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认知中西医诊疗理念“调和”与“对抗”理念的趋同性

中西医并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要使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与协同,而重建中西医之间的科学文化认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理性审视中西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趋同性
 
我们要从对生命和健康本质的层面认识中西医在科学实质上的趋同性。中西医对生命的关注首先是从人体开始的,都认为人体是自然的、真实的,由脏腑、器官和组织构成,中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都始于解剖。《黄帝内经》里就有详尽的解剖学记载,内脏器官所见与西医解剖学是大致相同和相近的,宋代《欧希范五脏图》及以后的解剖学著作所描述的人体解剖都是基本正确的。不同脏器和组织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膀胱主贮存和排出尿液、女子胞宫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等,中西医论述都是基本一致的。男女从幼及长及老的不同的生命过程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变化特点。影响人健康和寿命的受之于父母的先天因素中医称之为“禀赋”,西医称之为“基因”。后天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影响、生活方式影响及疾病影响,中西医都强调调适环境,趋利避害。
 
中西医都认为疾病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中医倡导的“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与西医预防医学特别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西医的三级预防如出一辙。对疾病病因中医创立的三因学说特别是瘟疫学所论之“杂气”“疫毒”等传染性致病因子,与西医病因学在总体上也有诸多的契合之处。中医病机传变与西医疾病的转归都存在阶段性发展的规律。中医辨证依靠证候群,西医诊断则以症状与体征为重要依据。在诊法上,中医望闻问切与西医望触叩听更可谓异曲同工,而大部分中医病证与西医疾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对应性和密切的相关性,前者如臌胀和肝硬化腹水,后者如黄疸与肝炎、胆石症等。在治疗上,中医既强调整体观也重视局部治疗,西医既关注具体病变,也重视全身治疗如免疫方法、支持疗法及生物疗法等等;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西医对同一疾病也往往会因阶段不同、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这一点中西医学也是大致相同的。
 
正因为这些中西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趋同性,才使中西医理论衔接成为可能。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西医学都包含了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疾病学、预防学、临床诊疗学、保健康复学等相同的医学元素,而我们看到的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只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已。
 
正确认知中西医在诊疗理念上的契合性
 
“调和”与“对抗”理念的趋同性
 
学术界持“中医是调和医学、西医是对抗医学”这一观点者甚众。
 
有人认为中医是中华“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中医和西医最根本的区别也在于中医是“和人”之道,西医是“斗病”之学。有人提出:中医不是直接治病的,中医和于人而病自治。所以中医不只是治病的医学,而是和人的医道,中医和于人,而病自治。而西医学是对抗病因、病理、清除病灶的对抗医学,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观点当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其实,对抗疾病是中西医学共同的任务,如果说人体的健康和谐是中西医学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对抗疾病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共同的方法和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医也是要首先对抗和治疗疾病的,只不过西医对抗的是细菌、病毒,中医对抗的则是六淫、疫毒而已。中医常用的汗吐下、攻逐水饮、破血逐瘀、峻下泄热、清瘟解毒及古典医籍中记载的截趾术、痔切除术、食管异物剔除术等等,均都是对抗之法和斗病之术。反之,如果说调和人体的平衡协调是手段和方法,中医调理阴阳,以使阴平阳秘,调和机体,以使形神合一,最终达到人体健康和谐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西医也是处处讲“调和”的,营养医学强调饮食合理、科学搭配,达到营养均衡;精神卫生提倡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乐观平和;运动医学主张科学锻炼、弛张有度、避免劳损;此外,西医之调节心律、稳定血压、补血补液、补充蛋白及维持水电介质平衡等治疗,其理念和方法也都是平衡协调、补偏救弊和调和全身。可见,中西医原本都是斗病之学,亦皆为和人之道。
 
“医道”与“医术”中西医内涵的一致性
 
中医学术界和哲学界许多人秉持“中医是行而上之道,西医是形而下之术”的见解。
 
有人提出:中医是形而上之道,而非形而下之术;更有学者认为:中医乃生命空時动变之道,而不是人体结构功能之学。而西医学不过是人体结构功能之学,治病之术。这种将道术分离、中西别论、重道轻术的观点,当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从概念和内涵而言,医道有两个所指。一指医学之道,医学之道谓之术,即指治病的本领,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二指医者之道,医者之道为之德,指济世救民之心,悲天悯人之念,务实求真之志等,而在这两个方面中西医学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中西医作为医学科学和防病治病技术,均为致用之学,都是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的,也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体结构功能之学,也都是要研究疾病规律、探索疾病防治之术的。西医之望触叩听四诊是术,药物治疗是术,手术也是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术,辨证论治是术,针灸推拿、手法整复更是术。术是从医实践的根基所在,没有具体可行的术,医道也就成为空话,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本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其次,除技术层面之外,医学还追求超越科学的人性光辉,也就是医道的第二层含义即医者之道,医者之道为之德,包括大医精诚、扶危救困、求真求实等医者必须具备的仁爱理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在这一方面,西医学的开创祖师希波克拉底所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医者的要求与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关于医德的论述主张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医者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悲悯的人文情怀。可见无论形而上之医道或形而下之医术,中西医学并无根本区别。
 
