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曝光了我国不少幼儿园违规给孩子喂食药品的事件。幼儿园变成“药儿园”,令人震惊。幼儿园老师之所以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们喂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老师用药常识的缺失。有一家涉事幼儿园的负责人被抓后,她竟很委屈地说:“我们给孩子喂药,是为了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提高出勤率,这有什么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生病了就要吃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药品。吃药,这似乎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然而,吃药是有学问的,否则,就会吃出大问题来。
那么,如何科学地吃药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多与医生联系。有人吃药很随意,病了也不去看医生,而自我诊断,到药店去购药,购来就使用。还有的人爱以病试药。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导致病情加重,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难以救治。正确的做法是,用药时应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服用,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危害。
其次,合理控制药量。吃药用多少量,这是有学问的,药量过大或过小都不好。合理的治疗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而小剂量服用则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一定要按量服药。
第三,合理安排吃药时间。有人吃药爱时断时续,这不好。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还有的人吃药时疗程不足,这样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有可能成为慢性感染。有的人吃药时当停不停,这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蓄积中毒等。有人吃药时,爱突然停药,这也是不科学的。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旧病复发会危及生命。
第四,儿童不宜吃成人药。有人认为,只要对症吃药,就不会有错。于是,就拿成人的药品给孩子吃,自以为对症吃药就能治病。殊不知,有些成人药物对孩子来说有严重的副作用,大人能吃,而孩子是不宜吃的。比如,抗生素对儿童的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孩子是不能随便吃抗生素的。
古人很早就懂得以酒来泡制药酒,而且中医还以黄酒来作药引子。有些药物经酒泡制以后疗效更好;有些药物酒制以后能减轻毒性,减少副作用。
但不是所有药物都可酒制或以酒为引子的。特别是西药。否则会发生副作用或毒性反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使用灭滴灵时若饮酒,能产生醛中毒症状,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昏眩、运动失调,甚至呼吸困难。
若糖尿病患者饮酒后服药,会使胰岛素、降糖灵等药物作用增强,从而产生严重低血糖现象,使病人发生恶心、呕吐、腹痛和头痛、心动过速等反应。
若痢疾或肠炎患者服用痢特灵时饮酒,会因抑制酒精的代谢,造成患者口渴、头晕、眼结膜充血、皮肤红紫,甚至会出现剧烈心跳症状。
若酒后服用镇静药、安眠药,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等,以及含上述成分的感冒药,如速效伤风胶囊、克感敏等,有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心跳减弱。(朱立文)
在服药期间如何配餐是很有讲究的,配餐合理,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反之,则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一是服肠溶性药物,如维生素A、D、E应进食脂肪类食物,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二是服利尿药时,要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葡萄、橘子、香蕉、土豆、西瓜、冬瓜等。以补充体内钾的不足。同时要进低钠盐食物,这样可提高药物的利尿效果。
三是服用硫酸亚铁等铁剂时,应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铁盐溶解度,有利于吸收。但要忌茶,因为茶中含有鞣酸,可与铁离子形成复合体而沉淀,使人体不能吸收。
四是服用驱虫药物后,应多食萝卜、土豆、地瓜、豆芽、西红柿等含纤维较多的蔬菜,以增强肠蠕动,促使虫体随粪便排出。
五是服用退热净时,应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退热净与含糖多的食品可形成复合体,减少初期的吸收速度。
六是服用保泰松时,应忌盐,尽量吃低盐或无盐的食物,这样可减轻保泰松引起的浮肿和血压升高。
七是服用呋喃咀淀、乌洛托品时,应多吃偏酸性的食物,如肉、鱼、鸡、面包、玉米、扁豆等,这样可提高尿液的有效浓度,增强药物的抗菌效果。
八是服降血糖药时,应进食低糖食物,如鸡、蛋、鱼、牛肉、豆制品、面筋、蔬菜等。
九是服用避孕药期间,应多食些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肝、肾、蛋白、豆类等。(红梅)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专家们发现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故此,应选择最佳服药时间达到最佳疗效。
铁剂:贫血患者补充血剂,如果晚上七点时服用,比早上七时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疗效最好。
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降血压药:服降血压药一日3次,宜分别于早上七时,下午三时和晩上七时服用,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
抗菌素及消炎类药:抗菌素药物排泄较快,每隔6小时应服药一次。消炎药物,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时服用,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一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一次服药。
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
