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中医学顺应自然 顺应神形之间的自和机制

中医治疗观之调其不和
 
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是促进和激发人体的自和机制,使人体重新恢复协调有序的功能状态,是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因而和之,是为圣度”,将“调其不和”视为人体治愈疾病的最高法度。如何调?其根本大法在于一个字——“顺”,即顺应机体的自和调节趋势,遵循“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原则。
 
顺应自然的时间规律而自和
1. 顺五运六气的运气规律治病
五运六气能帮助辨清疾病的病性与部位,且能明确其传变规律,故在治疗时能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断其病变。如木运太过之年,在治疗疾病时当考虑肝气过胜,且加强脾胃功能的运转,预防脾胃功能的失调;其次应该利用木运的生发功能治疗气机的郁滞与下陷,肝郁气滞或脾气下陷之人可以在木运太过之时稍微提升其生发之气,即可收到满意的疗效。当气候以六气为主之年,可以通过对司天与在泉所主之气的确认来明确疾病的性质与病位,再通过六气的客主加临,明确当年六气每一步的气候特点,再做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如有临床研究表明,在不改变原有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基础上,根据患者胚胎期10个月五运六气禀赋中司天与在泉的差异,服用相应的中药体质平调散以及进行相应的饮食调节,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1]。
 
2.顺四季的气机与属性治病
四季的规律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治疗疾病时,我们要根据四季的特性来确定治法与用药。春季治愈疾病应该采用使气机上升的治法;夏季则应该采用使气机外泻的方法;秋季则应该采用使气机下降收敛的治法;冬季则应该采用使气机闭藏的方法。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提倡“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周密”的按时治疗原则,正是根据四季特性来确定的。四季的用药也应该顺应其升降出入与寒热温凉属性,故春季宜用具有生发之气的清凉风药,夏季宜用具有外泄能力的寒性药物,秋季宜用具有收敛之气的温性润药;冬季宜用具有闭藏之气的热性药物。
 
3.顺月节律治病
我们要尊重和运用月节律来进行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女子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气、血亏虚或不足以及阳虚内寒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益气养血、温经养血等方法在上弦时调之。寒凝、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相关疾病,可以通过温经活血、行气化痰、祛瘀通络等方法在月满之时治疗。月经淋漓、不易受孕或孕后胎动下血等相关疾病可以选用补气摄血、温经养络、固肾安胎等方法在下弦时调气血固冲任。朔时气血亏虚,此时当健脾补肾肺,加强人体卫气的调养。
 
4.顺日节律治病治病
要顺应和利用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及脏腑气血分旺于十二时辰的规律进行,其主要指药物与针灸治疗应顺日节律。
 
4.1药物治疗顺日节律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一日昼夜、时辰选方用药。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中关于潮热病的治疗时,指出:“潮热者,黄连黄芩、生甘草。辰戌时发,加羌活;午间发,黄连;未间发,石膏;申时发,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根”。同时,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中会根据药物、治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服药时间。升提外透与温阳补气的药物在午前服用能借助阳气的生发与温煦之力;沉降下沉的药物在午后服用能顺应下沉收敛的气势;滋阴养血、清阴分浮火的药物在入夜服用能借助较强阴气,增强疗效。治法同药物一样可以借助人体与自然的阴阳昼夜变化规律,汗法、吐法、温补法均适宜于午前;下法适宜于午后;清热法、补阴法宜入夜服用。
 
4.2刺灸治疗顺应日节律
中医学的针刺理论是在准确把握气血在全身的运行时间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其补泻有特定的时间依据。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飞腾八法是刺灸治疗顺应日节律的典型代表,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气血盛衰的时间运行规律。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十二经脉的原穴和五腧穴的周期性开阖规律建立的,而灵龟、飞腾八法则是建立在八脉交会穴的周期性开阖规律之上。
 
顺应神形之间的自和机制
中医学的形神之间不和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激发和顺应形神之间的自和机制来进行,具体表现为治神以全形与治形以全神两个方面。
 
