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 其文献出处、 穴 名释义、 经络联系及穴位主治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 何从古文献中总结该穴位作用特点及差异, 并对穴 位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中医古籍, 初步分 析记载内关穴的有关文献, 现总结如下。
1 文献出处及释义
内关穴首见于《灵枢·经脉》 [1 ] :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 出于两筋之间, 循经以上系于 心, 包络心系。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 也 。 ” “内” 指内面 , “关” 指关口, 有内外联络的含义, 因其为手心包经之络穴, 别走手太阳, 能联络内脏, 主治内脏之疾, 故名曰“内关” , 别名“阴维” [2 ] 。 《灵枢 · 终始》 [1 ] 又曰 : “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 治。 ” 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 失于协调, 心暴痛, 胸部烦闷、 隔中满, 本穴用之效也, 故以内关名之一 说。之后的文献中 《针灸甲乙经》 [3 ] 有“内关者络脉 之一别……手心主络……手心主之本” 的记载 ; 《会 元针灸学》 [4 ] 则进一步阐明 : “内关者, 阴维脉所发, 是心包经之络脉通于任脉, 关乎内脏, 血脉之联络, 故名内关。 ” 由此可见, 古人对于内关穴的探究十分 重视。 2 内关穴在本经的络属关系与作用 2. 1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 《针灸大成》 [5 ] 概括为 : “手厥阴代君火行事, 以 用而言, 故曰手心主; 以经而言, 曰心包络, 一经而二 名, 实相火也” ; 内关“主手中风热, 失志, 心痛, 目 赤, 支满胁挛。实则心暴痛泻之, 虚则头强补之” 。 2. 2 内关穴络手少阳三焦经 《黄帝内经》 [1 ] 曰 :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 焉。 ” 又云 :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 《针灸 大成》 [5 ] 曰 : “受手厥阴之交, 中清之府, 引道阴阳, 开通闭塞, 用药动似盘珠, 毋使刻舟求剑。 ” 悟其施 针之道, 亦当使然。 3 内关穴在奇经八脉中的交会关系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在奇经八脉中通阴 维脉 。《标幽赋》 [6 ] 云 : “阴跷、 阴维、 任、 冲脉, 去心 腹胁肋在里之凝 。 ” 《针灸大成》 [5 ] 曰 : “阴维脉者, 维 于阴, 其脉起于诸阴之交, 若阴不能维于阴, 则怅然 失志。其脉所发, 阴维之郄, 名曰筑宾, 与足太阴会 于腹哀、 大横, 又与足太阴、 厥阴会于府舍、 期门, 与 任脉会于天突、 廉泉, 其为病也, 苦心痛。 ” 其循行寄 附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以及任脉 经。有人认为 [2 ] “内关通阴维可能是在天突或巅顶 处 ” , “与阴维脉相通的这条由内关激发的经脉循行 与肺经交会于中府附近, 与胃经交会于缺盆、 人迎又 上行巅顶” 。
4 内关穴的双向调节作用
针灸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双向调节作用, 古 人虽没有明确该观点, 但所提出的针灸“调虚实、 平 阴阳” 的宗旨本身反映的就是针灸恢复机体稳态的 “双向调节效应” , 而中医古文献中有关记载内关穴 双向调节作用主治的病症颇多。综上所述, 内关穴 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 络属厥阴心包经。阴 维脉与足三阴经会于任脉, 与足阳明胃经相合, 这些 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 故临床上内关穴多用于治 疗胸胁胃心痛、 结胸及胃、 胸脘满闷、 胁下支满以及 腹中结块等。总之, 内关联络上、 中、 下三焦, 是治疗 三焦病症的一大要穴, 对心、 胸、 胃、 神经性疾病均有 效。综括古代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 5 个方面 [2 ] , 即 心肺的虚实病证、 神志疾病、 脾胃疾病、 肠腑病和女 子胞宫病症。
4. 1 心肺的虚实病证
《针灸甲乙经》 [3 ] 曰 : “面赤皮热, 热病汗不出, 中风热, 目赤黄, 肘挛腋肿, 实则心暴痛, 虚则烦心, 心愓愓不能动, 失智, 内关主之 。 ” 《备急千金要方》 载 : “凡心实者, 则心中暴痛, 虚则心烦, 惕然不能 动, 失智, 内关主之。 ” 指出心肺的虚实病证均可取 内关。
4. 2 神志疾病
《针灸大全》 [7 ] 记载, 内关主治五痫, 口中吐沫, 心性呆滞, 悲泣不已, 心惊发狂, 不识亲疏, 健忘易 失, 言语不纪, 心气虚损, 或歌或笑, 心中惊悸, 言语 错乱, 心中虚惕, 神思不安, 心惊中风, 不省人事, 心 脏诸虚, 怔忡惊悸, 心虚胆寒, 四体颤抖。可见内关 穴既可以醒神开窍治疗中风、 昏迷不醒、 颠狂等实 证, 又可以宁心安神治疗失眠、 心虚胆怯之虚证。
4. 3 脾胃疾病
内关降逆止呕的功能在《普济方》 [8 ] 就有记载, 用于治疗 “心胸痞满, 吐逆不定, 水谷不化” ; 《针灸 大全》 [7 ] 载内关治疗“脾胃虚冷, 呕吐不止” 病症; 《神农本草经》 [9 ] 《玉龙歌》 [10 ] 《标幽赋》 [6 ] 中有“心 痛腹胀, 腹内诸疾灸七壮” , “腹中气块痛难当, 穴法 宜向内关 防 …… 胸 满 腹 痛 针 内 关” 。《针 灸 集 成》 [11 ] 曰 : “呕吐: 中脘、 内关并针, 三阴交留针, 神 效” , 强调了内关止呕的作用。 内关用于催吐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相对少见, 施 用关键在于针刺手法 。《针灸易学·伤寒门》 [12 ] 云: “汗吐下法非有他, 合谷内关阴交杵。吐针内关, 入 三分, 先补六次, 泻三次, 行子午捣臼法三次, 多提气 上行, 又推战一次, 病患多呼几次, 即吐; 如吐不止, 补九阳数, 调匀呼吸三十六度, 吐止徐徐出针, 急扪 其穴; 如吐不止, 补足三里。 ”
4. 4 肠腑病症
