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中风>正文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在诊治中风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临证常用治疗中风病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疏散外风药
 
疏散外风药应用于中风,主要见于金元以前。由此上溯至《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均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法以祛风为主。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曰:“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持中风“外风”说者,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因此在治疗上除用大队风药之外,多酌情参用一些健脾益气之品;另外,风邪中人,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痹阻,始发为中风,故方中亦多加养血活血之品。
 
可用于治疗中风的疏散外风类药有秦艽、荆芥、羌活、防风等。《医学启源》云:“(秦艽)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本草经疏》记载秦艽:“……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药性论》谓荆芥“治恶风贼风,口面歪斜……”《药性论》言羌活“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斜,遍身顽痹”。代表方如《卫生宝鉴》之秦艽升麻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大秦艽汤等。
 
金元以降,中风的治疗逐渐趋于治内风为主,疏散外风类药的使用日益减少。有学者认为,对外风学说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客观对待,疏散外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仍具有实用价值。
 
2.平肝息风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张景岳认为,中风之发生系由“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致。肝肾阴虚则肝阳偏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而上涌,轻则头晕头痛,重则昏不知人;肝风内动,流窜经络,则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者必兼身热、面赤、气粗、口臭、口噤、便闭,苔黄燥、脉弦滑等邪热之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常伴耳鸣目眩、头晕头痛,舌质红、苔少,脉细弦等阴虚生风之症。
 
中风急性期以标实之候为主,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阳化风动者,治以平肝息风为主,常用的平肝息风类药有天麻、钩藤、羚羊角、石决明、珍珠母、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其中天麻、钩藤等为必用之药。《本草汇言》说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天麻入厥阴经而治诸病。罗天益认为“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本草述》说钩藤“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本草新编》载:“钩藤,祛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代表方如《圣济总录》之天麻丸、《十便良方》之天麻酒、《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重订通俗伤寒论》之羚角钩藤汤等。
 
3.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法治中风始于清代王清任,后广泛应用于中风之中脏腑、中经络者。现代研究认为,活血化瘀有扩张血管、减少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保持血流通畅等作用。还有研究表明,不少活血化瘀药具有稳定细胞膜、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之功能。因此应用活血化瘀药通过行血、活血,通畅血脉,祛瘀生新,以使血流正常而达到治疗作用。
 
活血化瘀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自不待言。而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为络破血溢,血凝成块而留滞,以致脑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活血化瘀药有养血、活血、破血、化瘀作用,用于出血性中风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血肿吸收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大脑受损区神经功能的恢复。
 
常用治中风的活血化瘀药有当归、水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日华子本草》谓当归“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张锡钝认为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药品化义》云:“桃仁,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祛瘀生新之功”“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
 
4.治痰药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或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宜,或情志所伤,致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功能失常,水液停聚,可以生痰;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脾之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停滞,亦可生痰;肾主津液,为水脏,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影响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亦可生痰。痰湿停滞于脏腑,上蒙清窍,则可发为昏不知人之中风(中脏腑证);痰浊阻滞于经脉,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则可发为口僻不遂之中风(中经络证)。
 
常用治中风的治痰药有竹沥、天南星、胆南星、半夏、白附子、白芥子、皂荚、礞石、天竺黄等。《药性论》云竹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本草备要》云竹沥“清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本经逢原》云:“天南星……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之治筋痿拘缓,即《开宝》之治中风,除麻痹也……然天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药品化义》云胆南星“主治一切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老年神呆、小儿发搐、产后怔忡”。《本草汇言》云白附子“祛风痰,解风毒,善散面口风。”《玉楸药解》云白附子“驱风泄湿,逐痹行痰。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
 
