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通过飞沫和接触等形式传播[1]。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并蔓延至全国。截至2020年2月26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8 191例,疑似病例2 491例,死亡病例2 718例,治愈病例29 921例。在疫情暴发且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有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感染后易发展成重症,具有病程长、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2,3]。本文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下消渴胸痹患者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1 审因求本
1979年LEDET首次提出糖尿病性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DC)概念。DC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中医将DC统称为“消渴病心病”,其中糖尿病冠心病及心肌病称为“消渴病胸痹”[4]“消渴胸痹”[5]。消渴胸痹既属“消渴”范畴,又属“胸痹”范畴[5],但并非两种疾病的简单叠加,两者在病机及疾病演变过程中存在共同的基础。冠心病可出现在糖尿病晚期,也可以是糖尿病患者前期大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因素[6]。消渴胸痹患者多年老体弱,或好食肥甘,或肥胖嗜酒,或久病枯极。气阴两虚是其病机关键,因虚致瘀贯穿病程始终,且瘀血、痰饮、气滞是常见致病因素[6]。疫毒侵袭,人体正气快速耗损,易引动宿疾,加重病情,病多变化。因此,消渴胸痹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总的病机属邪实正虚,病情往往较重,临床问题更为复杂。
1.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疫毒肆虐,自古就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之说。消渴胸痹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正气虚弱者,此类人群多气阴两虚,兼瘀血、痰饮、水湿等宿邪,正气不足,疫邪入侵,无力抵御,最易感染病毒。临床数据统计显示,1 09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中有超过20%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且在感染后容易转为重症,死亡率也很高[7]。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病位在肺及脾胃,寒湿疫毒引动伏燥,上壅肺卫,损伤正气,脏腑气机痹阻,升降失常,可变生瘀、闭[8,9]。患者早期以身热不扬、咳嗽、纳差、乏力、舌苔厚腻为主要表现,也可伴有腹泻、大便不爽、口苦等症状[9]。消渴胸痹患者多气阴两虚,感染疫毒,邪盛正虚,正气无力与疫邪交争,出现身热不扬、恶寒不重症状,亦可见乏力气短、精神疲倦,疫邪可迅速入里、损害脏腑,导致病情危重。肺为娇脏,疫邪与伏燥夹杂,损伤肺气,气机郁闭,肺气上逆则干咳少痰,消渴胸痹患者本有阴虚内燥之证,津液无力上乘进而加重口干、咽燥之象。脾脏恶湿,湿毒困脾,脾胃升降失司,出现纳差、呕吐等症状。“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焦受损,脾胃受邪,中气不生,其病危矣。
1.2 同气相求,体质使然
《易·乾卦·文言》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及联系,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有着相同特点、亲和性及感召性,不同性质的疾病与其同气的邪气及正气有密切关系[11]。《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言:“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伤寒杂病论》言:“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消渴胸痹患者病因多与工作压力大、酗酒、熬夜、不健康饮食等有关[12,1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好食肥甘,则脾胃湿热,酿液为痰、为湿,脾胃升降失司,气津耗伤,瘀血内停,化火生燥,变生消渴胸痹。消渴胸痹病患者体质多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湿体质多见,疫邪属于寒湿之邪,可引动伏燥,上壅肺卫,损伤正气,痹阻脏腑气机,使消渴胸痹患者正气严重损耗,病情迅速恶化。
1.3 情志不舒,气机失调
疫情暴发,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消极、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在突发事件中过于强烈或长时间的情绪反应易引发心身疾病[14]。情志失调是消渴胸痹发病及加重转归的重要因素[5],情志与脏腑相应,情志不舒,易导致脏腑气机失调。《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消渴胸痹患者素体虚弱,又有痰湿瘀阻等证,情志不舒,易导致脏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
2 防治建议
2.1 三因制宜,重视自然
中医重视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认为人体与自然之气息息相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伤寒杂病论》言:“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言:“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盖其气从地而起,有是气则有是病,譬如所言天地生万物,然亦由方土之产也。”2019年冬季偏暖,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多条河流城中交汇,市内水道纵横、湖港交织,易生湿热邪气,不时之气流连,导致疫疠频发。《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病具有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相似的特点,可根据基本病证确立相应的基础方,再结合个体辨证治疗。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解读(第6版)》[1]发布的抗疫基础方“清肺排毒汤”,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制定符合当地“方土”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在此基础上,因人制宜,辨证用药,精准治疗。针对痰湿证,可用知母、贝母滋阴润燥、化痰降火;情志不舒,可用丹参、郁金、合欢皮祛瘀凉血、活血清心、疏肝解郁、安神理气。
2.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疫邪性质类寒、类湿、类燥,变化诡异多端[15]。治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注重调理脏腑气机。疫邪侵袭人体,引动伏邪、宿疾,导致脏腑虚损。消渴胸痹患者病久,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治疗除注重祛邪解毒外,还应调和脏腑。如瘀血证,可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通痹,安宿疾,抗疫邪;发热、口渴、咽干、乏力等症状,可用葛根、丹参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阴虚燥热、内生瘀热者,可用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宁志。
2.3 祛邪不忘护正
防治新冠肺炎,“祛邪”为第一要义。但中医治未病思想讲求“先安未受邪之地”,故在祛邪的同时,注重固护正气。新冠肺炎为寒湿疫毒偏重,久而化热,对于气阴两虚的消渴胸痹患者,早期不可大量应用寒凉重剂,恐伤及脾胃正气,适得其反。预防病毒感染,提高人体正气是当务之急。针对气虚型消渴胸痹患者,用黄芪、山药益气生津、健脾;阴虚证患者,用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清肺。
2.4 增强体质,早防早控
居家抗疫的消渴胸痹患者,日常活动量减少,起居节律发生变化,要合理调息,调整起居、饮食、活动等习惯。合理运动是消渴胸痹患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期间,可选择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中医健身功法。八段锦起源于宋朝,《遵生八笺》曾赞誉:“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中医调息法以“恬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结合、循序渐进”为原则,对调畅脏腑气机、激发元气、贯通三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将运动养生与调摄情志相结合,可促进消渴胸痹患者宿疾得安,提升正气,达到抵御疫邪的目的。
3 总结
目前,新冠肺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凸显优势。中医在调理体质、改善症状、恢复脏腑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针对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的疫病防治中,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为消渴胸痹等易感人群制订合理的中医药预防调护方案,提升其对疫病的预防能力,对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单晓琳 张军 孙辰莹 刘立壮 方芳 刘玉洁 曹宏业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单晓琳 张军 孙辰莹 刘立壮 方芳 刘玉洁 曹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