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骨伤科>正文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严蔚冰,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非遗坐姿八段锦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导引学教研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班”导师,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教授自幼习文练武,天资聪慧,先后师从上海国术名家唐金元、朱鑫祥、卢俊海等,学练南拳、心意六合拳和迷踪门的套路,结识诸多功夫名家并结缘中医,一直致力于“中医导引”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其传承和普及[1]。笔者有幸在严蔚冰教授门下短暂学习,听其讲解中医导引学,现总结严蔚冰教授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以飨读者。
 
1 吐纳导引成就理神治骨
严蔚冰教授认为,导引吐纳是中医导引学中的重要方法。导引以伸筋行气,吐纳以调息安神,两者互为体用。吐纳主要采用鼻吸鼻呼,吐纳之法在于吐出体内浊气,纳入自然清气。人体通过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生不息,进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医学实在易》记载:“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故骨折、脱位等损伤可造成局部气滞血瘀,进而影响全身气机,造成气机紊乱。严蔚冰教授认为正骨治疗时可让患者刻意地行呼吸吐纳,促使肺宣通全身及骨伤部位的气机,使气血流通,从而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1.1 治骨之前吐纳导引
凡骨折、脱位等急性损伤者,常因疼痛刺激造成其呼吸浅表或急促,尤其是胸部及腰腹部的损伤,表现十分明显。伤者呼吸浅表,其浊气未能排出,清气未能入内,则全身气机失调,而骨伤处气滞血瘀,使疼痛加剧。严蔚冰教授认为,伤者对疼痛极为敏感,影响复位效果,所以主张实施手法复位之前指导伤者行吐纳呼吸导引,医者发出口令让伤者随口令“呼”“吸”进行吐纳导引,使伤者的呼吸功能及节律规整并恢复正常以减轻疼痛,进而为伤肢的正骨复位创造有利条件。
 
1.2 治骨之中吐纳导引
正骨手法应讲究“稳、准、巧”,医师在了解伤者骨伤情况后,精准地制订复位方案,从而正骨复位,法之所施,一次完成,且施术完成只需“一分钟”,甚至是“几秒钟”。正骨复位需要医患合作,伤者配合治疗是重要前提。严蔚冰教授认为,此时伤者跟随医者的口令继续行呼吸吐纳,可使其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吐纳,从而放松身心,利于成功复位。医者在复位手法实施时发出“吸气”口令,复位手法停顿或转折时发出“吸气”口令。治骨之中患者行吐纳导引可使医者真正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1.3 治骨之后吐纳导引
伤者骨伤复位完成后,表现为骨折断端对位结合,关节脱位杵臼合一,筋络损伤接续归缝,此时局部损伤所致的气滞血瘀尚未消除,气血流通也未完全畅通,加之复位手法对伤处的刺激,患者仍有余痛。严蔚冰教授认为,刻意的呼浊纳清可以调节肺的肃降宣泄功能,伤者练习吐纳呼吸可以安神、定志、减痛,使其心绪趋向稳定。具体方法:伤者骨折复位成功后,医者握住损伤部位,掌握节拍,发出口令,患者行吐纳导引至呼吸节律正常。
 
2 服药导引可达功药并进
中医骨伤科采用药物治疗历史久远,也是疗伤的重要特色之一。如《正体类要》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可见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痛苦,缩短病程,满足患者快速康复的诉求。药物治疗骨伤一般分为3期,且处方中皆有伤及脾胃的药物成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严蔚冰教授特别强调可通过中医导引调理脾胃,积极配合骨伤3期用药,功药并进,促使气血畅通,损伤恢复。
 
2.1 主动单举导引法
此法应在患者骨折部位行固定治疗后且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施行。患者能主动行此导引练习,并能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具体方法:取站姿或坐姿,必要时可取仰卧姿,上身保持正直,双手在胸前交叉,先右掌上引,左掌下压,两掌心一上一下用力撑开,同时吸气,然后放松还原时呼气;双手在胸前交叉,再左掌上引,右掌下压,用力撑开,同时吸气,然后放松还原时呼气。左右交叉合为1次,重复7次为1组。一般建议骨伤患者服药前饮温水半杯,做单举导引2组,服药后饮温水1杯,再做1组单举导引,可疏导脾经,提高脾胃运化功能。
 
2.2 被动单举导引法
此法应在患者骨折部位行固定治疗后且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施行,患者没有自主能力或自主能力较差需要他人帮助完成。被动导引时需要助手和患者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满意功效。具体方法:患者取站姿或坐姿,必要时可取仰卧姿,上身保持正直,助手和患者相对,助手双手握住患者手指,调匀气息,先用左手带动患者右手臂上举,患者同时吸气,放下时慢慢呼吸;然后再用右手带动患者左手臂上举,同时吸气,放下时慢慢呼吸。如此左右交叉为1次,重复7次为1组。待患者功能逐渐恢复后,可转为采用主动单举导引法。
 