《针灸心法要诀·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13 ] 中记 载内关穴治疗肠腑病变 : “中满心胸多痞胀, 肠鸣泄 泻及脱肛, 食难下膈伤于酒, 积块坚硬横胁旁, 妇女 胁疼并心痛, 里急腹痛势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病, 疟 疾内关可独当。 ” 该文献记载表明, 内关穴可以用于 止泻,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泄泻、 疟疾里急后重都 有较好的疗效。而《针灸大全》 [7 ] 中记载“大肠虚 冷, 大便艰难” 取内关穴, 说明内关穴不仅对虚寒便 秘有治疗作用, 而且对各种便秘引起的腹痛也有很 好的疗效 。《神农本草经》 [9 ] 记载内关“治心疼腹 胀, 腹内诸疾, 可灸七壮经 ” 。《玉龙赋》 云 : “合照海 能医腹疾之块 。 ” “席弘赋” 载 : “兼公孙治肚痛。 ” 《标幽赋》 曰 : “胸满腹痛针内关。 ” 由此可见, 内关穴 双向调整, 既能通便又可止泻, 而且可用于多种肠腑 病。
4. 5 女子胞宫病症
内关穴可广泛用于妇科疾病, 具有补虚泻实、 活 血止血的作用 。《针灸神书》 [14 ] 记载内关穴调治月 经 : “妇人经络不调匀, 照海公孙内关寻。经络漏下 血山崩, 内关照海及公孙” , 说明其治疗关键在于辨 证论治与合理配穴 。《针灸大成》 也记载, 内关穴可 治妇人癸水不通、 黄带赤带下漏等。癸水不通是女 子月经不调病中的闭经, 其病因分为虚实 2 种。气 滞血瘀, 冲任阻滞, 胞脉闭塞则月经错后、 量少渐至 停闭。针刺内关穴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可以理气活 血、 祛瘀通经。配合足太阴之郄穴地机、 足厥阴之原 穴太冲, 行气活血通经; 气血虚弱, 冲任失养, 血海空 虚则月经延后, 渐至停闭。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 化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化源充足, 血海充盈, 冲任脉通, 月事复下。内关穴有宽胸理气、 调和脾胃 的作用, 并取血海、 三阴交、 气海健脾生血, 补血通 经。由此可见, 内关穴既可治虚又可治实, 既可活血 又可止血。
5 主治病证
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 ( 第五版) 收录的 1156 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 通过文 献和疾病比例统计发现, 内关配伍主治病证共计 49 种, 其中优势病证 10 种。
5. 1 主治中医内科学病证
内关配伍主治中医内科病证范围较广, 涵盖 34 种, 涉及肺系病证( 伤寒、 喘证等) 、 心系病证( 心痛、 胸痹、 心悸等) 、 脾胃系病症( 腹痛、 泄泻、 痢疾等) 、 肝系病证( 中风积、 聚等) 、 肾系病证( 腰痛、 水肿 等) 、 气血津液病证( 便血、 汗证等) 以及肢体经络病 证( 痹证) 。累积频次为 154 次, 以治疗心系病证频 次最多, 脾胃系病证的数目最多( 见图 1) 。
图 1 内关配伍主治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布
5. 2 中医外、 妇、 儿、 五官科病证
统计累积频次, 内关配伍主治中医外科病证中 主要涉及疮疡( 3 次) 和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 次) 两 类。中医妇科则与月经病( 4 次) 、 产后病( 4 次) 和 妇科杂病( 1 次) 相关。中医儿科中主要与肾及脾胃 系病证相关, 分别为小儿脱肛和小儿泄泻, 累计频次 各 1 次。中医五官科中涉及眼部( 3 次) 、 耳部( 1 次) 、 鼻部( 1 次) 、 咽喉部( 1 次) 、 颜面部( 3 次) 、 口 腔部( 1 次) 等 7 种病证( 见图 2) 。
图 2 内关配伍中医外、 妇、 儿、 五官科病证分布
5 结语
综上所述, 内关穴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治病症的 广泛性, 它既能益气养心安神, 又能疏通心脉镇痛; 既能镇静宁神定志又能疏肝解郁除烦, 既能理气宽 胸散结又能和胃降逆化浊, 既能醒神开窍解痉又能 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以胃心胸疾患为主。现代研究 证实, 内关穴对心率 [15 ] 、 血压 [16- 17 ] 具有双向调整作 用。针刺内关穴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输出 量, 降低心肌耗氧, 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对健康人的 心功能具有保护性调和效应。针刺内关还具有兴奋 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 [18 ] 。同时针刺内关对过 度兴奋又有抑制作用, 可以治疗失眠、 焦虑症 [19 ] 等。 不难发现, 这些研究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都能找到根 源, 可见古文献中有很多瑰宝等待传承与深入挖掘, 大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灵枢经[M]. 田代华, 刘更生,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李佳. 电针内关、 神门、 合谷对心肌肥厚模型大鼠 ERK 通路 影响的比较研究[D]. 武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3]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M]. 王丙尧, 编著.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 社, 2010.
[4] 焦会元.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M]. 北京: 北京泰山堂书店铅 印本, 1937: 自序.
[5] 杨继洲. 针灸大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6] 黄龙祥. 针灸名著集成·针经指南[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