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阳与少阴是循环系统在机体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阳明与太阴是细胞机能在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疾病初期,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属于太阳病与少阴病。病势向里发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兴奋,肌筋膜舒展,力图多产生热量,机体能量全部用于对抗疾病,新陈代谢和产热中枢都兴奋到了极点。这时,大量胃肠道中的水分与糟粕进入到血液中,机体和疾病的反应进入极期。看上去是正气最旺盛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若机体持续这个状态,则能量逐渐衰竭,疾病进入太阴或者少阴。
 
阳明病
 
阳明病本质是当机体自愈机能全面启动,产热迅速增加,而散热速度低于产热,主要矛盾为细胞机能过度亢奋。阳明病属于经方扶阳法三层表里观的里部,代表了机体细胞功能的亢进状态。故从原则上看,无论外感内伤,只要出现细胞功能亢进的状态,均属阳明病。反之,细胞功能处于低下状态,称之为太阴病。
 
感染性疾病的极期,是感染性疾病症状最明显的时期。此时,机体体温升高并持续保持着最高点,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故不再恶寒、无汗,而是发热、汗出、面色潮红、口渴、心率加快、脉搏洪数。由于炎症因子的刺激,全身处于高代谢状态。从中医角度看,表现为四大证:身大热、口大渴、面大赤、脉洪大,即阳明经证。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机体在高体温、高代谢的状态下,肠内容物会逐渐失去水分,而出现舌苔黄燥,不大便。肠内容物所含的毒素若被肠道进一步重吸收,则会出现昏迷、谵语,手足大量汗出,全身出汗反而减少(脱水)。这个状态属于阳明腑实证。
 
从阳明病可以看出,经方扶阳法所称之“阳”,并不单纯指细胞的功能,同时还指与功能伴随产生的精、血、津、液。无功能的病理产物视为阴,而有功能的津血津液,则属于阳的表现形式,与细胞功能共为阳气的一体两面。故阳明病的“保胃气,存津液”,即是经方扶阳法所重视的“阳”之所在。
 
太阴病
 
太阴病,为细胞层次功能低下导致的机体功能不足,在病位上与阳明病相同,均为里,但病性与阳明病相反。前者为细胞层次功能亢进,后者为细胞层次功能衰退。太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减退为特征。
 
脾的运化功能不单指消化和吸收,同时还指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宏观上讲,胃肠道是人体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功能下降,全身机能就会随之下降,进而出现功能低下,如免疫力、抗病、抗疲劳能力下降等。从微观角度看,在全身细胞功能代谢功能正常的时候,亦会需要营养,表现为机体消化功能正常。反过来,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时候,全身的细胞也会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保证其正常的代谢。
 
理中汤为振奋全身细胞机能的基本方,也是经方扶阳法的基本立足点,临床多加附子变为附子理中汤。
 
机体气化主要在太阴经完成。故一方面,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另一方面,若太阴本身出现明显不足,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需以治太阴法为先。(赵杰)

上一篇:名医尺牍寄深情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