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胃下垂>正文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其诊疗胃下垂的经验总结如下。
 
形态异常 功能不足
 
关于胃腑形态的异常,早在《灵枢·本脏》中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肉䐃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从上述文字可看出,今之胃下垂颇类“胃下”“胃缓”的表现。
 
徐景藩对胃下垂的认识不拘泥于古人之说,认为胃下垂不仅指胃腑形态异常,也包括胃的消化分泌功能欠佳。“胃下”是指胃组织结构位置下垂的简称,古人根据“肉䐃小而么”作出推断。“䐃”是指腹部脂肪和躯干的肌肉组织,凡是瘦人“肉䐃”甚小,远低于标准体重,易患胃下垂。“胃薄”是指胃壁肌层的厚度不足,“不坚”与“胃薄”相联系,不仅具有组织结构上较脆弱、易损伤的特点,也包括胃消化分泌功能欠佳,从而影响胃的受纳、腐熟、磨谷之功能。“下管约不利”可能指胃的下口——幽门括约肌对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物约束有余而通畅不够。徐景藩这一独特的见解,对认识胃下垂的病理机制及指导临证施治均有重要意义。
 
“胃下”“胃薄”“不坚”“下管约不利”诸症,常相互联系并往往同时存在。凡属上述胃下垂的患者,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常常呈鱼钩样,胃小弯横线低于髂嵴连线,胃的排空迟缓,并常伴有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认为上述患者合并急性胃穿孔而施行手术者,发生率大于一般人,而且术中所见胃壁也较薄。由此联想,古人凭望诊而推断“胃下”“胃薄”等形态方面的病理改变,是极其高明的。胃下垂患者一般以瘦人多见,体重与身高不相称,呈“负重”型,饮食稍多则自觉胃脘痞胀不适,腹部有坠胀感,饮水稍多后胃中常漉漉有声,一般精神体力较差,不耐劳累;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多数胃脘疼痛;伴有慢性胃炎者,胃脘痞胀更甚,并可有嗳气、嘈杂、隐痛等症状。
 
虚中夹实 病及肝肾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久病之人,气虚、气滞且易兼血瘀。由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谷腐熟、运化功能不足,中焦阳气不振,气机不畅,湿、痰、饮易于潴留。
 
脾胃与肝相关,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肝木容易乘侮,肝气失疏,加重了原有胃中气滞的病理因素。如再加之情志抑郁,气血瘀滞,或郁热与血瘀互结,可能演变成癥积重症。若久病及肾,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暖土,使胃中痰饮愈聚愈多。水谷不易腐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可以引起腹胀腹满、呕吐、反胃,或泄泻完谷不化、畏寒、下肢浮肿、脉沉细等症。由此可见,徐景藩认为,“胃下”之成,不能单纯责之于胃(脾),还涉及肝肾。病机的演变也比较复杂,若因中气虚馁,摄血不足,更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予足够重视,勿以为胃下垂仅仅为功能性疾患,更不可在治疗时仅拘泥于“中气下陷”而固守补中益气一法。
 
治疗特点 概为三法
 
徐景藩在临床中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床治疗胃下垂,强调以辨证为主,总结以下三法。
 
补中调气法
 
又称通补法。此法旨在补益脾胃,兼以调气,补气与调益同用,寓通于补,这是治疗关键所在。适用于一般的胃下垂患者,症见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饮食则饱胀神疲,脉细或濡,舌苔薄白。常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炙升麻、山药、炙甘草、炒枳壳、广木香陈皮大枣等。遇寒症状加重者,加用高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可加桂枝或甘松温中,并酌加白芍
 
肝胃同治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应重视治肝,特别是有些具有明显情志不畅的患者,或妇女原有或伴有血瘀证,血不养肝,以致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者。《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胃不忘治肝,这是治法特点之二。此法系疏肝理气与和中健胃相配之法,旨在疏调肝胃之气,增加纳运功能,适用于胃下垂患者症见胃脘痞胀,甚则胀及胸胁,嗳气较多,得嗳气则舒,食后加重,脉小弦或细弦,舌苔薄白等症。上述这些症状的发作或加重,往往与情志有一定关系。常用药如苏梗、醋柴胡、炒枳壳香附佛手(或佛手花)、檀香、当归等。性情抑郁,胸闷不畅者,加合欢花郁金百合腹胀甚及于小腹者,加乌药、小茴香、防风;神倦乏力、口干欲饮,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属病久肝肾阴虚,加石斛、麦冬乌梅木瓜枸杞子等;消食导滞药物如麦芽、鸡内金、建曲等,均可随证使用,尤其麦芽兼有疏肝之用。
 
温肾化饮法
 
肾阳命火,暖胃熟谷,肾为胃之关。治疗胃下垂应注意补益肾元,一般以阳虚多见,治宜温肾助阳,既有利于补益中气,发挥协同药效,又有助于温阳化饮,促进胃的消化与排空,减少胃中食物与液体潴留。这也是胃下垂治法特点之三。此法温肾助阳,温化痰饮,通利小便,适用于胃下垂患者,症见胃中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食少胀满,畏寒怕冷,甚则腰背部亦有冷感,舌淡白,脉细或沉细。常用药为炮附片、肉桂、益智仁、法半夏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干姜、炙甘草等。脘腹肠鸣者,加防风藿香呕吐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通草、蜣螂虫,通利走窜,有利于胃的“下管”通畅,胃中痰饮下行。
 
煎药服药 尤重方法
 
浓煎之法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中焦脾胃病,有七张名方为“去滓再煎”,再煎即浓煎之意,正如徐灵胎云“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故徐景藩认为,药物浓煎,不但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而且浓煎后使药物气味醇和,有利于气机恢复,故其治疗胃下垂,强调浓煎之法。
 
药宜温服
 
徐景藩认为,胃腐熟水谷,要求饮食及药液均要热,故一般汤剂药液温度以60℃左右为宜。药宜温服,但不可过烫,以免损伤食管和胃的黏膜;亦不宜过凉,导致寒凝气滞。
 
服药时间须注意
 
一般胃下垂可在上、下午两餐饮食之间服药,如上午9~10时,下午3~4时。如因故不能按上述时间服药者,也必须在进餐前或者进餐后间隔1小时服药。脾胃气虚者以餐前为宜,肝胃气滞者以餐后为宜,胃阴不足者餐前或者餐后各1小时均可。勿在服药后即进食或食后服药,以免药与食物相杂,影响药物效应。以往强调胃下垂患者食饮后应平卧,但徐景藩认为平卧易导致药物或食物反流,反而加重症状,故服药后宜安坐半小时左右为宜,不可疾行、劳作、持重、弯腰等。(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上一篇:胃下垂药膳具有补中益气 健脾养胃的功效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