单举导引法取法于中医经典导引方法“八段锦”导引法之“调理脾胃需单举”。严蔚冰教授主张习练单举导引法时无论主动导引还是被动导引,伸展时用鼻慢慢吸气,还原交替时用口将气慢慢呼出,呼吸要协调一致,临床应用此导引法时可不拘次数,以患者全身发热微汗或打嗝、肠鸣、矢气为度[2]。
 
3 伤科导引遵循三大治则
中医伤科中“伤筋未必伤骨,伤骨必伤筋”,骨折、脱位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筋伤,且在治疗后常遗留筋伤。严蔚冰教授认为“中医导引学不但重视骨伤的康复,更重视骨伤复位后的筋伤康复”。骨伤科习练导引的目的是伸筋行气,伸筋有助于筋骨复原、恢复功能,行气可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在骨伤康复时采用中医导引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为骨伤康复提供具体方法,也可以拓展骨伤康复的理念。中医学导引方法较多,严蔚冰教授提出一些应用于骨伤治疗时的共同原则。
 
3.1 根据诊疗需要实施辨证导引
在骨伤治疗的各个阶段配合导引行气,有助于骨伤、筋伤的修复,恢复肢体功能[3]。(1)在复位或术后早期由于疼痛和肢体功能受限,应避免临近关节的过度活动,可通过更远端肢体活动配合呼吸,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有利于肢体肿胀消退。(2)患者能耐受疼痛但又暂时无法自主活动时,主要采用呼吸配合常规的肢体导引。(3)患者术后可自由活动但无法负重时,导引动作应避免肢体负重。(4)骨伤基本愈合可以负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其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引动作,由于损伤部位、经筋、经络的不同,导引的次数、时长等亦有所差异。
 
3.2 强调局部功能及整体康复
中医导引不仅强调患肢的局部活动,更强调机体的整体康复。严蔚冰教授认为,骨伤发生时并非只有患肢受到影响,整个机体也会受到影响,如骨伤后有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甚至还有骨折等,极易引发机体的恶性循环。此时的中医导引不仅是对患肢的局部导引,还是通过对患肢的导引以舒展相应经筋、疏导相应经络,从而促进周身气血运行[4]。中医导引强调导引与吐纳的协调,有效联动全身与患肢,可促进骨伤的愈合和筋骨的恢复,同时全身的导引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3.3 尊自然、法天地进而天人合一
孙思邈指出,治病需天人合一,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替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中医骨伤的治疗亦在其中,亦受其惠。严蔚冰教授认为,中医导引实施的环境和时间影响导引的功效。导引的实施应顺应季节、时间、环境。如在万物生发的春季,多行气导引有助于机体的康复;在万物潜藏的冬季,可以适当减少导引的强度,避免大汗淋漓、损耗阳气。清晨与白天主阳,最宜导引,患者可选择相对强度较大的导引术;傍晚和深夜主阴,宜采用相对柔和安静的导引术。
 
4 导引动静结合的内涵
严蔚冰教授指出,中医导引应贯穿中医伤科疾病的诊疗及康复全过程。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可见导引的对象是以炼有形之体推动无形之气。形正、筋柔、气和是导引康复的三大要素,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有利于康复。动静结合是中医伤科治损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导引的“动静结合”不外乎“形体”的动静结合和“心神”的动静结合。其中形体的“动静”包括局部的“动静”和全身的“动静”,经筋系统的“动静”和骨骼系统的“动静”;心神的“动静”指通过特定的“意”导引神气。“形体”的动静结合和“心神”的动静结合都有利于改变骨伤或筋伤造成的内外环境,使经络通畅、气血调畅、五脏安和,呈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5 小结
中医伤科诊疗通过对骨伤及筋伤针对性的导引训练,把握导引的“度”,可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进而濡养筋骨,滑利关节,修复损伤。严蔚冰教授指出,中医导引学是中医伤科医师的必修课之一,甚至作为一些伤科流派出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既适用于医者,又适用于患者,伤科医师应当勤加习练,熟练掌握并应用,发挥导引在伤科诊疗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医伤科的整体治疗效果。因此,笔者秉承严蔚冰教授的学术思想,亦认为中医伤科习练导引对医、患至关重要[5]。伤科医师应当对导引足够重视,融会贯通,加以掌握并推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宇 严石卿
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上一篇:腰椎小关节紊乱 坐位脊柱旋转法 三搬法合下蹲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