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指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骨性关节炎相似。《素问·痹论》认为痹证与营气卫气运行不畅有关,并进行了专题论述。自张仲景始以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风湿历节”等病,此后该法被广泛地用于痹证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试从营卫倾移角度进一步探析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1 营卫的概念
1.1 营卫的来源
《灵枢·营卫生会》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说明行于周身,循环往复的精气来源于水谷。水谷进入脾胃,依靠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将其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心肺布散于五脏六腑。其中清轻者为营气,又称营阴,性柔质润,行于脉中,能入脉化血,和调五脏,洒陈六腑;浊者为卫气,又称卫阳,慓疾滑利,行于脉外,卫外防御,护卫周身。营卫的生成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脾胃是营卫生成的根基,心肺是营卫循行分布的关键[1]。若脾胃亏虚,心肺失调,则营卫化生不足,脏腑百骸无以滋养。
1.2 营卫的生理功能
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更加精纯的部分,能调和津液,入脉化血,滋养四肢百骸,正如《灵枢·邪客》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易于流行,不受脉道约束,内达五脏六腑,外循皮肤分肉之间,布散全身,可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入,亦可“温分肉,肥腠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卫气者,热气也。”营卫二者虽然属性不同,运行有别,功能各异,但同根同源,关系密切,重在调畅。营卫调和,卫气抗邪能力强,人体不易被邪气侵袭。若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御邪功能减退,则易为外邪侵袭,发而为病。营卫二气各司其职,营主守内,卫主御外,一阴一阳,一静一动,生命长养,全赖于此。
2 营卫不和与痹证
《素问·痹论》记载:“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即痹证主要是由风、寒、湿等邪侵袭人体,与营卫之气相搏,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该篇特意强调“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意在说明营卫失和与痹证发生关系密切。机体正气不足,营血不能正常循行于脉内,濡润五脏六腑,卫气失去卫外防御功能,与营气不和,则营卫不和,腠理不固[2]。此时饮食起居不慎,风、寒、湿等邪气可乘虚侵袭人体,闭阻脉络,气血凝滞,从而成痹。在痹证发病早期,患者多有倦怠、低热、易感冒等营卫不和的表现,若遇风、寒、湿等邪气,与营卫斗争,可诱导营卫“腐败逆乱”[3]。张仲景也认为痹证发生的原因是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言:“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与《黄帝内经》所识如出一辙。因此,营卫之气顺畅,风、寒、湿之邪难以侵袭人体,则病不发。营卫不和,卫气失其卫外防御之职,营气失其循脉营运之能,复感风、寒、湿之邪,与营卫之气交合相逆,痹证乃生。
3 营卫倾移的概念
3.1 何为营卫倾移
“营卫倾移”一说最早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其言:“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即气的盛衰、左右相倾这些变化,皆由营卫之偏盛、气血之虚实所致。营卫倾移主要变化在于气血的变化,卫气亢奋居于主导地位,营血不足次之。倾,倾斜,强调态势的变化;移,移动,强调位置的改变。由于营卫本身的状态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因此其“倾移”亦不是简单的位置改变,是在病理状态下营卫自身分布与循行的改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4]。根据营卫自身性质的不同,偏移倾向亦会不同。卫气慓疾滑利,运行脉外,受风寒湿热邪气侵袭时,易聚而成实,偏离原来的运行轨迹,是为“移”。营气入脉化血,若失去循行脉道之职,营血亏虚,是为“倾”。正如《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云:“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3.2营卫倾移是营卫的一种病理表现
《伤寒论·平脉法》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强调人体健康的状态应该是营卫之气流行通畅,二者不能失去“衡铨”的关系。“衡铨”,指衡量轻重的器具。“衡”,有秤杆,秤的意思。正如《庄子·胠箧》中所言:“为之权衡以称之。”“铨”,亦有秤之意。《说文解字》言:“铨,衡也。”张仲景用秤比喻营卫之间的关系。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营卫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秤杆、秤砣关系表示,卫是秤砣,营是秤杆。秤砣的位置决定秤杆平与否,秤砣掌握主导权。秤盘是外力,是个启动因素,给秤盘加东西,秤砣会发生前后移动变化,秤杆也会随着上下倾斜变化。秤杆、秤砣、秤盘三者之间形成的稳态是动态的稳态,不是绝对力量的对等,寻找恰到好处的着力点才能维持平衡[5]。这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最佳状态为“阴平阳秘”是一致的。