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对本经具有温阳益气之功。因为原穴把原气从肾通过三焦,引入本经,有温阳之功,温阳可助化气,所谓益气是对本经、本脏或本腑益气。
•治疗脏腑虚证时,原穴常作为主穴应用。但临证常见邪实与正虚并存或者气虚兼有气机逆乱的复杂病机,需要原穴与其他特定穴协同配合,扶正祛邪、调畅气机,恢复经络的正常气化功能。
腧穴是人体经络交叉、汇聚形成的特殊空隙,这些特殊的部位对气血运行的营养、速度、数量以及内容有很强的调整和平衡作用,这是腧穴作用的共性。但是不同的腧穴又有不同的特性,由于腧穴结构的不同,其对经络的气血流动和灌渗发挥着补、泻、疏、和等多种不同作用。
笔者临证越久越感觉在腧穴的狭小空间内藏了很多奥秘,深入地思考和讨论腧穴的个性问题是在跟随王居易老师学习经络医学之后开始的,首先讨论的就是原穴的特性。
原气与原穴的关系
原穴是古代医生在所有腧穴里最早认识且最重要的穴组。根据《内经》理论,其含义为本经与人体原气相连接的部位,对人体原气的运行、数量、流量以及调控有重要作用。
原气来源于肾或命门,是生命之本源,是调整生命节律以及人体生存的能量来源。三焦为原气之别使,是原气不断向各个脏腑输注来发挥其作用的途径。三焦是非常独特的一个腑,中医所说三焦的范畴包括了脏腑、筋骨、脉髓等所有器官以及器官外周的皮、脉、肉、筋、骨等组织之间的膜系统以及膜与膜之间的填充物,这一系统恰好与人体经络的缝隙结构相吻合。《内经》《难经》皆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气储藏于肾和命门,通过三焦这一渠道来达到全身各处。各经络、脏腑通过其原穴来接受三焦运行的原气。简而言之,原穴的含义即是各经原气经过、停留、输注、汇聚之处。
原穴的结构特点
王居易老师问我们,为什么原穴大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呢?一句话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在笔者学习针灸的27年间,从来没有思考过。大学期间,当我们对中医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基本理论原理提出疑问时,老师们大多不作解释,或直接回复:中医的思维与现代思维逻辑不同,不能用现在的原理进行解释,你们只要记住会用就好。时间一久,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理论已经不再去质疑,同时也就不再去思考了,这种情况也是在中医理论界普遍存在的。
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都是与相应的功能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特定的结构是为发挥特定的功能服务的,这是现代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所以王居易老师的一句提问,于我而言不啻醍醐灌顶。无疑,腧穴是有特性的,那么这种特性又源自何处呢?换言之,这种特性的产生一定有它的结构基础,与它分布的部位有关。
原穴基本结构的两大特点
通过仔细观察人体腕踝关节结构的解剖特点,可以发现原穴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靠近动脉分支12个原穴有8个在腕踝关节动脉分支处,如太渊、大陵、神门、太溪、太白、太冲、冲阳、合谷诸穴分布在人体动脉体表浅处。动脉分支即相当于脉节,可以调节血液量、流速,直接影响气血的供应。这个部位的畅通与否对相关的经脉气血运行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
位于精细活动最多的腕踝关节大多原穴位于腕踝关节处,其活动量、力度、频率都大于其他部位,而且具有较精细的活动特点,消耗气血的量和频次也都远远高于其他部位。但太白、太冲的位置有些例外,位于第一跖趾关节,而在下肢运动过程中,此部位恰恰是活动量和脚步调整平衡的关键所在。
由于常年担任解剖教学工作,笔者与北大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老师们结下了20多年的专业友情,曾经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多位解剖学资深教授,他们给笔者看了一个手腕部的血管铸模,发现手腕部的血液循环异常丰富,并说这还不是真实的原貌,因为手腕部血运太丰富了,做这个模型时不得不去掉许多细小的血管分支。这样深入分析原穴的结构之后,便知为何原穴具有如此强大的改善血运、温阳益气的功效了。
阴经与阳经原穴结构差异
阴经原穴所有的灵长类动物腕关节都是活动量和灵活度较大的关节,一切精微动作和频繁运动,腕关节最能体现。手三阴经的原穴主要分布在腕关节周围。足三阴经的原穴,除太溪外,太冲和太白都在足部远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后,踝关节的功能向前移动,足的平衡稳定就主要依靠拇趾关节的协调运动,故足太阴与足厥阴经的原穴出现前移。
阳经原穴分布较为复杂。合谷、阳池、腕骨三个穴位,特别是合谷和腕骨,相对在肌肉较丰满的部位。手足三阳经原穴的分布与阴经有差别。阳经都是在人体阳面伸肌之处,在肌肉丰满、筋聚的部位,活动量及消耗能量较多。
原穴的功效特点
