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骨伤科>正文

畲族医药 畲族骨伤科疾病用药情况

畲族骨伤科方药应用规律和特点分析
 
畲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目前在全国约有七十余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四省。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山区地带,生活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恶劣。而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治疗疾病所积累下来的宝贵民族医学经验和财富,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理论体系。骨伤科疾病是畲族人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在畲族医药中,关于骨伤科治疗的理论、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畲族医药学》《畲族医药学》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畲族医药学》[1]。此书是由雷后兴为主编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到浙江省丽水市、金华市、温州市和福建省宁德市、广东省潮州市等畲族聚居地,对畲族名医进行采访和调研后所编写的书籍。《中国畲族医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畲族医药的专著,详细记录了畲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常用病名、疾病辨证、特色疗法和特色方药等。《畲族医药学》[2]是由陈泽远主编的介绍畲族医药的专著,同样也详细介绍了畲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畲药、验方等。笔者重点收集并统计了这两本书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方药。
 
2.统计学方法
(1)数据处理:规范药名,即对药名进行统一;(2)将录入Office Excel软件的数据以组方为行,以药物为列,对每一个药物的信息进行赋值:无=0,有=1,以此建立组方用药的标准数据库,以利于统计分析;(3)构建好标准数据库后,在其基础上采用SPSS 21.0软件对录入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1.畲族骨伤科疾病用药情况
共收录治疗骨伤科疾病验方197条(含单方),其中内服方有137条,外用方60条。内服方中治疗骨折有9条(6.6%),治疗外伤导致筋伤的有15条(10.9%),治疗关节疼痛疾病的有42条(30.7%),治疗腰痛病的有20条(14.6%),治疗骨髓炎的有7条(5.1%),治疗骨质增生症有3条(2.2%),属于畲族医药中特色的骨伤科十二时辰辨证用方有41条(29.9%)。内服方总共涵括311味药物,用药总频次达729次,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次数为2.4次。外用方中治疗骨折的有17条(28.3%),治疗外伤导致筋伤有34条(56.7%),治疗关节疼痛疾病的有1条(1.7%),治疗腰痛的有1条(1.7%),治疗骨髓炎有4条(6.7%),治疗骨质增生症有3条(5.0%)。外用方总共涵括82味药物,用药总频次达121次,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次数为1.5次。
 
1.1内服方中高频药物
使用频次在平均值及以上的药物共70味,排名前30位的高频药物有红花当归牛膝甘草、生地黄、苏木等药物,见表1。
 
1.2外用方中高频药物
外用方使用频次在平均值及以上的药物共23味,主要为蛇葡萄、艾叶、楤木根、红茴香等,见表2。
 
1.3各类骨伤科疾病治疗方及十二时辰辨证用方中高频药物
见表3-表8。畲族医药治疗骨折方中,高频药物有白楤木根、红茴香、蛇葡萄、红花等;治疗筋伤方中,高频药物有红花、蛇葡萄、了哥王、红茴香等;治疗关节疼痛方中,高频药物有白楤木根、草珊瑚、五加皮、钩藤根等;治疗腰痛方中,高频药物有土牛膝、钻地风、锦鸡儿等;治疗骨髓炎方中,高频药物有崖花海桐、了哥王等;骨伤科十二时辰用方中,高频药物有红花甘草、苏木、牛膝等。
 
2.组方用药聚类分析结果
使用SPSS 21.0进行内服方聚类分析,见图1。根据聚类图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5个聚类方。C1:红花。C2:当归牛膝。C3:生地黄、苏木、甘草。C4:泽兰、桃仁、地鳖虫、木通枳壳川芎、五加皮。C5:乳香、没药、独活、黄芪三七木瓜杜仲威灵仙、崖花海桐、了哥王、半夏陈皮茯苓、钩藤、续断鸡血藤羌活防风
 
使用SPSS 21.0进行外用方聚类分析,见图2。根据聚类图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5个聚类方。C1:红花桂枝草乌川乌川芎当归。C2:冰片、麝香、青黛、红茴香根。C3:南五味子根皮、兰花根。C4:松树根、苦参、山油麻根、土当归、寒扭根、骨碎补、崖花海桐、积雪草、大血藤。C5:蛇葡萄、艾叶、楤木。
 
