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卫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温煦肌肤、充实腠理、控制汗孔开合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现代医家对卫气的生成、运动形成了系统的“卫出三焦”认识,主要包括“宣于上焦”“养于中焦”“根于下焦”3个方面内容。而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卫气与三焦的关系是通过脏腑功能相连接的,而卫气生成、运动、生理功能的实现主要责之于上焦心脑的调控、肺的宣发,中焦脾胃的运化、胆气的升发,下焦肾阳的鼓动与肾阴的收纳。
 
1 卫气与中焦
1.1 中焦为卫气化生之所
《素问·痹论》载:“卫者,水谷之悍气。”明确指出卫气属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灵枢·营卫生会》具体描述了卫气的化生过程:“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饮食物入口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传导至小肠、大肠,在脾气运化下化为水谷精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称“卫气”为“胃气”之别称;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亦说“胃为卫之本”。现代医家则将“卫出中焦”的“出”解释为“化源”“充养”之意。
 
1.2脾胃为卫气的功能提供物质保障
《灵枢·师传》载:“脾者,主为卫。”何为脾主为卫?胡蓉等[1]认为“表”有表之表和表之里,表之表即皮肤之表;表之里或为肌肉之表,皮肤之里,即是脾所主肌肉之表,正是卫气分布运行之所,是“脾主为卫”的含义。
 
《灵枢·五癃津液别》载:“脾为之卫。”何为脾为之卫?《成方便读》言:“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顾庆华教授在治疗自汗时,重用白术健脾止汗,并以桂枝汤益中固卫,治疗表虚自汗[2]。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曰:“阳明为表之维,捍卫诸部,所以为卫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是十二经络气血之源,其津血可以“渗诸络而温肌肉”[3]。手阳明主津,足阳明主血,津可化气、载气,血可载气、养气,阳明行津血于周身,为卫气运行的载体。若阳明之津血不能布于周身,则卫气失其载体,出现“温分肉,肥腠理”等功能失常,临床易发生痿证,出现肢体筋脉软弱、弛缓,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废不可用等症状。治疗上循“补其荥而通其输”,补荥水则津血充足,通输木则气行畅通,故卫气得载而功能恢复,痿证得解,故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因此,阳明经为卫气在表、在阳运行的物质基础来源。1.3胆气为卫气“上输于肺”提供动力《脾胃论》曰:“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鸣。”少阳胆腑位属中焦,具木性而通春气,以春生之气推动阳气的升发。卫气为水谷精微中属阳的部分,又称为卫阳之气,其升发与胆气关系密切。胆气升,则中焦精微物质得以借助三焦通路而上输于肺,进而宣发输布;胆气不升,则“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因此,卫气在中焦充养下产生后,“上输于肺”功能实现的过程是由胆气(少阳之气)推动的。
 
2 卫气与上焦脏腑
2.1 上焦为卫气宣发的门户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卫气在中焦得以充养后,在少阳之气的鼓动下,从胃上口始出,以三焦为通路到达上焦。张锡纯言:“以膻中(即膈上)为气海,所藏者大气,即宗气也。”胸中是膻中穴所在之处,诸气汇聚之所;卫气进入胸中后,在肺主呼吸的作用下,在膻中与自然界清气相合,形成宗气后,又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布散于周身之皮毛,发挥其充养、润泽之功。因此,“卫出上焦”的“出”有出口、宣发之意。故临床上常以“宣肺”之法,采用麻黄汤、三仁汤等方剂治疗“上焦不通利,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的表郁证[4]。
 
2.2 上焦为调控卫气运功的中枢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能驭气”,故调神可导气。元神属脑,位于上焦,可调整卫气的运行与功能的发挥,是卫气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之一[5]。在临床上,调神导气法用于治疗由于卫气不固、腠理虚弱导致感受风寒湿邪的顽痹[6]。“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魄藏于肺,肺主气,故卫气在体表的感觉功能、肢体运动皆由魄所主。根据“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等理论,唐卫华[7]得出“卫气在体内属阴部分(胸腹、五脏)的循行”由心所主。因此,笔者认为调控卫气正常升降出入的中枢在上焦,主要责之于脑之元神、肺之魄、心之神。
 