1. 治神以全形
中医学在临床上非常重视通过对神的治疗来达到治愈形病的目的,其主要运用语言开导法和情志相胜法来治疗因过度精神刺激或情志失调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失和。
 
1.1 语言开导法
用语言对患者进行解释、鼓励、劝告、安慰等,使其精神状态得到调整。如《灵枢·师传》中所言:“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传统中医学的祝由术也属于语言开导法,其通过对疾病缘由的解释,转移患者的精神情志,调理气机、疏畅脏气最终达到调整、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与生理状态[2]。
 
1.2 情志相胜法
黄帝内经》时期就有了比较完备的五情相胜法,其基本理论建立在五行相克的基础上。后来朱丹溪将五情相胜法扩充为七情胜制法,并将情志相胜从单向调节发展为多向调节,认为七情之病不仅仅可以被其所不胜之情志克制,还可以被其母所化解。情志相胜法的本质在于情志对气机的调节,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忧则气凝”“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从朱丹溪的七情胜制法可以得知气上,可以用气下、气凝来治疗;气缓可以用气下、气上来治疗;气凝与气结可以用气上、气缓治疗;气消可以用气下、气上来治疗;气下则可用气结、气凝来治疗;气乱则可用气凝和气下来治疗,这虽然与我们的常识有些差距,但这是名家根据理论与临床的经验总结。
 
2. 治形以全神
从形来治神一直是中医学的主流,临床上各种情志或神病大都采用针刺或药物疗法。《素问·调经论》中通过“泻其盛经出其血”治疗血有余之怒,“内针其脉中”治疗血不足之恐。张仲景通过百合地黄汤的加减治疗百合病;通过栀子豆豉汤治疗虚烦;通过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疗狂证与健忘证;通过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通过酸枣仁汤治疗肝血不足的失眠等。后来众多医家都是从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阳虚等角度组方配药治疗失眠不寐;从心脾不足、肾精亏耗、痰瘀阻滞、瘀血痹阻等方面治疗健忘;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心肝火旺的角度治疗痴呆;从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等治疗颠证;从痰火扰神、火盛伤阴、痰热瘀结的角度治疗狂证[3]。总而言之,因神依附形体而存,形是神之源,形病会导致相应的神病,故治形可以全神。
 
顺应脏腑相互间的自和机制
某一脏腑失调,其治疗不仅需要顺应该脏腑自身的生理功能,更要通过对与之相关的脏腑的调治,发挥脏腑间的自和功能。因脏腑以五脏为中心,故治疗可以从五脏功能的失调出发,顺应五脏的生理功能以及其与其它脏腑之间的自和机制,来恢复其和谐的功能状态。五脏之间的自和机制不仅仅是简单的五脏之间的递相生克的单项联系,还包括五脏之间互生互克,生克互涵的双向关系,也包括五脏互藏的多项关系。如治肺病可顺从五脏之“自和”规律,从肝、心、脾、肾四脏着手进行治疗[4]。
 
顺应经络之间的自和机制
经络是沟通脏腑之间气血津液的运行通道,是故脏腑之间的各种相关性规律亦呈现在其所主经络中。经络之间的相关规律是人体一个巨大的宝藏,但我们目前对其相关规律的认知相对表浅且有限。激发笔者去思考人体经络之间的相关规律的当属周尔晋老先生提出来的人体X形平衡法[5],且其疗效确切。人体经络之间像这种X形平衡的规律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尽力去研究与发现,然后再根据这些规律来治疗疾病。人体经络之间的自和正是气血遵循其相关规律运行而达到的,故我们在用经络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其自和机制,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顺应气血津液之间的自和机制
我们在疾病的治疗中要顺应气血津液之间的自和机制,即顺应气能生血行血、气能生津行水、血能载气、津能载气等规律。
 
1.顺气能生血
当血气不足时,顺应气能生血这一规律,补脾气使脾得健运而生血,或在补血药中加补气药,往往能快速收效,且补而不腻。当归补血汤是气能生血的典型方剂,大补黄芪发挥气能生血的功效,少佐当归,引气补血
 