抗哮喘药:氨茶碱宜在早七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七时左右(饭后)服用疔疗效高而持久。
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他血脂的产生在晚上会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晩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李兰弟)
如今,中医药已逐渐融入百姓生活,去药店或上网购买中药材,自己动手,制作药茶、药酒、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养生,不失为一种时尚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临安的赵先生为黑发而长期服用用何首乌泡的药酒,导致药物性肝炎,再次引发公众对中药毒副作用的关注。3月15日在京举行的脑心同治中成药合理应用高峰论坛上,多名中医专家就此表示,是药三分毒,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合理应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我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说,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根据毒性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中医治病常以毒攻毒,一些临床上应用的中药,本身就含有毒性,植物类的如半夏、天南星、川乌头、草乌头、附子、巴豆、天仙子,动物类的如蟾酥、斑螯、红娘子、青娘子,矿物类的如砒霜、雄黄、红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杨洪军教授举例说,附子被历代医家认为有“大毒”,经临床证实对阳气衰竭、危症虚脱的急救,以及其他阳虚及风寒湿痹等证有奇效。但民间通常将附子、川乌、草乌等用于制作药酒,研究显示这些药物中含有的乌头碱为脂溶性物质,在酒精中大量溶解后浓度升高,易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脏,近年来还出现了多起因此而致死的病例。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郭兰萍表示,切不可因中药有毒而因噎废食。中医认为“有病当之,无病伤之”,不管中药有毒还是无毒,适量用会起到治病的效果,而超剂量的长期使用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中药在使用前通常要进行科学炮制,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杨洪军介绍,对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一致的药材,通过炮制可以控制应用剂量,如砒霜;通过炮制,可使毒效成分达到一定量,如斑蝥;通过炮制,使毒性成分水解,改变有毒成分结构,降低毒性,如乌头、附子。而对于那些有毒成分并非有效成分的药材,完全可以通过炮制去除其中的毒性成分。
如何规避临床不良反应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公众用药,是根据医生的处方或直接由医护人员指导使用。而临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中,约有50%是可以通过合理用药避免。论坛上,专家就如何合理用药规避临床不良反应“指点迷津”:
辨证用药。如果药证不符,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则无异于“火上加油”。因此,宜因人而异,对症用药。例如治疗感冒,风寒感冒当选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则选用辛凉解表药,暑湿感冒应选用祛湿解表药。
剂量合理。中医讲究“中病即止”,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用药时间过长,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掌握配伍禁忌,避免重复用药。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不良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服用两种以上的中成药治疗时,如果其中的某种草药重复使用,使其剂量增大,尤其是有毒性或者药性峻烈的药物,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同时服用,就有可能发生乌头碱中毒。
此外,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存在,如果联用不当会削弱药物作用,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科研为合理用药探新路
如何从根本上实现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小的安全用药目的,中西医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福建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陈慧教授在“整合医学在优化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中,用药前对中风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和最敏感的药物。同时,相对于完全参照国际治疗指南,加入中药干预后,患者服药次数和用量明显减少,副作用减小,经济负担减半,复发率也明显降低。
而将复方中药所适宜的中医证候转化为西医的病症,是杨洪军三年来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他研究从分子层面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如对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脑心通胶囊,分析其中每一组分的活性物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病与证总结出最佳适应症和适宜人群,具体到药物对某种疾病或同一疾病的某一时期或某一症状有效,这对不懂中医辨证的西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了支撑。
除了加强中药相关研究和临床用药规范外,对医生和民众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和指导也尤为关键。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与科学普及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今年将在多地陆续开展中药合理应用主题活动,作为活动之一的此次论坛,三百余人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