讨论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与疾病作斗争所不断累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非物质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特点。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畲族只有语言并没有文字,所以其医药知识和经验多以口传身授为主,很少有文字记载。在关于畲医药理论方面主要有“六神学说”“疳积理论”以及“痧症理论”。在关于畲族骨伤科理论方面,“六神学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指导性。在畲医中“六神”是指六脏神,即肺神、心神、肝神、胆神、肾神、脾神。在畲医中,人体筋骨可分为“三十六骨节”和“七十二筋脉”,皆由“肝神”所主宰。“肝神”主司水精和谷精的生成。故“肝神”旺盛则人体筋骨才能得到气、血、精的濡养和充润。在畲药中还存在着阴阳学说,畲医按药性将药物分为阳药、阴药、和药3种。温热药统称阳药,寒凉药统称为阴药而平药则称为和药。阳药治理气血凝寒衰降,湿困之症。阴药治理亢盛、炎症。和药则具平衡和滋补功能[3]。在畲医辨证用药中,也是十分注重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秉持着热来寒降、寒病热调的原则,从而维护人体气血津液平和。
 
在本次畲族骨伤科方药的统计和分析中,本课题组发现畲医治疗骨伤科疾病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特有的辨证思维。其治疗的骨伤疾病的种类较多,用药灵活且每个方使用的药味数量较少,在本次统计中约有1/3处方为单味用药,即使为复方一般也不超5味,且95%以上的药物为植物药,仅少数动物药。在内服方中,以红花当归牛膝、苏木、桃仁活血化瘀为功效的药物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祛风除湿类药物,如五加皮、羌活防风威灵仙等。在外用方中,则以山天罗、楤木根、山木蟹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药物为主。在治疗骨折方中,以白楤木根、红茴香、蛇葡萄、红花等药物为主,治疗筋伤方中,以红花、蛇葡萄、了哥王、红茴香等药物为主,治疗关节疼痛方中,以白楤木根、草珊瑚、五加皮、钩藤根等药物为主,治疗腰痛方中,以土牛膝、钻地风、锦鸡儿等药物为主,而治疗骨髓炎方中,主要药物有崖花海桐、了哥王。根据畲药阴阳理论,在内服方高频用药中有18味药物为阳药,6味为阴药,6味为和药。外用方高频用药中有13味为阳药,7味为阴药,3味为和药。所以在骨伤科用药中,阳药占大部分,阴药、和药次之。阳药中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为主。而阴药与和药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类的药物为主。依据畲医理论,当人体三十六骨节和七十二筋脉受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之时,往往导致畲医中的十二条血路不畅或破损,重着甚至伤及脏腑。而脏腑功能受损则反之导致血路阻塞,气血凝滞和亏虚,筋脉骨节失去濡养。阳药在骨伤疾病的使用一方面能温通血路,促进气血运行和活血化瘀。另一方面则能起到温煦体表、祛风除湿散寒之效。同时配合少部分的阴药、和药则能更好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使伤处气血、津液得到更好地补充和循行。所以畲药的阴阳学说能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与中医思想相符。在药物归经方面以归肝经为主,其能对肝经气血运行产生调和、促进作用。这与畲医理论中“肝神”主筋骨理论相照应,在畲医中人体的气、血、精需靠“肝神”化生作用下才能更好地濡养人体。在畲医骨伤科中,“肝神”旺则骨节坚硬、筋脉坚韧。
 
