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美容瘦身方>除臭方>正文

中医世家王玉英治疗胃痛的特色方解

•王玉英对胃痛的辨证论治有独特认识和体会,治疗经验可归纳为: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平调寒热,补虚泻实;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疏肝解郁,调和木土,临床疗效显著。
 
•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数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王玉英继承和发展了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历代诸家对胃痛的认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临床疗效卓著。现将王玉英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和降胃腑,升健脾阳
 
胃为腑属阳,胃气宜降,以通为用。脾为脏属阴,脾气宜升,以健为常。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导致脾胃气机失常,升降失司,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在治疗上,考虑到脾胃生理特点的不同,立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为治疗胃痛之大法。《医学真传·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王玉英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王玉英喜用香砂六君子汤作为本病的常用基本方。此方通补兼施,健脾和胃,行气燥湿,温中止痛,益气化痰。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升健脾阳,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和降胃腑。两类药物融于一方,既能升清,又可降浊,补气而不壅气,行气而不伤气,实现治胃和治脾的统一。随症加味之法:大多数胃痛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常于本方中加入炒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助消导降浊;气虚较甚者,加生黄芪、山药、升麻、柴胡等以升健脾阳;气滞胃胀痛加枳实、厚朴、苏梗、乌药等和降胃腑;反酸者加煅龙牡、瓦楞子、乌贼骨等,并将炒三仙易为焦三仙;脾肾阳虚,大便溏泄者加芡实、莲子、补骨脂、炮姜或附子;大便不畅者,辨证选用赤白芍、生熟地、当归养血润肠,酒大黄活血通下,槟榔、枳实、厚朴等行气通便,决明子润肠通便。其中酒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5克,待大便通畅,即当撤去,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治验 张某,女,25岁。2007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胃痛一年余,素食欲不振,喉中有痰,疲乏无力,便溏,舌淡红,脉细数弦。本次月经推迟一月未行。此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当健脾益气,补血活血。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之。处方:木香6克,砂仁6克,清半夏12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香附12克,乌药12克,鸡内金15克,7剂。一周后复诊,言胃痛减轻,食欲增加,大便已不稀,月经来潮。仍觉疲乏无力。脉较前略缓。原方加生黄芪20克,以增益气养血之功,继服14剂。一年后因他病来诊,言服前方14剂后,胃痛未再发。
 
平调寒热,补虚泻实
 
和降胃腑,升健脾阳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把握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各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归根结底,都是导致了脾胃的寒热、虚实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其病情寒热虚实的比例和程度,随证治之。故平调寒热,补虚泻实,是对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基本治法的细化、深化和具体化。这也是王玉英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
 
王玉英参考李东垣阴火理论,提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脾胃论》)。脾胃既虚,运化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胃中,蕴久则化热。胃热上蒸,出现面生痤疮,口腔溃疡,呕吐反酸,舌红等热象。因此,脾胃元气虚弱是产生这些热象的根源。治疗上,“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论》)。即仍需以补益脾胃、平调寒热为主,用方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加白术、茯苓、砂仁、炒三仙等。对于黄连的应用,是王玉英治疗胃痛的特色,常用剂量是3克。如热象不明显,或平素胃寒,黄连可不用或仅用1克。若热较盛,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黄连可用至6克。胃热因于肝郁者,可用龙胆草代替黄连,用量在1~3克之间。痤疮者,加桑叶、白芷、益母草等。湿热盛者,症见头面油垢、口粘、痰多等,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等以增强原方燥湿和胃之功,加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利湿热,加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开窍化痰。
 
本病的虚实特点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贯穿于发病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本虚包括气虚、阴虚和阳虚。气虚者,香砂六君子汤为其对证之方。阳虚胃痛,可用理中汤治疗。对于阴虚胃痛的治疗(患者体质多羸瘦,渴不欲饮,胃痛,烧心,便秘,舌红苔少,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无力),王玉英师叶天士治胃病之法,在香砂六君子汤中合入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玉竹等甘凉濡润之品,令其甘守津还,以养胃阴。这也是王玉英治疗阴虚胃痛的独到之处,即辛甘温健脾胃之阳与甘凉濡润养脾胃之阴并举,既防止了单纯辛甘温而导致更伤脾胃之阴的发生,也避免了甘凉濡润而产生的滋腻碍胃的弊端。标实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痰饮等。根据标实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治验 刘某,女,52岁。2008年9月20日初诊。主诉胃痛十余年,加重一周。患者上周因生气而导致胃痛,现胃中嘈杂疼痛,胃胀,烧心,反酸,纳差,渴不欲饮,气短乏力,自汗。舌红,苔白厚干,中有剥脱,脉弦细无力略数。面色萎黄。证属脾胃气阴两虚,气滞湿热内生,虚实夹杂。治宜健脾益气养阴,理气清热燥湿。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6克,砂仁10克,陈皮12克,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黄连5克,焦三仙各10克,沙参12克,玉竹12克,石斛15克,薏苡仁30克,煅牡蛎30克,枳实12克,乌药12克,制元胡15克,7剂。复诊:胃痛明显减轻,偶尔仍痛,已不烧心、反酸,其他诸症均有好转,舌苔白略厚,脉弦细无力,手冰凉。前方去牡蛎、元胡,黄连减至2克,加苏梗12克,西洋参3克,桂枝3克,7剂。其后仍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一月余,随访10个月,胃痛未见复发。
 