“阴平阳秘”不能简单理解成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体现的是天平思维,如用天平秤1kg的东西,就必须有1kg的砝码,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在人体中,“阴成形,阳化气”,躯体有形属阴,功能无形属阳。功能既属无形,又怎能从字面意义上说人体是由一半阴一半阳组成的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等量或对等描述阴阳,这不符合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秤砣的位置和秤盘的重量决定秤杆的倾与不倾,倾移是秤盘被外力干扰,秤砣随之移动,秤杆失衡倾斜。同样,卫气受外邪侵袭程度决定着营气的受邪程度,营卫倾移,人体的健康状态被打破。在痹证发病过程中,风、寒、湿邪是外力,可扰动营卫之气,营卫失和,失于权衡。
3.3 卫气亢奋在营卫倾移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于卫气的作用,多数研究强调卫气虚弱致病,但这不完全符合中医阴阳盛衰皆可致病的说法。事实上,卫气衰少、卫气亢奋皆可致病,从营卫倾移角度来看,在痹证发病过程中,卫气亢奋居于主导地位。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言:“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若外邪入侵,首先犯卫,邪气客于机体,卫气向该部位聚集,祛邪外出。《灵枢·岁露论》言:“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表明卫气对邪气侵犯之处,具有目的性与趋向性[6]。当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可迅速移动至邪气入侵及留滞之处,这是由卫气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活动力强,流行迅速,运行于脉外,散行周身,内至胸腹、肓膜,外达肌肉、腠理、皮肤,与脉内营气并行,不入脉内,如果卫气进入脉内,机体就会患病。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言:“营气衰少,卫气内伐。”说明卫气在脉道内留滞逆行,克伐自身而致病。《黄帝内经》认为痹证的发病机制为“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除言营卫不和之外,表明痹证并非卫气不足,而是卫气稽留逆向实滞所致[7]。以痹证为例,若风、寒、湿、热等邪侵于人体,首先犯卫,卫气向该部位聚集,稽留逆向实滞,或戕伐自身,卫气亢进偏盛,而营气一方衰少,相对较弱,用“营卫倾移”解释,即卫气反应过度(秤砣前移过度),营气相对不足(秤杆低垂),这提示在治疗痹证时,需要疏通调节卫气,而不是一味祛邪。
4 风邪是营卫倾移的启动因素
历代医家认为,风、寒、湿等邪气外侵对痹证形成至关重要。“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之首,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8]。当自然界风气偏盛或遇人体正气不足时,风作为一种重要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可引起多种疾病。事实上,风邪本质是以“风”为主导的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湿度、温度下的“虫邪”。《说文解字》言:“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太平圣惠方·治大风疾诸方》曰:“诸风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作,便有五种虫生,能害于人。”可见,“风”不仅是指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且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与气候相关的微生物致病因素的朴素认识[9]。风邪入侵人体,中伤营卫,腠理受伤,营气不能注脉化血,濡润四肢,与卫气相搏,卫气失其“滑利”[10]。正如《素问·风论》言:“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说明风邪入侵,扰乱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与卫气相干,卫气聚集凝滞,从而导致肌肉麻木不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指出外感因素侵袭人体,如疾风骤雨,危害大,程度重,是一个急性反应过程。风善行而数变,常见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因此在痹证患者中,虚邪贼风伤人体,寒湿郁久化热,初期以多关节游走性疼痛、红肿等急性炎性反应为主。若迁延失治,则邪入营血,营卫气血瘀滞阻塞,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被打破。因此,治疗痹证应及早行祛邪治疗。
5 小结
通过对营卫来源与功能的探讨,不难发现,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调和,人体才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痹证与“风寒湿三气杂至”,营卫不和有关,由营卫之间发生倾移、卫气亢奋、营气衰少所致,其中风邪是启动因素,卫气亢奋在慢性发病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提示治疗痹证时应祛风通络、扶营抑卫。这里的“抑卫”不是单纯的打压之意,而应注重疏通、调节偏移留滞之卫气;“扶营”意在重视后天脾胃,若水谷化生有源,营气充足,则可与卫气相衡。整个治疗过程不可单靠抑制进补,而是借助药物的促进、培护作用,充分调动人体自然调节与再生功能,营卫权衡,痹证乃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伊锐 尹相乾 姚博 刘炎 马文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