痰属阴,其性重着,蒙蔽清窍者,平素多有健忘、痴呆等症;阻滞经络者,病前常有肢体麻木等症。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中风之疾,多为内风旋动,夹痰横窜经络、蒙塞心窍而发病,发病多急。朱丹溪有“湿痰生热”之说,故中风之用治痰药,不可一味治痰,风痰宜息风化痰,热痰宜清热化痰,湿痰则宜燥湿化痰。解语丹之用白附子、胆南星配全蝎、天麻,治风痰是也;星蒌承气汤之用胆南星、瓜蒌配大黄、芒硝,治热痰是也;涤痰汤之用半夏、胆南星配茯苓、陈皮,治湿痰是也。另外,《医学心悟》之半夏白术天麻汤亦为治风痰之方,《千金方》之黄连温胆汤亦为治热痰之方,《妇人良方》之导痰汤亦为治湿痰之方。临证之时,宜区别用之。
 
5.补益药
 
补益药是指能补益正气,扶助虚弱,治疗虚证的一类药物。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补益药也相应地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候,发病时风火交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急则治其标。疾病后期及恢复期病情稳定,表现以本虚为主者,或补气益血,或滋补肝肾,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之平衡,促进机体之康复。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之用黄芪、当归,《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之用玄参、龟板,《世医得效方》参附汤之用人参、附子等,皆如此类。
 
6.开窍药
 
开窍药具有辛香走窜、开窍醒神之功效,中风之中脏腑,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者,可暂用之以救其急。中风闭证又分阳闭、阴闭。阳闭为痰热闭郁清窍,兼有热象,伴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治宜辛凉开窍,方用局方至宝丹;阴闭为湿痰闭阻清窍,兼有寒象,伴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腻、脉沉滑或缓,治宜辛温开窍,方用苏合香丸。若中风出现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等,为中风之脱证,治宜扶正固脱,切不可用开窍药以加重其疾。另外,此类药辛香走窜,过用则易耗伤元气,伤阴耗液,故中病即止,不可多用。
 
7.通络药
 
虫类通络药性善走窜,能搜剔络中之邪,且部分虫类药有平肝息风、活血祛瘀作用,故中风之属于肝风内动者可用,属于瘀血阻络者亦可用。久病入络,痰浊瘀血阻于络中,影响气血之通畅,肌肉筋脉失其濡养,则见瘫痪日久不复,活动不便、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患肢肿胀、肌肤甲错,临床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宜酌加虫类搜剔药以标本兼治。常用药有僵蚕、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土元、守宫等。非虫类通络药如豨莶草、威灵仙等,临床用之得当,亦有较好疗效。
 
8.通腑药
 
中风发病早期以风、火、痰等标实证为主,此时风火交煽、痰瘀阻滞,一方面可见便秘溲赤、腹部胀痛、舌红苔黄燥、脉弦滑实等阳明腑实之证;另一方面,脾胃为升降枢纽,腑气不通,又可加重气机逆乱,使中风病变加剧;同时腑气不通则痰热积滞无出路。因此中风急性期应用通腑之法,釜底抽薪,既可借通腑泻下之力给痰热积滞以出路,同时又可导热下行,促进神昏、肢瘫的恢复。
 
中风急性期应用通腑法,不必拘于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滑实等症悉具,只要表现有热象即可放胆用之,通腑以泻热。可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待腑气得通,再议他法。即使无腑实、无热象,只要不是极虚之候,在急性期适当使用下法,亦有益无损。
 
9.涌吐药
 
吐法是指通过引起呕吐而排除留着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属于八法中的一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说:“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
 
吐法一般用于体壮邪实、痰食宿在胸膈或咽喉之间的病证,虚证、妊娠及产后患者一般不用或慎用;中风痰涎壅塞,内窍闭阻,不省人事,不能言语,或喉痹紧急之闭证,宜斩关开闭,可偶用吐法以缓其急,但应用时亦需谨慎,勿使呕吐物呛入气道,影响呼吸;出血性中风患者,剧烈呕吐可进一步增高颅内压,有加重出血的风险;中风中脏腑之脱证,忌用吐法。(贾文魁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一篇:中风“卒中”按痰瘀同治法分型论治

下一篇: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