“治病”与“治人”观念的契合性
 
“中医治患病的人、西医治人患的病”是某些人对中西医进行对比和区别时最为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而国人普遍从之。
 
有学者提出:“中医是治人的医学,以病人为本,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西医以确定疾病为前提,治疗即是切除病灶,改变病理,干扰和取代人的生命活动。”这一观点当然是片面和偏激的。其实中医也首先是针对和治疗疾病的,《黄帝内经》中就已列举十三方及相对应的疾病。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更创立辨证论治的先例,针对的已经都是病证,其中很多病证与西医疾病甚至是对应的和相关的。历代中医文献主要都是论病证诊疗的临床内容,所记载的中医病种几乎涵盖了西医绝大部分疾病。中医诊疗就是首先针对这些病证的。
 
当然,医学的目的应是解救疾病苦难之中的“人”,包括生理上的治愈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无论中西医都应当以人为本,都应当强调与病人的沟通,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的过程也都应当成为医生与病人的真诚交流和情感对话,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原本也是没有区别的。
 
“整体”与“局部”关注度的相近性
 
“中医重视整体,西医只管局部”观念在许多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本来,说中医重视整体并不错,错的是割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误认为中医只重整体,不顾局部和细节;说西医重视局部和细节也没有错,错的是误认为西医只关注局部而无视整体,因此,这也就成为人们对中西医认识的重要误区和偏差。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调控,追求综合疗效,这一理念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因为疾病在多数情况下是首先发生在身体某一部位的,疾病本身和诊疗过程都是由无数具体的细节构成,仅有宏观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中医也要关注局部变化,也要把握细节。中医诊疗无不从细微处入手,辨具体病、具体证,施具体法,组具体方、选具体药,针推则是选具体穴位,施具体手法,所针对的目标和靶点,所解决的问题无不从局部开始,疗效也往往从局部显现,而局部疗效正是整体疗效的基础。
 
西医借助现代科学和精密仪器,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基因,微观认识已达登峰造极,对绝大部分疾病已达到确切定位、明确定性、准确定量,靶点具体,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医学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和疾病规律,故医学不能完全用微观的、静态的、割裂的、局部的方法,而必然要坚持医学整体观,于是才有了系统生物学,才有了全身查体,才有了鉴别诊断,也才有了支持疗法。
 
重视整体与关注局部都是医学对医疗实践的基本要求,中西医皆然,二者并无实质区别。
 
“治本”与“治标”原则的接近性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众多国人心中固有的思维定式,这一观点当然也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治病求本原本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说明病变过程中主次矛盾的关系,如从总体而论,中医认为:“人为本,病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证候为标”;西医从疾病概念出发,认为“病因为本,疾病为标”,“疾病为本,症状为标”等。因而中医就有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原则,而西医则有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之别。因此,中西医都是既治本,又治标的,这是疾病治疗对中西医学共同的要求。
 
如果从疾病“病因为本,症状为标”而论,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绝大部分西医疾病而言,在很多情况又恰恰是在治标的,这是因为辨证之证虽然也包含中医病因、病机、体质等众多因素,但主要反映的还是西医学之症状和体征,治法及方药也多半是针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疗效也主要反映在止痛、消胀、退黄、退热、利尿、消肿、止咳,祛痰、平喘等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上,解决的首先是“标”。当然,中医治疗有时也会标本兼顾,如益气消胀、养阴止咳健脾化痰,固肾平喘等,都是标本兼治的范例。而西医学对疾病却往往首先是解除病因,如乙型肝炎出现黄疸,中医以黄疸论治,治以利胆退黄;西医则抗乙肝病毒治疗以祛除病因,黄疸是体征为标,乙肝病毒是病因为本,这不又恰恰是中医在治标,西医在治本吗?即使对中医以人为本、以病为标的理念和认识而言,西医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以调整人体为主的如支持疗法、免疫疗法、营养医学等皆是以人为本,调整为先的。
 
可见虽然在不同语境和坐标中标本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但中西医都是要既治本又治标的,有时还要标本兼顾。
 
用现代话语体系阐释中医经典
 
转变传统话语体系,用现代话语对中医学进行现代阐释是提高国人和学术界对中医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的关键举措。有几千年学术积淀和经验积累的中医学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直到现在仍然为现代疾病的防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中医经典义理深奥,语境古老,文字艰涩,特别是一些古代哲学概念和表述与现代科学的话语体系还存在着巨大的隔阂,成为中西医学理论衔接和实践渗透的严重障碍。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让中医讲现代的话”,这一提法并非全无道理。我们要在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准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找、挖掘,从而发现那些深藏在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下的科学内核,然后用通俗简明的现代话语对中医学进行现代阐释和准确表述,最终实现中医名词术语现代化,使中医理论的科学精髓更易于为国人和西医学界所认知和认同。
 
这种现代阐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和评论,而是科学与科学、文化与文化的远距离贴近,由此寻找和发现中西医学的对话空间,把这种对话扩而大之,使其真正成为中西医之间的科学文化对接,为搭建中西医学的衔接与沟通的学术桥梁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中西医学的融合与协同,或许唯其如此,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尹常健)

上一篇:名中医毛德西教授经方为先 时方为续 优选名方

下一篇:伏邪理论源流 温病伏邪与肿瘤伏毒 伏毒之内涵及分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