原穴对本经具有温阳益气之功。因为原穴把原气从肾通过三焦,引入到本经,有温阳之功,温阳可助化气,所谓益气是对本经、本脏或本腑益气。原穴可使经气的运行增快、能量增加,使这条经所联系的脏腑得到更多营养补充。由于阴阳经循行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对脏腑的联属和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类别、数量也有差异,所以阴经和阳经的原穴特性有较大差别。
阴经原穴温阳益气
阴经的原穴同五输穴的输,“以输代原”。阴经以物质基础为主,包括原气、动力、能量,所以阴经原穴补益功效较强,如太渊可以补益肺气,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太渊可显著改善肺脏的通气量,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针刺太冲穴则可以加强肝净化和分配血液的作用,具有补肝血、益肝气、温通下焦、强腰膝的临床功效。
阳经原穴以行为补
阳经的原穴单独设立,由于阳经中运行的阳气较旺盛,生理功能偏于运行转输,因此阳经的原穴则表现出“以行为补”的特点,所谓寓补于泻(清热)。如合谷穴有强大的行气功能,浅刺具有解表、宣发、开窍行阳之功,深刺有利湿、降逆、下气、固脱之功效;腕骨穴强于温阳行气,对于太阳受邪所致的颈项肩背强痛,具有宣通卫表、发汗解肌、通络开窍的功效。
原穴可反映脏腑功能状态
根据原穴的状态分辨经脉的虚实证,临证详细诊察原穴处的敏感压痛、松弛凹陷或僵硬紧张等异常变化,常用于诊断脏腑病症。如太溪处明显凹陷可以表明肾气虚,太冲处硬结则可以判断肝经气机郁结等。在现代实验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应用了测定原穴部位的体表电阻的方法,证实原穴部位的生物物理特性反映脏腑功能和机体状态存在特异性。
原穴的配伍方法
在临床治疗脏腑虚证时,原穴常作为主穴应用。但临证常见邪实与正虚并存或者气虚兼有气机逆乱的复杂病机,需要原穴与其他特定穴协同配合,扶正祛邪、调畅气机,恢复经络的正常气化功能。
同名经原穴相配
同名经原穴相配可以加强同名经气化的功能,使所联系的脏腑元气得到提升补益,用于本脏气虚、阳虚、诸虚劳损,尤其经络诊察在原穴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常用。王居易老师在临床运用原穴配伍较多,几乎所有同名经的原穴都可以配合使用,这是其突出的学术临床特点之一。
原穴与合穴相配
原穴可以从三焦调动出原气,增强本经的行阳能力。合穴可以调畅经气的运行,既可以使原穴中的元气充分运行,也可以促进脏腑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转输出去。二者配合可以增强经络气化作用,多用于脏腑机能下降兼有病理积滞的病症。临床除了本经原合相配如尺泽、太渊,阴陵泉、太白,神门、少海,阴谷、太溪等,还常用表里经原合相配如太白、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
原穴与郄穴相配
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疏通气机作用,适合于邪气壅盛、经气郁结不通的急性痛症、炎症、血症等,与原穴配合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邪气盛的虚实夹杂病症。临床常用的如太渊、孔最,神门、阴郄,太溪、水泉等。
原穴与络穴相配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合阳经的络穴,也可用阳经的原穴配合阴经的络穴,主要用于治疗脏腑虚损的病症。或者阳经出现虚弱或寒证症候,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调动五脏的元气转输到相表里的阳经,补充其阳气之不足。临床常用的配穴如合谷、列缺,太渊、偏历,太白、丰隆等。
验案举隅
某男,46岁,2018年5月30日初诊。主诉:左足跟冷痛6年余。患者6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左足后跟冷痛,冬季较甚,兼见胃胀、纳差,余无明显不适。近期感觉足冷痛逐渐加重,暑热天亦不见缓解,特来求诊。刻下症:左侧足后跟冰凉,夜晚尤甚。胃胀满,睡眠可,小便频,舌红、苔白略厚,脉象左关弱、右尺弱,左右两脉明显不平衡。
经络诊察:双侧足少阴肾经水泉结块(左侧结块有小枣大,敏感),左足跟部触诊感觉寒冷如冰。
辨经:病在少阴经。
选经:调整少阴经为主。
选穴:太溪、复溜、太冲,左侧太溪、水泉加灸。针复溜时,针感强烈并传向足底。
6月6日二诊:上诊后感觉身体汗出较畅(自述原来夏天不易出汗),左足跟冷痛完全消失,两三天后又逐渐出现痛感,但冷痛程度消减大半。触诊左足跟部温度已不觉冰手,左右脉较之前平衡,左关尺、右关稍弱。一诊处方去太冲、复溜,针然谷、太溪、水泉(加灸),增加大都、少府。
诊后左足冷痛感继续消减,感觉已不甚明显。以手触之已感觉有温热感。患者自述夜晚睡觉也不觉得足部寒凉感,近几日感觉胃胀,请求再治胃病。
按本案的特点是虽然病程较长,但主症突出,病症单纯。足跟部为足少阴肾经循行所过,相火寄寓两肾之间,温煦下元,热量循经转输保持下肢及足部的温度,所以根据经络气化理论可以推断本病应与足少阴肾经相关。果然经络诊察时发现足少阴肾经异常明显,尤其是左侧足跟部水泉处有较大结块。结合脉诊左关、右尺脉明显弱于其余四部,辨证属于肝肾虚象。选择肝经、肾经原穴太冲、太溪温阳行气为主穴,取水泉加灸为原郄配穴,达温阳止痛之功,配复溜增加少阴转输通行之力。两次治疗足部寒冷如冰之感消失并转温,疗效出乎意料。(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