗、文并茂,故文章读来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确是值得千遍读的好书。
 
炼成一代名医的根基是什么?笔者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对其中49位名医的从医年龄等信息作了一个大略的统计,显示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扎实、深厚的国学根基以及中医基本功,很多人都是从幼年起即接受中医的熏陶。尤其是26位中医世家出身的中医,几乎从懂事起就与国学基础学习结缘,并开始诵读中医课本。因此他们于中医经典(《伤寒论》《内经》《脉经》等)和中医基础知识(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脉经或针灸歌赋等)是“顽石记忆”,“童子功”,在到用的时候,便随手拈来,十分熟练。他们的医学启蒙年龄平均在14岁左右(11位在13岁以前,20位在14岁以前);16~17岁入学的共18位。
 
他们阅读中医经典与读四书五经等私塾课程没有界限,毫无隔碍,无缝连接,能深入理解,得其义趣。特别是他们那时以师承教育为主,上午侍诊抄方,下午听课,早晚自修,边读书边临床,理论结合实际,很快就能领悟中医,因此大多学三年,20岁左右就能独立应诊或开业行医,30岁左右便名噪一方,而且全部在40岁之前成名成家,现今第一、二届国医大师几乎全是他们中当时健在者。
 
反观当今培养中医人才的主体——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中医入门时学生大多是高中毕业生,都在18岁上下,由于前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三年教育都是以科学知识为主,国学基础较薄,传统文化教育都很缺少,因此进入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时,学生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古代的哲学思想、古汉语等,隔碍很大,理解力很差,学得很别扭,觉得中学的数理化白学了,特别是高考成绩好的,委屈情绪更大。因而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缺乏热情,有不少学生直至五年毕业,都不愿做中医,有不少改行的。既虚掷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又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
 
纵观当今国内,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指引下,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民学习中医药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进国学幼儿园、民办私塾,希望孩子能学习中医这门专业。其中有些孩子正值十二三岁的黄金年龄,国学根柢深厚,正是与中医基础无缝对接的好苗子,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培养一代名医的环境。(万兰清 黄海龙)

上一篇:朱媛媛:互联网时代创业新秀

下一篇:马有度:传承创新型“钢杆”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