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肌扭伤是指突然遭受间接暴力而致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的一种急性损伤,俗称闪腰岔气,又称为腰肌劳损,还称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需及时采取保守调理。如果拖延病情,可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发病率上升,腰部功能下降,影响正常工作以及生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多见。
一般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持续不减,各方活动受限,深呼吸、咳嗽及用力排便时疼痛加重,个别患者伤后疼痛不重,但休息一夜后腰部剧痛;有20%~60%的患者伴有臀及大腿后部的牵拉性疼痛,有明显局限性压痛点,多在腰椎棘突旁,深压不向下肢放射;腰肌痉挛,脊椎侧弯或平腰,X线片可有脊柱侧弯及生理曲度变直。
刘柏龄治疗本病首选“一针一牵三扳法”。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如急性腰肌扭伤,由于腰背部经络气血受创,导致经脉瘀滞不得宣通,而腰痛,病在督脉。《黄帝内经》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为阳脉,起于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上行合并脊柱之中,继而上行至风府穴入属于脑,又经过头顶的百会穴,由鼻柱之问至上齿龈之“龈交穴”而出。腰伤引起督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腰痛似折,不可俯仰。而“龈交”乃督脉之端,督伤经阻,结聚于该穴,遂现“经结”(即报伤点),针之以宣通经气。同时配刺“人中穴”,此穴亦督脉之络,是治疗腰脊背痛项强之要穴。于是经气通,血脉和,“通则不痛”。复以手法按摩,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理顺腰肌筋络以散瘀结之痛,其病自愈。
一针一牵三扳法
一针法
一针法即先用三棱针,将上唇系带之粟粒大小的硬结刺破。然后将上唇捏起,用毫针刺人中穴(针尖向上45°),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针刺后嘱患者深呼吸,活动腰部,针刺后立见功效。
一牵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双踝,把双腿提起,使腰部后伸,缓缓用力后伸(与对手行对抗牵引),重复3次。
三扳法
一扳:俯卧位①扳肩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4~5腰椎,一手将肩扳起,与压腰的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一次。②扳腿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将一侧大腿外展抬起,与压腰的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③双髋引伸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与前臂同时将双腿抬高,前后左右摇摆数圈,然后上摇双腿,下压腰部,双手交错用力。
二扳:侧卧位①腰部推扳法。患肢在上屈曲,健肢在下伸直,术者立其背后双手扶持患者臀部,助手在前,双手扶持其胸背部,二人向相反方向推和扳,使患者腰部获得充分的旋转活动。此法重复3次。②单髋引伸压腰法。术者一手用力按压患者腰部,一手握住患者大腿下端,并外展40°向后方位,使腰髋过伸30°左右,然后再做屈膝、曲髋动作。如此交替进行,重复3次。
三扳:仰卧位患者屈膝曲髋,术者双手握住其双膝,过屈贴近胸前,先做左右旋转活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及髋、膝过度屈曲,反复数次。术后让患者卧床休息30分钟再活动。
典型医案
王某,女,29岁。1997年4月19日初诊。诉患者在2日前,扭伤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遂由人背往临近医院治疗,不见疗效,仍腰痛难忍。查体:患者呈痛苦面容,腰部活动困难,L3~5棘间及棘突压痛明显,腰肌紧张,直腿抬高试验(-)。唇系带有“扭伤点”。X线检查:脊柱腰段变直,各锥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急性腰肌扭伤。
治疗:先采用一针法,针后患者即能活动,且能自动行走,活动腰部。继之采用一牵三扳法治疗1次,腰痛悉退,已能自己步行回家。(邰亚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