3 卫气与下焦脏腑
3.1 下焦为卫气之根
《读医随笔》曰:“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明确提出卫气根于下焦[8]。《外经微言》曰:“卫气即阳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于上焦,从阴出阳也。”指卫气从下焦而出,渐升而上。《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少阴之上,热气主之。”表明卫气经肾的温煦、蒸腾作用渐升而上,即肾阳为鼓动卫气上升宣发的原动力。唐容川在《血证论》中通过“肾者水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运行于外则为卫气”阐释了肾阳为卫气产生的根本物质基础。李中梓曰:“肾为脏腑之本,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肾气为一身之气的根本,肾气运行于三焦而达各个脏腑,推动和维持各个脏腑的功能正常,使卫气得以汲取中焦之养,从上焦而宣。而仲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治疗肾阳虚而卫不抵邪、腠理不固的阳虚外感,也正是由于“卫气根于下焦”[9]。
 
3.2 肾与卫气相互协同以主外
黄帝内经》曰:“肾为之主外”。上文中,已阐释了“脾为之卫外”与卫气关系密切,那么肾如何主外?肾主骨,肾精肾气濡养骨以保证骨的坚硬致密。而在临床中,雷昌林[10]提出“任何年龄段的骨病皆需顾卫气”,并以益气温经、健脾补肾之法治疗卫气滞于骨、经络堵塞的骨痛。因此,笔者认为,卫气分布的“在里之表”处即是骨面。肾气在肺气的宣发下到达全身骨骼系统,发挥使骨致密坚硬、活动有力、动作轻巧等功能,有很大可能需要卫气的协同作用。因此,老年人肾精亏虚,肾气不足,则卫气失其“以气带行”之功,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等多种骨病;儿童虽肾气壮实,但仍会发生卫气运行滞涩导致的骨痛[10]。因此,肾与卫气相辅相成,司“骨”之坚硬,抵御创伤,实现“肾主外”之功。
 
3.3 下焦司卫气“入阴出阳”
《灵枢·卫气行》记载:“故卫气之行……其始入于阴,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夜晚时,卫气的运行起于足少阴肾,沿心、肺、肝、脾再至肾之顺序,完成二十五周的运行,在寅时出于阳。因此,肾为夜间卫气运行的起点,卫气入肾的重要意义即为“阳入于阴,人才能眠”[11]。子时属水,肾为水脏,肾水属阴,肾水不足则卫气不入,卫气不入则浮外扰神而致失眠,故宜在晚上11点前入眠。周衡教授以仲景黄连阿胶汤之“引阳入阴”法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取得较好的效果[12]。肝藏血,血舍魂,夜晚血归于肝,肝血是卫气循行于胸腹而不妄行的保障[13]。因此,卫气入阴且维持夜间的正常运行与下焦肝肾二脏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行》曰:“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记录日间卫气的运行起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肾与膀胱同属下焦,互为表里,卫气夜间在肾的主司下循行归肾,然后入表里之膀胱经络,继而从足太阳膀胱经而出,故卫气之“入阳出阴”与下焦密不可分。
 
4 小结
综上所述,“卫出三焦”不仅是指卫气宣于上焦,养于中焦,根于下焦,而是三焦脏腑发挥各自功能,在卫气生成、运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相互协同。在脑之元神、心之神明、肺之魄的调控与肾气的维系下,原始卫气从肾阳而出,在少阳之气的鼓动下,以三焦为通路,在中焦得水谷精微充养,经上焦肺之宣发而循行于肌表、骨表,实现其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等功能。而脾、胃、肝、肾等脏腑,又在维系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卫气对寤寐的调控作用,完成人体动静之间的转化。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从具体脏腑的功能与协同关系出发分析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可在遣方用药时获得更多的启迪。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陈玥 刘成帅 姜春云 张硕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