在畲医骨伤科治疗中还存在着十二时辰辨证施治的独特理论。其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之处,如某一处受伤则不仅该处血脉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引起其它某一处气血运行的变化。所以畲医依据人体受伤的不同时间,即使是同一受伤部位其用药也不尽相同,这就逐渐演变出畲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中特有的十二时辰辨证用药的规律。不同的时辰其还依据受伤的程度细分为内伤用方、血伤用方、穴伤用方,因此书在记载酉时用方时缺失穴伤的用方,故总共有35个用方。据此次数据统计分析,在十二时辰辨证的高频用药的前5位中,除去第2位的甘草普遍用于调和诸药外,分别为红花、苏木、牛膝当归,这几味药皆为活血化瘀之药物。然后再配伍一部分清热、行气之药如生地黄木通枳壳、天花粉和木香。结合畲药阴阳理论,其仍以阳药为主,阴药次之。笔者认为因畲族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山区一带,气候常年以湿热气候为主。故在不同时辰和季节辨证用药中需佐以能清湿热、生津之效的药物,以更好地调和全身十二处气血的运行,促进伤处恢复。
 
在组方用药聚类分析方面,对于内服用药中,C1方中为红花,其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效尤佳,为治疗血瘀证常用药。C2组的当归甘温质润,既能活血补血也可散寒止痛。牛膝活血祛瘀之外还能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导热下泄、引火下行。C3组的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要药,还能用于骨伤病。《神农本草经》中关于生地黄的记载为:“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苏木功善活血疗伤,消肿止痛。甘草起调和诸药效果,也可缓急止痛。C4组中,泽兰、桃仁皆可活血祛瘀,且泽兰兼有利水消肿之效。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不仅可用于血瘀气滞证还能用于风湿痹痛证。地鳖虫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效,木通在方中主要起清热除痹作用,能利血脉、通关节。枳壳破气消积,有助行气血之效。五加皮为祛风湿的要药,还可补肝肾强筋骨和消肿。C5组中乳香和没药常相配伍,皆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独活、羌活防风能祛风寒、止痹痛。黄芪不仅善补气,还可用于血虚气滞之肢体麻木和关节痹痛。三七擅于散瘀止血和消肿止痛,还可补虚强壮。木瓜舒筋活络、益筋和血,为治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杜仲续断皆可补肝肾、强筋骨,常为相须用药。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经络之力强,为治风湿要药。崖花海桐有祛风活络、散瘀止痛之效,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了哥王则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半夏陈皮在此方中可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消肿止痛。茯苓则利水消肿、补脾益气,钩藤则能息风止痉、疏风清热。
 
外用药中,C1组中红花活血祛瘀,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草乌川乌性大热,祛风湿,温经止痛之力强,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痹症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补血活血。C2组中冰片能清热止痛,可用于疮疡肿痛,麝香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和疮疡肿毒之证。青黛清虚热,可用于伤后阴液耗伤而发热之证。红茴香根能活血止痛、祛风除湿。C3组中的南五味子根皮和兰花根皮都能理气活血、祛风通络。C4组中松树根、山油麻根皆可消肿解毒、止血。苦参清热燥湿,寒扭根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土当归和积雪草可祛风燥湿,活血止痛、消肿。骨碎补善于活血疗伤、温补肾阳、强筋健骨。崖花海桐祛风活络、散瘀止痛之效。大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止痛。C5组中蛇葡萄祛风除湿、活血散结,楤木根活血散瘀、利水消肿,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在给药形式和药引方面,畲医以单纯水煎服占大部分,药引上常用的是酒类(黄酒、米酒、高粱酒)、糖类(红糖、冰糖、白糖)和动物类(猪、鸡)。糖、酒合用或酒、动物类合用是常见组合形式。其它少部分使用米泔水、米糊、人乳、蜜、姜和鸡蛋等。畲族注重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4]。外用类的药物给药形式中常见的有捣烂外敷、水煎外洗和制膏敷等。在外敷中常使用的敷料有动植物油、米糊、糖、人乳、鸡蛋清和冰片等。
 
综上,畲族医药中关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范围较广,并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目前关于畲族医药的研究仍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雷后兴,李水福.中国畲族医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陈泽远,关祥祖.畲族医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3]鄢连和,蓝梅英,李水福,蓝峻.试论畲族医药的阴阳哲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8-9
[4]雷后兴,鄢连和,陶云海,郑宋明,吴婷,李水福,李建良,林美琴,蓝国相.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报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6):1-4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梁栋 周红海 吴晶琳 陆延 余进爵 苏少亭

上一篇:运用通痹开结调气之法治疗经筋痹痛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