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这段著名论述主要是讲阴阳变化之本。如果将治病求本的内涵具体化,则非常丰富。现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和一则医案为例详述之。
条文解析
《金匮要略》中求症状之本的条文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是因胃脘有痈脓停留,胃失和降而呕;“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因实热壅阻胃肠,胃气上逆而吐;“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是因寒气闭胃,阳气不能布达于手足致厥。又有求病机之本的条文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阐述了小便不利可致腹满,大便不通也可致腹满,利其小便、通其大便皆可消除腹满而哕症自止;“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阐述了既下利又矢气,乃湿盛于肠,气机阻滞而成也,利其小便,湿邪自出而气利自止。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中亦有“夫气者膀胱之化也,反从大肠而出,当利其小便,非急开支河之谓乎?”之论。《金匮要略》中求病位之本的条文,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说上有呕、下有肠鸣、中有心下痞,关键在心下痞,是寒热痞结于心下,致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而成。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亦云:“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此外,尚有求病势之本者,如“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等等。本文所要介绍的病案与以上所论有所不同,即不知其本在何处。
医案举隅
黄某,女,47岁,2021年6月26日就诊。主诉味觉消失月余。月余前突发味觉消失,伴腹胀、咽喉略梗。望诊见头发枯黄,面色少华。脉细,舌暗红、舌苔白腻,咽略红。笔者约20年前受示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用小青龙汤治疗不闻香臭酸辛之症,曾经用藿香正气丸治愈一例自称服感冒药后嗅觉丧失者,其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肺。但此为笔者行医50余年首次遇到味觉丧失者。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味觉消失意味着五脏俱病,治从何脏?沉思良久,结合2021年5月21日患者妇科彩超检查结论“宫颈囊肿、盆腔囊肿”(报告中注明“多来自附件”)看,或可从肝入手治之。加之患者生来胆小,处事谨慎,自从被确诊为宫颈囊肿、盆腔囊肿后即精神紧张,肝郁在所难免。故笔者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肝肺二脏论治,采用养血活血通络、宣肺理气化湿法。方投桃红四物汤、金匮桂枝茯苓丸及半夏厚朴汤化裁。
处方:桃仁20g,红花10g,生地10g,当归10g,白芍20g,川芎10g,桂枝10g,茯苓25g,法半夏10g,厚朴10g,紫苏叶6g,生姜15g,三七10g,郁金10g,槟榔10g,小茴香6g,佩兰10g,神曲10g,瞿麦10g,玄参1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于饭后1小时温服。
方中桃红四物汤合三七、郁金及桂枝茯苓丸有养肝活血、通络祛湿之功(因《金匮要略》有“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之论,故活血养血通络可以祛湿),半夏厚朴汤、槟榔、神曲、小茴香及佩兰以宣肺理气、健脾和胃而除湿,玄参养肺阴,瞿麦软坚散结。
2021年7月7日视频复诊:患者诉味觉恢复,腹胀大减,咽喉无异。补诉髌骨疼痛消失(初诊时患者并未言及)。舌红、舌苔少,脉未见。守上方,去四物汤,加一贯煎(生地15g,当归10g,川楝子8g,北沙参10g,麦冬10g,枸杞子15g,焦山楂20g),以善其后,防止反弹。
按患者初诊时,除主诉症味觉消失外,尚有腹胀、咽喉略梗之症,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审视,酸苦甘辛咸五味皆失乃五脏俱病。从腹胀及咽喉略梗等症状来看,又当责之脾肾肺。脉细主湿,舌暗红乃阳虚而瘀血内停之象,舌苔白腻乃湿邪内盛之象。笔者以患者宫颈囊肿、盆腔囊肿作为治疗的切入点,加之患者生来胆小,多思善虑,在确诊为宫颈囊肿、盆腔囊肿之后,精神高度紧张,唯恐有癌症之变,故决定从肝入手处方。令人欣慰的是,复诊时患者的反映出人意料,味觉竟全面恢复。
笔者既往诊病时常认为,既不反对检验,但又不能被检验牵着鼻子走,但在客观上常常对检验结果不甚重视。通过本案发现,检验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要素之一。(陈国权 李克 蒋富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