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毫无疑义,中医新学科的建立,必须建筑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推陈出新,把它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和水平,使之成为更完善、更科学、更先进的学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避免低水平重复。近年有识之士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扬,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意见,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回眸中医药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为近现代中医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和五官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试观现代中医院校各科教材,以及中医院所设立的各个科室,均是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确切地说是古今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三十年来,涌现出中医心理学、中医气象学、中医风湿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体质学、中医络病学等诸多新学科,使中医药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事实雄辩地证明,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我们就产生了构建中医湿热病学的理念。
 
构建中医湿热病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湿热病证,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为甚。就地域而言,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气候温热,湿热为患更多。朱丹溪尝谓:“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湿病(包括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0.55%~12.16%,且西北地区发病亦多。联系临床实际,不少疾病,如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等,从中医病因学来分析,常与感染湿热病邪有密切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不少新的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等,湿热病邪侵入人体是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同时,还需指出的是,现代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湿热病的发病率已有上升趋势,如工业废气排放污染空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活和工作场所普遍使用空调,使人汗液排泄不畅,热郁体内;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食肥甘、酒酪、炙煿之物等,均易招致湿热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湿热病的研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保障人类健康来说,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想而知。
 
构建中医湿热病学的条件和优势
 
古代文献内容丰富:中医学文献浩如烟海,其中有关湿热病的论述,极为丰富。早在《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中,就有“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等记载,《难经》已将“湿温”列为广义伤寒的五种病证之一。此后,历代医家于此多有阐述,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病的研究更为深化,并有不少论著问世,如叶天士《温症论治》中有不少篇幅论及湿热(湿温);薛生白《湿热条辨》堪称湿热病的专著;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湿温”的论述更为详尽;雷少逸《时病论》“秋伤于湿”章列“湿热”“湿温”两个病种,专题予以发挥。此外,《感症宝筏》《医理辑要》《六因条辨》《温病指南》和《湿温大论》等书,对湿热病证也有深刻的论述。凡此,均为今天研究湿热病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献资料,优势十分明显。
 
湿热理论特色鲜明:中医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和辨治等,见解独到,如对湿热病邪缠绵难解的特性,病变重心在脾胃,辨证重视察舌,治疗须分离湿热,强调宣畅肺气、通利小便等,均富有特色,很值得深入研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将有利于发扬中医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现代研究成果可观:现代对湿热引起的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各地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其中不乏大宗病例疗效总结,充分显示了清化湿热、清热利湿等治法的显著效果。近年来有关湿热病证候规范化的研究亦有进展。在实验研究方面,湿热证动物模型也已建立,湿热病的微观病理变化逐渐被揭示,检测方法和指标亦有新的发现,特别是对治疗湿热病的有效方药,诸如茵陈蒿汤、五苓散、八正散等做了现代药理研究,探讨其作用原理,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而为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我多年研究湿热病证,临床擅长治疗湿热病证,曾发表了“湿热辨治探要”“湿热致疫说”等多篇相关研究论文,既往还编著出版了《中医湿热病证治》《古代名家湿热病证医案选评》等书,因此具备编撰《中医湿热病学》的基础和条件。
 
本书设上、中、下、附四篇,内容涉及湿热病的定义和范围、诊断述要、辨证关键、病证各论、常用方剂、历代名论选释、古今医案选按、现代实验研究进展等,尤其是常用方剂三十余首的临床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自我评价全书中医特色鲜明,学术研讨深刻,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切合实用,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当然,本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冀为中医药学发展做点微薄贡献。(盛增秀)

上一篇:大医之方论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