2. 顺气能行血
血瘀或血行不畅时,要注意补气调气,发挥气能生血的功效。从疏肝的角度论治治冠心病就是调气行血的最好例证,疏肝使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其瘀自消。调气可行血,补气亦可行血,如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主药,顺应气能行血的规律,再少佐活血化瘀之药,其活血化瘀之力强健,且活血而不伤血。
 
3. 顺气能生津
当津液不足或亏损时,要顺应气能生津的规律,补气生津。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通过大补脾气,使津液自生;或在养阴生津之药中,加补气之品,发挥气能生津之功效,而麦门冬汤是运用气能生津的典型方剂。
 
4. 顺气能行水
当水饮痰湿聚于人体时,可根据其部位的差别采取相应行水的方式。聚于体表,用风药宣肺气,水随气行,使水湿从汗而解。水湿痰饮在里可补脾气运化水湿、宣降肺气行水、补肾阳通阳化气行水、疏肝理气行水等使水湿痰饮无存,或汗或尿液中排出。总之,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即也顺,水湿痰饮皆可消。
 
5. 顺血、津液载气
血、津液能载气强调气对血与津液的依附作用,故补气时该补血与津液,使气能有所负载,而不会出现气有余则成火之证候。如补中益气汤在大量补气药中加一味当归,遵循了血能载气之道,使气有所负,达到补气的功效。
 
顺应病势趋向治病
人体是一个自和的自组织体,当病邪侵袭人体时,其会举全身之力驱邪外出,或者阻邪深入,这种自主性反应会表现出一定的病势趋向,如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等。我们治疗疾病就是要顺应和利用人体的这种自和机制所表现出来的病势趋向,补正气之不足、泻邪气之太过,帮助机体进行自我调节,重建和谐。
 
1.吐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道出了吐法的适用对象为高者,即病邪位于人体胸膈以上的部位,吐法的具体方法为越之,即使病邪从上而解的方法。风疾、宿食、酒积、水饮、痰湿、瘀血等邪气在胸膈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皆宜吐。如曾斌芳教授用如瓜蒂散饲鼻取嚏或流涕引湿热浊邪从鼻而出治疗上焦之湿热黄疸[6]。
 
2.下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道出了下法的适用对象为下者,即病邪位于人体胃脘以下的部位。下法的具体方法为竭之,张从正解释为“推陈致新”,即使病邪从下而解的方法。食滞、热壅、寒结、水聚、痰滞、血瘀等邪气在下焦者皆可下。
 
3.汗法——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皮者,汗而发之”道出了汗法的适用对象为在皮者,即病邪位于人体肌表,汗法的具体方法为汗之,即通过疏散外邪而解的治疗方法。风、寒、暑、湿、水、痰、瘀血等邪气滞留于肌表都能通过疏散外邪而治。
 
4.泻法——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泄之于内”道出了泻法的适用对象为中满者,即病邪位于人体的中焦,泻法的具体方法为泻之于内,即病邪不通过吐、汗、下而出,而是宣通脾胃气机调泻于中。
 
结语
中医学“调其不和”的治疗观关键在于顺,即治疗顺应自然的时间规律与地域特点、顺应神形间的自和机制、顺应脏腑间的自和机制、顺应经络间的自和机制、顺应气血津液间的自和机制、顺应病邪的病势趋向等,来恢复人体的“自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琪琛,张洪钧,菅庆林,等.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治疗2型糖尿病269例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365-3368
[2]黄智敏.《儒门事亲》情志病方药疗法研究及其在香港都市情志病中的应用初探.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9-168
[4]陈元,易法银,张璐砾,等.顺五脏之“自和”规律治肺病.中医杂志,2018,59(19):1702-1704
[5]周尔晋.人体X形平衡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12
[6]郭峰.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经验.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元 易法银 何清湖 丁颖

上一篇:共享按摩椅并非人人适用

下一篇:《黄帝内经》藏气法时理论辨析脏腑疾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