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和大量的健康咨询中,时常遇到因为孩子不爱吃饭而看病或咨询的父母。有很多父母是样反映的:我孩子看起来比较瘦弱,但是吃饭时又非常挑剔、非常麻烦,常常要妈妈、奶奶甚至爸爸、爷爷等围着、哄者,变者花样劝,才能勉强吃点东西,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目前,这样的“厌食”孩子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事实上,在这些“厌食”的孩子当中,真正由于疾病导致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能称得上“厌食症”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因父母在护理宝宝中方法不当所致。
孩子不吃饭,都是父母惹的祸。
家长在认为孩子不吃饭时,要看一看孩子的生长发育如何,如果孩子身高体重正常,运动能力也正常,精神、睡眠都很好,则不爱吃饭的问题,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过度关心所造成的。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或者因为吃的量没有达到所谓科学的标准而焦虑,甚至产生某种罪恶感,认为自己不关心孩子,愧为父母。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另外,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他们就会用吃饭问题来控制父母,从而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并且会乐此不疲。
纠正孩子不爱吃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
纠正孩子不爱吃饭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如果他不吃,父母应保持平常的随便的态度,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在每个人都吃完后,象平常一样把剩下的汤菜收拾好,让孩子感觉到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午餐要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期间,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对此,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千万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仍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爱怜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就会告诉孩子,父母是非常关心他的吃饭问题,父母不相信他会老老实实的吃饭,孩子更能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选择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
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并勇挑重担的社会中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