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心脏病>正文

毛德西论治胸痹心痛 执补虚祛邪两纲 创胸痹证治九法

毛德西将胸痹心痛病治则治法概括为“两纲九法”,两纲指补虚与祛邪,九法分别为益气养阴法、养阴复脉法、健脾温中法、温阳扶肾法、宽胸化浊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芳香通络法、祛寒通痹法。
 
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临证六十余年,对胸痹心痛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有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毛德西将其概括为“两纲九法”,现将其具体内容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所说的“太过不及”与“阳微阴弦”,是指正虚与邪实,太过者“阴弦”也,不及者“阳微”也。历代医家将本条视为胸痹心痛病之总纲。张仲景仅用“阳微阴弦”四字,既概括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又阐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又突出了《金匮要略》脉学的特点。

毛德西论治胸痹心痛
 
“阳微阴弦”是指气阴两虚(包括阳气与阴血)为本,实邪瘀阻为标。此处强调胸痹心痛的病机为正虚邪实,或曰阴乘阳位。毛德西将正虚与邪实视为“两纲”,乃指本病证候之本质,而具体治法有九种,合而言之为“两纲九法”。对于“两纲”之本虚与标实,其治法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即扶正与祛邪。至于九法,虚证之补法有四,分别为益气养阴法、养阴复脉法、健脾温中法、温阳扶肾法;实证之泻法有五,分别为宽胸化浊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芳香通络法、祛寒通痹法。但具体于临床见证,常常是本虚与标实共见,其治疗就应补泻兼施。
 
1.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是针对气阴两虚证而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本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证可见胸闷,气短,自汗,乏力,甚或恶寒肢冷,舌质淡红,脉细弱。其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法。中医学家岳美中提出用保元生脉饮(保元汤合生脉饮)为主方。保元汤出自明代魏直《博爱心鉴》,由黄芪、人参、桂枝(或肉桂)、甘草四味组成,为补气温阳之剂。生脉饮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组成,为益气养阴方。毛德西临证应用保元生脉饮的常用剂量为:生黄芪15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桂枝10g(阳虚用肉桂10g),炙甘草10g。一般气虚用党参,气阴两虚用生晒参或太子参,阳虚用红参。若有血虚征象,如见面色萎黄、心悸语怯等,可用保元生脉饮加当归、鸡血藤、阿胶、陈皮等,以冀益气生血和化瘀生血。
 
2.养阴复脉法
 
养阴复脉法是针对胸痹心痛病之脉结代而设。虽然《金匮要略》未言结代脉,但《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常被首选使用。毛德西认为,炙甘草汤证的形成以阴血不足为主,阳气式微为辅,后人称此方为养阴复脉剂。原方阴药用量大,而阳药用量不及阴药之半。一般用量为:炙甘草30g,生姜15g,生地黄30~60g,人参15g,桂枝10g,阿胶10g(烊化),麦冬30g,火麻仁15g,大枣10g。经方学家曹颖甫在《伤寒发微》中云:“此久病血虚者,心阳不振之病也。”“夫血统于脾,而出于胃中之水谷。胃虚则无以济生血之源,生血之源不继,则营血不足。脉见结代者,心阳不振,而脉中之血黏滞不得畅行也。”书中特别提到,炙甘草汤的脉象是“不任按”的,因“血少故也”。并说,“迨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
 
3.健脾温中法
 
健脾温中法是针对胸痹心痛之脾虚夹寒证而设。《金匮要略》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其中人参汤就是健脾益气、温中祛寒的代表方。人参汤与理中汤的药物相同。脾胃虚寒,中气不运,难以化生气血,必不能将气血输布于心,久之便会形成胸痹之虚证。证见胸中不适,时有痞塞感,但不痛不胀,有呼吸失续状,面色无华,或有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语言低微,脉象沉细等。医家遇此,可取“塞因塞用”之义,用人参汤(人参10g、干姜10g、炒白术10g、甘草10~20g。)治之。方中人参补气扶正,为君药;干姜振奋阳气,为辅药;佐以白术益气健脾;使以甘草益气温中,调和诸药。中焦元气恢复,阳气得升,寒气自散,胸痹之恙自消。毛德西临证治疗该病时,常加用薤白,取其辛香行气、宽胸散结之用,以求在健脾温中的同时补而不滞。
 
4.温阳逐水法
 
温阳逐水法是针对阳气式微、肾气不化而设。在胸痹心痛病的进程中,常会出现“心水”等危证。这是阳气虚弱、气不化水所致。故其治法当温阳逐水,以冀“阳化气,阴成形”,阳回水消。温阳逐水法的具体方药以《伤寒论》真武汤为宜。真武汤方证为: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心中忐忑不安,面色无华,时有头眩,身体振振欲倒,舌苔薄白,脉象沉细。一派阳不化气,水饮泛滥之象。真武汤方药为:炮附子10~15g(先煎1~2小时),炒白术10~20g,茯苓15~30g,赤芍15g,生姜10g。方用附子温阳扶肾,白术健脾化饮,茯苓淡渗利湿,芍药(有瘀血者用赤芍,无瘀血者用白芍)养阴润燥,生姜通阳化饮。其功效如《赵锡武医疗经验》所云“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为治疗胸痹心痛病“心水”之主方。
 