活血化瘀,行气益气
 
瘀血胃痛表现为食少纳差,胃痛不止,痛如针刺,痛处不移,入夜加重,便黑,舌质暗青,甚则紫,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面色多黧黑或晦暗。女性患者如伴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症状,与胃痛的病机一致,也有助于病在血分之诊断。从疾病来看,慢性胃炎以病在气者居多,消化道溃疡则在血分者多见,可以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瘀血症状,但按常规辨证治疗乏效,根据“初病在气,久病及血”理论,亦当考虑病在血分之可能。
 
治疗当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活血、化瘀、行气是为了和降胃腑,益气是为升健脾阳。膈下逐瘀汤是王玉英治疗瘀血胃痛的常用方。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和香附组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王玉英在应用本方时,常配伍四君子汤,以升健脾阳,使之行气活血而无伤气破血之虞。胃胀、腹胀加三棱、莪术等破气活血消积;胃痛甚者加白芍、乳香、没药、元胡;便血者,加炮姜炭、茜草炭、蒲黄炭、大黄炭、仙鹤草等化瘀止血。治疗过程中,随着患者瘀血症状的改善,即当逐渐撤减活血化瘀之药,渐增补气药的用量。
 
注重活血化瘀,是王玉英治疗胃痛的一大特色。王玉英认为,胃痛在血分者,瘀血不去,既阻碍气机的运行,也妨碍新血的化生,又进一步产生瘀血,加重病情。因此,治疗须用活血化瘀之法,截断病情进展,建立良性循环,使胃腑正常通降,更辅之以健脾益气之药,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调和。
 
治验 唐某,男,27岁,2008年12月27日初诊。主诉胃痛多年,遇冷则加重。平时胃中常反酸,食后胀痛,咽喉不利,口中有异味,鼻塞,大便干,2~3日一次,素饮酒多,工作压力大。体略胖,舌胖大红,苔白滑,脉沉滑有力。经某西医院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此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湿食积郁而化热,胃络不通之胃痛,故以膈下逐瘀汤加减,疏肝和胃,理气活血,化湿消积,和降胃腑。处方:桃仁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乌药12克,制元胡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制五灵脂15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枳实12克,香附12克,酒大黄5克,煅龙牡30克,炮姜10克,良姜6克,炒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藿香、佩兰各12克,僵蚕12克,蝉蜕12克,7剂。复诊:服前方7剂后,胃痛即止。现大便稀,日两三次,仍鼻塞。此胃腑已畅,恐伤脾气,前方加党参15克,白术12克,白芷12克,7剂。半年后陪同其妻来诊,言一直胃痛未发。
 
疏肝解郁,调和木土
 
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是导致胃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志过极,肝木偏旺,郁而化火,横逆乘土,胃失和降,脾不健运,不通则痛。此为肝胃不和,患者还可伴见烦躁、口苦、反酸、口腔溃疡、呃逆、腹胀、便秘、面生痤疮等“阴火”症状。或有患者素体脾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滞不运,木郁土壅,升降失司,发为胃痛。此则为肝脾不和,病机多虚,多寒,虚实夹杂,常见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腹胀、便溏、心烦、失眠等症。
 
治疗当疏肝解郁,调和木土,基本方为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者,可将原方中的党参易为药性更为平和的太子参,并酌情分别选用清热、理气、通下之品。清热用黄芩、黄连、龙胆草等,理气用枳实、厚朴、三棱、莪术等,通下用槟榔、决明子、酒大黄等。肝脾不和者,于基本方中加芡实、莲子、生姜、大枣;情志抑郁者,加香附、郁金、合欢花等;心烦、失眠等加黄连、栀子、丹皮等;失眠重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养血安神。
 
治验 姜某,女,25岁,200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胃痛半年,近日加重。现胃中有烧灼感,反酸,食少,腹胀,怕冷,手足心热。舌质淡,脉细弱。半年来体重减轻9千克。工作压力较大。证属肝郁脾虚,食积化热,故出现寒热虚实错杂之症,治宜疏肝健脾暖中,消食化积清热,处方以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醋柴胡1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2克,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陈皮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龙牡各30克,乌药12克,厚朴15克,槟榔12克,炮姜10克,14剂。5月27日因外感头痛就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6月3日三诊:胃痛已愈,胃纳佳,大便略不成形。此次以月经量少、经时腹痛而求诊。查患者面色青白,舌淡嫩。仍属脾肾不足,气血不充之证,故仍以健脾和胃为主,加补肾调经之品。处方: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陈皮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鸡内金2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6克,山药2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2克,胡黄连3克,炮姜6克,7剂。后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2月,月经正常,胃痛未再发。(罗辉 王磊)

上一篇:如何才能摆脱汗脚臭的窘境?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