5.宽胸祛浊法
 
宽胸祛浊法是针对痰浊阻络、胸阳闭塞而设。其具体方药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合方,即瓜蒌实15~30g,薤白15~3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10g,桂枝10g。其中瓜蒌、薤白、半夏三味,具有宽胸宣痹、降逆祛浊的功效;而桂枝、厚朴、枳实三味,具有通阳行气、宽中消痞的作用。合而为用,其功效为宽胸理气、祛痰化浊、宣痹通阳、疏肝降逆等。应用指征为:胸闷心痛,兼有胃脘痞满,或呕恶,或呃逆,舌质淡暗、苔白腻,脉象弦紧。据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里就有治疗胸痹心痛的“大补心汤”,药物组成即是以上三方的六味药。可见“瓜蒌薤白合剂”早在西汉时期就流传于医界了。方中半夏降逆和胃,枳实与厚朴行气消痞,这对胸痹心痛伴有胃痞者最为适用。
 
6.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疗效已被中西医家所共识。这是因为胸痹心痛病自始至终都有瘀血阻络,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活血化瘀法常用方有三首,一是桃红四物汤,二是血府逐瘀汤,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冠心2号方(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降香15g)。桃红四物汤其活血与补血作用相当;血府逐瘀汤是桃红四物汤加四逆散、桔梗、牛膝而成,增强了疏肝理气作用;而冠心2号方具有“活血不伤正,行气利血行,无破血伤正气”之功效,其临床指征为:心胸刺痛,痛有定处为主症,兼见唇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有结代等。毛德西临证喜用冠心2号方加味治之,心痛甚加元胡10g、郁金10g化瘀止痛,瘀血严重加苏木15g、红景天15g化死血而止痛。
 
7.疏肝理气法
 
胸痹心痛由肝郁气滞所引发的并不少见,尤以女性患者为多,常因情绪不遂而发病。常见症状为胸闷不舒、善太息,甚则抑郁语少,自认为病情“严重”而闷闷不乐,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虽然在《金匮要略》中未及此法,但所用方药不乏疏肝理气药,如薤白、枳实、杏仁、橘皮、厚朴等。其中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就是宣通气机的良方。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专设“论心痛治肝”法,云:“盖心气之伤,由于肝气之不足,补其肝,而心君安其位矣。”这里所说的“补其肝”,是补肝之体,如当归、白芍等,补肝体实为敛肝气。毛德西临证喜用橘枳姜汤合四逆散、丹参饮治之,方药为:橘皮10g,炒枳实10g,柴胡10g,白芍10g,丹参30g,檀香8g(或降香15g),砂仁6g(后下),生姜6g,炙甘草10g。如患者心情郁闷难解,除配以心理疏导外,可加佛手花10g、代代花10g、玫瑰花10g,以理气疏肝。
 
8.芳香温通法
 
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香丸等均为芳香温通的方药。芳香可以开窍,温通可以散寒。而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宽胸丸(细辛、高良姜、荜茇、檀香、元胡、冰片),乃是治疗胸痹心痛病芳香温通法的代表方,有芳香温通、散寒行气、活血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服用此方尤为适宜。毛德西常以该方加减使用,具体如下:细辛3g,高良姜6g,荜拨6g,檀香8g,元胡10g,公丁香3g(代冰片用),淡干姜6g,炙甘草10g。
 
9.祛寒通痹法
 
祛寒通痹法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有明示,如“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所谓“胸痹缓急”,是指病情时缓时急但偏于急。缓者,湿邪作祟也;急者,寒邪凝集也。故取薏苡仁除湿宣痹,炮附子温阳通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胸痹心痛之重症,乃寒邪痼结所致,故必用大辛大热之品,如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以温阳散寒;赤石脂温涩,收敛阳气,以防辛散太过。此方应用指征为:胸背彻痛,形寒肢冷,四肢厥逆,脉象沉细,舌苔白滑。具体方药为:炮附子5~15g(先煎30~60分钟),淡干姜10g,川椒6g,赤石脂10g,炒薏苡仁15g,炙甘草10g。毛德西指出,附、椒、姜的用量要从小到大,不可孟浪。即是小剂量,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脉象与血压,以及服药后的精神状态,以防不测。如果患者服用附、椒、姜后有燥热反应,可取人参、黄芪代之,但用量也要从小到大,若配少量的麦冬为好。(禄保平 毛峥嵘 张文宗 李彦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毛德西的胸痹心痛病治则治法

下一篇:喘证 扩张型心肌病 用大柴胡汤合四逆汤加减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